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合肥高新区:借力原始创新 竞速世界一流
合肥高新区:借力原始创新 竞速世界一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奠基仪式近日在合肥高新区举行。根据规划,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将围绕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和为其支撑与配套的高技术与工程学科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奠基仪式近日在合肥高新区举行。根据规划,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将围绕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和为其支撑与配套的高技术与工程学科领域,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此前不久,合肥高新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也新鲜出炉。
从郊区农田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前沿窗口,27年峥嵘岁月,合肥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17年,高新区R&D投入占GDP比重已达7.9%,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13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已成为国内创新资源最为集中、原始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中国声谷和量子中心是它的靓丽名片
1991年,合肥高新区成为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当时,全区市场主体只有区区14家。截至2018年6月30日,高新区市场主体已达到30019户,是1991年建区时的2144倍。
“27年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数量的扩张,更体现在创新上。”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今的合肥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并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已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合肥高新区的发展历史上,不乏第一。早在高新区创立之初,这里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存储光盘、世界第一台VCD等。如今,从人工智能语音到世界最低温的深冷冰箱,从量子信息技术前沿到高端雷达装备,合肥高新区仍不断创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
“高新区的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正在研发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子重离子超导医疗设备,国产化样机预计年底出样。”合肥高新区科技局长丁启明告诉记者。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与量子科学创新研究院正在紧锣密鼓加紧建设,重点开展量子信息前沿基础研究、量子信息应用技术研究和核心器件研发;知名的“哈佛八剑客”归国开展的基因诊疗创新成果转化也落户合肥高新区……
如今,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合肥高新区已形成了“421”融合发展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2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全球驰名,“中国声谷”成为全国唯一的人工智能国家级产业基地,量子信息领域在城域、城际、星地一体等量子通信领域均实现全球领跑,形成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自主培育上市公司21家,“中国声谷、量子中心”成为合肥高新区的靓丽名片。
构建创新大平台
体制机制创新打破科技成果转化藩篱
2017年初,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其七大创新平台中的五个落户合肥高新区,合肥高新区由此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
“我们将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8+N+3’重大平台载体,借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科教资源优势,加快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和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建设。”丁启明告诉记者。
事实上,坐拥中科大等优质智力资源的合肥,曾一度面临着“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少来自院所的专利与基础研究成果没有在合肥扎根,而是在外地落地转化。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合肥高新区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创新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体制机制创新打破科技成果转化藩篱,构建长期系统化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
“高新区聚焦生命健康、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相继组建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合肥研究院、国家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中加健康工程研究院等多个面向市场的新型产业研究平台。”丁启明说。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形成了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类脑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等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性创新平台。中科大高新园区、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近20家研发和产业化协同创新平台,将为企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链企业孵化、高端人才培养等服务。
园区企业也不甘落后,由科大讯飞建设的讯飞开放平台是全球首个开放的智能交互技术服务平台,以“云+端”的形式向开发者提供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唤醒等多项服务,帮助创业者零成本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目前活跃团队已达80多万个。
迈向世界一流园区
全链条孵化走内生发展之路
4月27日,在杭州召开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35”工作座谈会上,合肥高新区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这一刻,标志着合肥高新区向国家创新网络枢纽和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目标迈进。
“安徽省已将合肥高新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纳入省部会商事项,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组长、市长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从财税政策、发展空间拓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宋道军告诉记者,高新区将实施“三步走”策略,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第一步,到2020年,建成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集聚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加速迭代升级,实现GDP900亿元;第二步,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发展水平全球领先,形成“世界声谷”全球影响力,实现GDP1500亿元;第三步,到2035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核心枢纽、全球原创科技和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之一。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肥高新区高度重视投融资环境的改善,园区建立健全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社区”的科技型企业孵化服务体系,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共集聚股权投资基金150余支,投融资机构100余家,管理资金总规模达1600亿元,通过增信背书、风险共担等方式,设计开发青创资金、创新贷、政保贷、信用贷等9大双创金融产品,实现企业金融服务全生命周期覆盖。目前全球最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华米科技,就是“创新贷”的第一家受益者。
“我们努力成就‘核心技术—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内生发展之路,成为发展速度、质量双高增长的典范科技园区。这就是我们 ‘三步走’迈向世界一流园区的底气所在。”宋道军说。(记者 吴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