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经济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来源:
时间:2018-09-21 10:08:41
热度:

中国经济的明天将更加美好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摸清我国新“家底”和国力,掌握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动能发展状况,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

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摸清我国新“家底”和国力,掌握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动能发展状况,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今年,国家开展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四经普”),这是五年一次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9月20日,国家统计局举办第九届“中国统计开放日”,聚焦“四经普”。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这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统计工作如何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如何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统计指标和数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专访。

普查是对中国经济的全面透视

“四经普”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次全面透视,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记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经济普查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宁吉喆:“四经普”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活动和经济结构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经济主体大量增加,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动能不断释放,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摸清我国新“家底”和国力,掌握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动能发展状况,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四经普”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次全面透视,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数以百万计的普查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记者:当前,我国“四经普”工作有哪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克服?

宁吉喆: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四经普”的有关精神,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协调配合,积极推进普查各项工作。

我们也要看到,按时、保质、有效实现普查目标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一是普查工作量大。据初步估计,“四经普”将对约3000万家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以及近6000万家个体经营户进行调查,工作量巨大。

二是普查承担任务多。“四经普”承担着摸清二三产业发展规模,掌握经济结构变化情况,夯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基础,查准“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状况、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共享等多项任务。

三是普查协调难度大。“四经普”是迄今为止参与部门最多、参与程度最高的一次普查。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由34个部门组成,既要加强与综合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经费物资保障以及社会宣传动员等工作,还要与相关部门开展业务协作,共同做好数据比对等各项工作,协调配合部门多、业务组织难度大。

四是普查软件开发难度大。“四经普”的信息应用技术水平全面提升,需要开发的软件比历次普查都要多,整合工作也更为复杂。

五是普查成果受关注度高。普查成果既与年度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密切相关,又与国民经济五年规划编制紧密相联;普查数据既要如实反映各地经济工作成果,又要敞开接受专家的评估分析,更要经得起社会监督和历史检验。更重要的是,我国将以“四经普”为契机和基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并进一步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这对普查数据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六是普查基础依旧薄弱。部分普查对象有顾虑,可能影响普查进度和普查质量。有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缺乏健全的财务报表和统计台账等资料,数据不能满足经济普查需要。在普查人员的选调方面困难较多,培训任务艰巨。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

“四经普”将在全国抽取一定比例的普查区,对单位填报率、普查表主要指标的填报情况等进行事后质量抽查

记者:在开展“四经普”以及日常的数据统计中,如何更好地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

宁吉喆: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和普查工作的生命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始终将提高普查数据质量作为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在总结历史经验、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的多项措施。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认真总结历次普查经验,充分了解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相关部门核心需求,注重分析评估和科学论证,全方位开展方案试点,对普查方案进行系统性设计,提高方案科学性。

二是强化质量控制。经济普查全过程质量控制由国务院经济普查机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地方各级普查机构负责本地区普查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

三是加强执法检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组织开展经济普查。

四是做好数据评估。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将在全国抽取一定比例的普查区,对单位填报率、普查表主要指标的填报情况等进行事后质量抽查。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普查宣传动员,面向社会宣传普查意义,面向普查对象宣传普查的法律法规。

六是加大普查数据共享。充分体现共享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实现行政资料向普查信息的有效转化。

七是应用新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五证合一”改革成果,广泛应用部门行政记录,全面使用智能赋码技术,采取网上填报与手持电子终端等设备现场采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数据采集抗干扰能力、普查数据准确性和数据采集处理效能。

记者:统计工作如何更好服务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特别是更好地揭示新旧动能转化的真实面貌和客观规律?

宁吉喆: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

统计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正加快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等一系列统计改革,扎实开展“四经普”各项工作,健全重点领域统计监测评价制度,完善统计体制,健全反映结构、质量、效益、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统计指标的“风向标”“导航仪”作用,引导各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反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展和成果。

国家统计局不断完善反映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反映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的指标,在客观反映经济总量及增速的同时,更加注重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研究制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制度,编制并测算了新动能指数,对“三新”增加值进行了内部测算。推进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形成测算结果,研究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反映新发展理念的系列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落脚点,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为加强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提供依据。

不必对短期波动过分纠结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投资、消费等指标有所波动。如何客观看待经济指标的短期波动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宁吉喆:判断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既要看经济增长,更要看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既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质量和效益。

今年以来,尽管一些经济指标月度之间有所波动,但国民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四大宏观指标总体稳定,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初步核算,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8%,其中二季度增长6.7%,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区间。前8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90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90%;CPI同比上涨2.0%;货物进出口顺差12455亿元,同比收窄31.3%。外汇储备稳定。

二是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发展协调性增强。工业结构继续迈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和服务业投资比重上升。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短板领域投资较快增长,企业成本继续降低,微观杠杆率下降,新供给快速增长。

四是企业、政府、居民三大主体收入增长。前7个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1%,规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16.2%。前8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9.4%。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6%,快于人均GDP增速。

判断中国经济形势要观察短期态势,也要关注中长期趋势。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时期,后发优势突出,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夯实。近年来劳动力数量增速放缓,但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红利厚积薄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高地奠定了深厚的智力基础和支撑。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经验和能力不断丰富,通胀率较低,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率都在可控区间,外汇储备充足,宏观政策仍有不小空间。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因此,我们不必对一些经济指标的短期波动过分纠结,而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中国经济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记者:您如何看待全年的经济形势?如何防止波动现象转化为下行态势?

宁吉喆:展望全年,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今年以来,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统筹做好各项工作。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这些都为经济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潜力。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作用。今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不断显现,供给质量和效率有望继续改善,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平衡。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各地区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众智、聚众力、汇众能,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潮涌动,新动能新产业加快成长壮大。

四是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将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将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重要步伐,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新增长极、新增长带不断形成。

当前,我国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市场主体经营困难犹存,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值得关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狠抓“六稳”政策落实,合理引导发展预期,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让公众更好理解统计数据

居民收入、物价、就业等统计指标是建立在统计学方法制度基础上的,按期公布的统计数据是可靠可信的

记者:今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放缓。有人认为,这是“消费疲软”和“消费降级”的表现;更有网友把某品牌榨菜利润大幅增长、某网购平台“走红”作为“消费降级”的“有力证据”。您如何看待我国消费结构变化?

宁吉喆: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生产结构优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一是居民消费层次继续提升。上半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比上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居住支出占比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和0.7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特别是文化消费持续火爆。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8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全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17.8%。

三是消费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方式更加多元化、便捷化。前8个月,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8.6%。消费行为更加凸显个性化。

消费升级是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反映,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将持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每一次公布收入数据时,很多人调侃自己收入“被增长”。如何看待收入、物价、就业等与民生相关领域的统计结果和老百姓感受不太一致的现象?

宁吉喆:收入、物价、就业都是和民生紧密相关的领域。首先应当指出,我国居民收入、物价、就业等统计指标是建立在统计学方法制度基础上的,按期公布的统计数据是可靠可信的。有的数据受到一些误解和质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统计指标是一种综合性指标,统计的对象是某一群体,反映的是总体情况。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个体与总体、部分与全部之间均存在差异。比如,不同收入群体对同等水平收入的感觉会有所不同,不同地区对于物价、房价的高低也会有不同感受。个体化个性化的具体情况与总体平均水平之间难免会有不一致的感受。

另一方面,个人感受是主观体验,而统计数据是用规范方法统计出来的客观结果,对同一个统计指标及其结果的理解,两者之间经常存在差异。对指标的理解不同,数据口径不同,个人感受当然不同。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统计指标和数据,国家统计局近年来积极推动发布、解读、科普工作,不断增发统计指标,比如在居民收入方面增发收入中位数、五等份数据、分地区居民收入数据等;不断增强解读力度,在统计数据发布时配发物价、房价、工业利润等各个领域解读,并通过举办统计开放日、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产品等,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降低统计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走近它、理解它、使用它。事实证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统计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加深,看待统计指标和数据时不断趋于全面和科学,今后,统计部门公开透明之门越开越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