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并网标准引争议 风电遇“生死劫”
并网标准引争议 风电遇“生死劫”近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上书国家能源局,对正在修订的风电并网标准中的部分条款提出异议,“这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技术标准之争,将
近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上书国家能源局,对正在修订的风电并网标准中的部分条款提出异议,“这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技术标准之争,将一些无用的技术要求纳入标准并强制执行,无疑是在扼杀来之不易的新能源产业。”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不要让并网标准杀死新能源产业》一文中写道。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众多风电设备商、风电开发商的观点与风能专委会基本一致。
这不是风电发展第一次遇到拦路虎,但这可能是关系到生死的一次。
为何一个风电并网标准会引发业内如此大的反响?因为如果风电场不按照标准执行,就无法并入电网,也就拿不到一分钱收入;而如果按照拟修订标准执行,则将付出或许是无法承受的损失。
“如果风电真的会对电网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即使花这些钱也值了,或者不发展风电都可以,但这些技术标准并非如此,而更多是出于利益集团的考虑。”一位风电资深从业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风电位列火电、水电之后,是我国第三大电源,从2009年开始,风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末,风电并网装机容量1.88亿千瓦,共有11万多个风电机组,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9.2%,风电年发电量3000多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4.8%。并且,风电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国家能源局计划,2018年新增风电装机2500万千瓦。
此次计划修订的风电并网标准全称《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19963-2011),于2011年发布,对于修订稿,多位风力发电商、风电机组设备商等人士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如果真按这个新标准执行,风电产业就很难再干了!”
争议标准修订
事情要从去年年中说起,2017年5月,由中国电科院(全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中心组织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标准修订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这个“技术规定”就是风电业内常说的“风电并网标准”。
目前,中国风电并网执行的标准是2011年颁布的,按照一般“五年一修订”的原则,2016年11月,全国电力监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标委会”)在二届三次会议上建议修订。因此,就有了上述2017年5月的标准修订启动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确认,该国家标准目前正在申报修订计划,处于计划公示阶段,尚未正式下达国家标准修订计划。
起初,标准修订一事并未引起风电业界过多关注,知道这件事的人认为,这不过是一次例行修订,另外大多数风电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甚至,据确切消息,此时连主管单位国家能源局都不知道修改标准一事。直到5个多月后,风电行业才意识到问题可能比较严重。
原来,在2017年10月底召开的深圳会议上,形成了一份“标准修订稿”,初步列出了哪些标准需要修订、应当怎样修订。正是这些拟修订条款,在风电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发电商、风电机组生产企业、风能专委会、能源第三方组织等各方,都出奇地保持一致:标准修订提出了很多尚处于学术研究,并无实际运行验证的技术要求,实现这些新要求的投资成本巨大,且即使风电场满足这些技术要求,对电网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实际作用,十分不利于风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等。“如果真按这个新标准执行,风电产业就很难再干了!”多位风力发电商、风电机组设备商等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电力技术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尤其对非电力专业人士来说,更是如听天书,因此,下面仅对几个反映较为强烈的拟修订条款,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概括描述。
风电场阻尼控制。目前世界上没有国家将这一要求作为风电场并网的强制要求。某大型电力央企总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因为这一问题在理论上还没有研究清楚,尚未形成共识。”
风电场配置无功能力(提高了技术要求)。如按深圳修订稿要求,目前大部分风电机型的变频器容量需大幅提高,变流器成本因此增加15%-20%,进而导致每台机组平均增加成本7万-10万元。“如按当前每年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估算,造成每年多投入7亿-10亿元;而若要对全国存量的11万多台机组改造,则需要投入70亿元-100亿元。并且在改造停机期间,会损失巨大的发电量。”一位风电开发商计算。
高电压穿越。目前国外大量电网运营商中,仅有两家提出类似要求,且对穿越时间要求也远低于本次草案。国内某大型央企发电集团人士为21世纪经济报道测算,“由此造成的单台机组改造费用约为4万-7万元,对全国存量风电机组的改造费用约为50亿-80亿元,且改造期间的电量损失也是天文数字。关键是这些改造费用投入之后,是否真正解决问题,目前还是未知数。”
在上述这些一次性巨额投入外,最让风电场开发商“恐惧”的是下面这个称为“调频服务”的要求,上述电力央企总工甚至将其定义为摧毁性的条款。
他解释:“标准草案中要求新能源电源限电额定容量的6%,考虑到风电的平均功率也仅为额定功率的不到25%,此要求相当于永远放弃约25%的风电发电量。光伏的平均功率更低约12%,此要求相当于永远放弃约50%的光伏发电量。”放弃这一发电量对应的损失,以目前中国几大国有电力公司拥有的风电场计算,大致每家公司每年平均损失20亿-45亿元。
“如果风电真的会对电网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即使花这些钱也值了,或者不发展风电都可以,但这些技术标准并非如此,而更多是出于利益集团的考虑。”一位风电资深从业者对记者表示。
对此,中国电科院方面拒绝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请求,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总工迟永宁在通话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标准修订工作正在推进中,现在不方便接受采访。迟永宁是修订风电并网标准的主要推动者。
两次大相径庭的会议
不光标准内容,标准修订的过程也颇有意味。
去年5月召开标准修订启动会,据称,此次会议仅龙源电力一家风电开发企业被邀请参会,之后2017年10月底,标委会在深圳再次组织会议,讨论了该标准的修订稿。
但参会人员的构成受到风电业人士质疑。深圳会议由中国电科院方面组织,多位与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标准修订组成员主要来自电网企业(中国电科院是国家电网直属科研单位),或者是长期受到电网企业资助、提供经费的单位,而风电界人数明显较少。”
此外,风电背景的参会人员发现,自己在开会前没有收到会议材料,一般来说,会议材料会在会前发到每一位参会者手中,“但电网背景或者与电网企业‘关系良好’的参会者,却事先收到了会议材料。”某参会人士告诉记者。
会上,风电背景参会者如整机制造商、风电场开发商,对拟修订的标准提出意见,这些内容本应写到会议纪要中去,对一些重要问题还要列出问题清单,但据称,此次深圳会议并未发布会议纪要,这在行业中较为少见。
更为奇怪的是,据确切消息,国家能源局对修改标准一事并不知情。“修订行业标准,连行业主管单位都不知道,这也是够少见的。”某风电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件中也确认,《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19963-2011)的主管单位确为国家能源局。
得知这一情况后,2017年12月14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在中核集团办公楼组织召开会议,这个会议并没有特定名称,主要意图就是把各方叫来对风电并网标准发表意见。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国家能源局会议邀请了10余家相关单位,包括电规总院、水规总院、中国电科院、风能专委会、中广核、华能、龙源电力、远景能源、金风科技等。这一人员构成与上述深圳会议大为不同——电网或相关单位减少,风电界人士增加。
会上,每家单位的代表均作了发言,与深圳会议不同,除中国电科院外,几乎所有参会者均对拟修订标准条款提出反对意见,“风电开发商及制造商自不必说,就连电规总院、水规总院也提出,拟修订标准在技术、经济上都不好实现,并且缺少试验数据支持。”一位参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回忆当天的情形。
中国电科院代表的表现也与深圳会议也不同,“电科院代表自己也承认,很多东西确实无法拿出数据支撑,如高电压穿越规定为1.3-1.4倍,为什么是这个数字,提供不出论证和数据,也没有做过试验。” 上述与会人士对记者透露。
谁会受益?
围绕风电并网标准,风电界与电网界的拉锯已经持续7、8年了。
中国风电产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是从2009年国家能源局发布“风电标杆电价”开始的,自此以后,风电场如雨后春笋般率先在“三北”地区建设。当时,风电相关标准的制定暂时落后于产业发展速度。
为促进风电并网、提高技术水平,2010年12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风电机组并网检测管理暂行办法》,并从次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后来在2011年《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19963-2011)起草发布,这也是目前风电行业正在实施的并网标准。
这一标准实施不到一年,风电行业就向国家能源局“告状”,2012年3月11日,主要风电开发企业、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变流器等零部件制造企业在北京就《风电机组并网检测管理暂行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交流,最终形成《情况汇报》上交国家能源局。
《情况汇报》中提出,目前执行的五项检测过于繁复,有些要求不尽合理,而且存在无标准可依和标准不明确的情况,如电网适应性和模型验证,即使有标准可依的低电压穿越,由于检测方法等原因,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检测周期和经营成本,过度商业化的检测伤害了风电行业的发展力度。
国家能源局于是决定在2012年5月17日召开“风电机组并网检测协调会”,与会者包括风电企业、行业组织、电科院和国家电监会等各方代表。基本满足了风电产业的诉求,缓解了双方的矛盾。
事实上,风电并网标准由中国电科院方面牵头起草,而按照标准检测、验收风电机组及风电场的,也是中国电科院,这也是一笔不小费用。
在一个风电场中,以机组功率1.5兆瓦为例,每种机型的检测费用为50万元,如果再加上50万-80万的抽检费用,在2012年左右,类似上海电气这样规模的制造企业,年检测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某风电开发企业的数据显示,该公司曾在低电压穿越改造上花了7亿多元。也有称,根据各地不同,有的抽检80万-100万/场起步,型式验证:200万/场。这些费用均由电科院方面收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19963-2011)中的“T”是推荐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一标准是推荐使用,而不是强制使用,但在现实中,这一标准是风电场并网的必经程序,已变为强制性标准。
“如果再实行新的标准,重新再检测一遍,风电行业为此付出的代价难以承受。”某国有央企风电开发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此外,《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标准发布实施后,应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估、研究分析,但从2011年开始的低电压穿越改造,有没有必要性,改造的效果评估等,并未公布过。“或者低电压穿越即使需要,是否全国所有风机都要进行低穿改造?”一位风电人士表示。
除了检测费收入外,中国电科院为什么要积极推动标准修订?
一位曾供职于电科院的人士谈了自己的看法,“电科院每年有业绩、工作量、指标需要完成;电科院定位于电力技术咨询单位,一般不会从经济性、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后,这次修订可能还包含政治任务,因为国家电网公司曾保证缓解新能源上网难问题,而一旦修改标准,则新能源上不了网,就不是人为原因,而转变为技术上、标准上的原因了,限电就从人为的管理限电转变为技术、标准限电了。”
上一篇:页岩气领域获政策“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