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结构调整已显著削减大气污染

来源:
时间:2018-06-07 10:19:02
热度:

能源结构调整已显著削减大气污染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同时,大气污染控制也取得初步成果。事实上,在大气污染控制倒逼能源转型同时,能源转型也为环境改善贡献良多。能源领域变革如何

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同时,大气污染控制也取得初步成果。事实上,在大气污染控制倒逼能源转型同时,能源转型也为环境改善贡献良多。能源领域变革如何影响空气质量?从空气污染控制角度来看,当前能源领域还有哪些重点与难点?未来还需在哪些方面着重发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

燃煤仍是京津冀控制重点

中国能源报:对于大气污染更为严重的京津冀地区,目前其主要污染源是什么?

郝吉明: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探明了京津冀秋冬大气重污染来源。研究发现,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等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的主要来源。其中,燃煤排放是首要来源,其一次排放对采暖季PM2.5的贡献率达20%—30%。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二次转化,生成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组分。总体而言,燃煤排放对冬季重污染过程PM2.5的贡献率可达30%—50%。今后,燃煤污染控制仍是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

中国能源报:如何更好地利用煤炭、减少污染?

郝吉明:燃煤污染控制的关键在于如何清洁、高效、集中利用煤炭。煤炭是“又可爱又可恨”。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如果不充分利用,我国能源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但从环保角度看,燃煤污染又十分严重。如何寻求“双赢”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二氧化硫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氮氧化物的控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在城市清洁取暖、散煤替代方面,有效利用燃煤电厂的余热供暖,即热电联产,潜力巨大。这是梯级用能的有效途径,应该大力推广。

发展绿色能源是首要措施

中国能源报:“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郝吉明:“大气十条”实施五年来,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下降了近4亿吨,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7.4%降至60%左右。五年间,3100亿千瓦时电力替代了煤炭和油品,200亿立方米天然气替代了燃煤。同时,建设完成10项特高压输电工程,增加中东部地区受电能力8000万千瓦,淘汰治理小型燃煤锅炉20多万台。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环境效益。如何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好,是我们的长期战略性任务。发展绿色能源是防治大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措施。

与能源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大气污染治理贡献同样明显。五年间,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其中钢铁2亿多吨、水泥2.5亿吨、平板玻璃1.1亿吨重量箱、煤电机组2500万千瓦。仅2017年,就全面清零1.4亿吨地条钢,同时清理整顿了“2+26”城市涉气“散乱污”企业6.2万余家。

国家重大减排工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气十条”实施期间,煤电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推进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烟气排放达标率由52%提至90%以上;全国完成电代煤、气代煤约600万户,其中“2+26”城市完成475万户,建成约1万平方公里“散煤禁燃区”,农村清洁取暖得以破题。此外,五年间我国还淘汰黄标车2000多万辆,油品质量五年内实现两级连跳。

中国能源报:上述治理措施表现在空气质量上有哪些改善?

郝吉明:通过上述治理措施,2013—2017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细颗粒物分别下降了1493万吨、561万吨和408万吨,是历史上排放量下降最快的时期,降幅分别达59%、20%和29%。

其中,对于PM2.5的改善,燃煤锅炉整治、工业提标改造、电厂超低排放和扬尘综合治理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具体到京津冀地区,“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散煤清洁化替代和扬尘综合整治对京津冀地区2016—2017年PM2.5浓度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对2017年该区域内PM2.5平均浓度下降分别贡献了27%、21%和20%。

能源结构调整潜力仍待释放

中国能源报:对于后期“打赢蓝天保卫战”,您有什么建议?

郝吉明:当前,我国PM2.5污染防治刚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远,空气质量管理进入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深水区。

后期,我们要巩固和深化“大气十条”成果,坚持目标导向,全面布局。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精准防控,做好跟踪服务。目前,在“2+26”城市我们已实现污染物分类型监控。

扩大重点防治区域范围,各区域有针对性地推进是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如京津冀要发挥产业、能源和城市布局的潜力,实现持续大幅改善;长三角未来要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石化化工污染防治,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珠三角要争取在PM2.5和臭氧协同上取得突破。汾渭平原要大力加强重污染防控,实现“显著改善”的目标。此外,川渝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都需做好多种污染物协同防控。

加大科技支撑和能力建设力度也必不可少。“打赢蓝天保卫战”要有长期规划,包括科技能力建设。要构建精细化的污染物排放动态清单,完善多要素、天地空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同时还要建立排放与环境质量之间的模拟与预测预报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平台。

中国能源报:在能源领域需重点做哪些工作?

郝吉明:总体来看,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的大气污染削减潜力有待释放。尤其是在能源领域,要继续实行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同时,加快燃煤替代,扩大无煤区范围,推动农村能源清洁化。基于环境绩效的错峰生产同样重要。此外,要创新运输组织,优化“铁路—公路—水运”相结合的运输结构,建设低碳高效的交通系统。

同时,要大力实施国家减排行动计划。目前我们已启动国家“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重点开展柴油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加大对非道路机械、船舶等的大气污染排放控制。下一步,还将继续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加大氮氧化物减排力度也被提上日程。此外,针对石油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还要实施VOC减排行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