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高海拔地区使用清洁取暖是大势所趋
高海拔地区使用清洁取暖是大势所趋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气候寒冷,采暖期长。千百年来,农牧民主要用牛羊粪取暖,条件较好的城镇则以烧散煤为主。记者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气候寒冷,采暖期长。千百年来,农牧民主要用牛羊粪取暖,条件较好的城镇则以烧散煤为主。
记者调研发现,随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一些城镇已试点“煤改电”工程,农牧民也开始用上了电热炕、电热膜等清洁取暖方式。而受传统生活习惯、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在农牧区推广清洁取暖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16个市县城区将实施“无煤化”改造
被誉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屏障,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一年中有11个月需供暖。
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强介绍,过去城区主要靠燃煤取暖,由于高海拔的地理因素,空气含氧量稀薄,煤炭燃烧不充分,不仅供暖效果不理想,对生态的污染也十分严重。
2017年,青海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在玛多县探索实施“煤改电”工程,将县城分为4个供暖片区,将各片区供暖半径控制在1000米以内,以确保管网末端供暖效果。
玛多县民族寄宿中学是当地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副校长才让说,学校拆掉废旧的燃煤锅炉房,新建了藏式风格的综合锅炉房,安装了12台新型电锅炉,完全满足了全校教室、师生宿舍的采暖需求。
初春的玛多县,室外早晚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而民族寄宿中学的教室里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达到了20摄氏度。“宿舍也比往年暖和多了,晚上睡得很踏实。”初一学生闹桑拉毛说。
记者了解到,玛多县城原有的13台燃煤锅炉目前已全部“下岗”,新建了4台10千伏直热式电锅炉和29台高碳分子发热电锅炉,总供暖面积达27.4万平方米,覆盖了县城85%以上的区域。
“电采暖后,小区外再也看不到浓浓的煤烟尘了,家里也暖和了很多,关键取暖费也还和过去一样。”家住玛多县城河源小区的尼玛吉说。
国家电网玛多县黄河源供电公司负责人田超介绍,玛多县清洁取暖项目全部投入运行后,每年可替代标准煤2.78万吨,减少碳粉排放1.8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6.9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2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0.1万吨。
青海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玛多县城推进的“无煤化”改造为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推进清洁供暖探索了经验。未来,青海将陆续在三江源地区16个市县全面推广清洁取暖。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尖扎县计划对全县45台10吨以下小型煤锅炉进行关闭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30余个,预计今年底将完成全部改造目标。
尖扎县藏医院此前长期依靠燃煤锅炉供暖,每年燃煤约500吨,一年烧煤的费用加上人工等各种费用约要近40万元。2017年底,医院进行电能替代,采用太空能采暖技术,1个月的电费约2.2万元。
电热炕等采暖方式走入农牧民家
冬季供暖既是困扰城镇市民多年的难题,也是广大农牧民渴望已久的一件大事。过去,农牧区主要靠烧牛羊粪做饭取暖,受超载放牧和肥料缺乏的双重影响,草场逐年退化。
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大力推进,部分草场已禁止放牧,牧民获取的燃料也逐渐减少,新型生活方式及采暖方式已陆续在农牧区推广开来。
根据规划,青海在推进城区实施“煤改电”工程外,在城镇供暖管网无法到达的周边区域以及乡村牧户,着力推广电热炕、光伏供热等多种方式进行供暖。
当地按照整村推进为主、散户改造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量子能锅炉、太空能热泵、电热炕、电热膜等多种清洁取暖方式。政府将取暖项目纳入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不仅为村民承担设备费用,还提供安装等“一站式”服务,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村民徐富有家安装的是电热炕,约4.2平方米。他说,烧牛粪和麦秆,烟大灰多,半夜还得添火,现在有了电热炕,干净省事又暖和。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青海已累计完成电能替代项目867个,上万户农牧民用上了电热炕、电热膜等清洁取暖方式。仅尖扎县就已安装电热炕3302户,占全县农村居民的40%。
此外,依托青海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加大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同时,青海也积极在农牧区推广分布式光伏建设,解决农牧民生活用电和冬季取暖问题。
清洁取暖需多方发力久久为功
从延续了千百年的烧牛粪取暖到烧煤取暖,再到利用量子锅炉、电热炕等技术用电取暖,清洁取暖给三江源头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把牛粪捡拾烧了,对草原而言也是一种过度的索取,牛粪本来就应该回归草原增加其肥力。”一名生态管护员告诉记者,实施清洁取暖不仅仅是减少污染排放,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恢复和保护了草原生态系统,可有效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
基层干部和牧民群众普遍表示,全面开展三江源清洁取暖工作,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实现三江源地区清洁能源取暖,是大势所趋,也是最贴心的民心工程。
然而,记者调研了解到,受传统生活习惯、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在三江源地区加快实施清洁取暖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农牧区以烧散煤、牛粪取暖为主的传统习惯由来已久,尤其是牛粪成本相对较低,加之农牧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因此在农牧区全面推行清洁能源设施存在一定难度。一些牧民说,电热炕只是晚上用电费还可以接受,但如果白天做饭取暖也用电的话,费用则较高,大多牧民家庭无法承担。
二是农牧民居住分散,难以实现集中供暖,采用分户采暖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地方政府对推动清洁能源取暖改造意愿较强,但目前相关扶持和补贴政策还不足以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也会给地方政府较大的财政压力。张强表示,玛多县目前用上电热炕的家庭多为政府资金补贴,牧民主动花钱购置的积极性较低。
三是由于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多,且规划混乱,在推广“以电代煤”“以电代牛粪”项目时,存在电力增容困难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宜尽快出台鼓励使用清洁取暖的相关政策,比如对农牧民的取暖设施改造给予一定补贴,在电价上加快出台清洁能源取暖电价政策等;同时,宜加快清洁取暖装备研究和经济比对,推行清洁取暖装备超市化采购,为农牧民选择清洁取暖提供便利;此外,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相关基础设施规划应纳入清洁取暖规划,超前预留清洁取暖电力增容空间。(□记者 邓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