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携手前行

来源:
时间:2018-03-26 22:10:12
热度: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携手前行近年来,广东全省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面稳定达标,珠三角在三大重点防控区域率先达标,生态环境质量日益向好。下一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广东将以精细化管理推动深层

近年来,广东全省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面稳定达标,珠三角在三大重点防控区域率先达标,生态环境质量日益向好。下一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广东将以精细化管理推动深层次调整,继续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淘汰整顿“散乱污”企业力度。

3月的广州,珠江两岸空气澄明,五彩鲜花装点城市,分外美丽。

近年来,广东生态环境质量日益向好,全省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面稳定达标。对全省经济总量贡献超过85%的珠三角,在三大重点防控区域中率先达标。广东正是用蓝天宣告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携手前行,宣告了要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下一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广东将以精细化管理推动深层次调整,继续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淘汰整顿“散乱污”企业力度。

精准施策,有效防治空气污染

3月20日,广州市人民路。

火红的木棉探入蓝天,粉的白的紫荆花,开在热闹的街头巷尾。当日,人民路地段录得PM2.5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

就是在这个地方,1995年,广州首次设站监测PM2.5,单日最高浓度达到440微克/立方米。从最高峰时一年雾霾天数超过200天,到现在年均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广州在超大城市中空气质量率先摸杆达标。

与2000年相比,广东GDP增长8倍,区域PM2.5指标年均浓度却减至2017年的34微克/立方米。

大气污染治理之路,广东走过20多年,吃了不少“螃蟹”——建立全国首个大气超级站,“解剖”PM2.5等成分;全面布点监测PM2.5,向全社会实时公布空气质量……1999年至今,广东已建立起310个各类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通过检测和研究,珠三角建立起区域污染源清单,形成完善的区域空气质量监控预警体系,并由此推导出改善的关键途径。

为从源头防控污染,广东布局绿色发展,调结构、转方式、降能耗,制定修订13部地方性环保法规,出台28项锅炉、家具、汽车涂装等地方性环境标准,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法规标准和环境准入制度。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政策和法规出台,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大气污染治理、燃煤小锅炉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等重点任务。

2017年,“大气十条”第一阶段圆满收官,广东全省和珠三角地区超额完成考核目标。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89.4%,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对此,广东省环保厅厅长鲁修禄说:“广东能完成连续三年达标的任务,在于精准施策,坚持源头防控、统筹治理、持久作战,奋力推动大气环境改善。”

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经济“洁净度”

2018年春节刚过,一则信息让广东的干部十分头疼:2017年广东全年PM2.5平均浓度从上年的32升到34。“空气质量下降”,一时成为各市领导的重点议题,各地纷纷出台应对措施。

与官方的紧张感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雾霾”这个概念正淡出珠三角居民的话语体系,相关话题绝少出现在朋友圈,珠三角多个城市也长期居于全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排名前列。

“如果没有环保、绿色发展的理念,就不会有广东现在的这种达标。”广东省环保厅大气处处长李智广深有感触地说。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超过末端治理,这在全世界来看都是必由之路,从过程治理着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重点。

经济发达、用电量大的珠三角,20年来近乎严苛地坚守了一条环保红线——不再规划和新建一家燃煤燃油电厂。

为推进绿色、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广东电网启动节能发电调度,将发电机组负荷率与能耗及排放量化挂钩,优先调度可再生及清洁能源,按照煤电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由低到高排序,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广东还明确规定“珠三角原则上不再规划扩建新建水泥厂,各市城区和近郊原则上不再安排大气环境影响大的项目,并对石化、钢铁等行业提出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到目前,广东累计淘汰落后炼钢能力1654万吨、水泥产能9808万吨。

这种执着和坚持,让广东能源结构日益绿色、清洁,2017年“清洁电”减排二氧化碳相当于植树超1.5万亩。

“十二五”期间,广东节能减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了44.7%、43.5%、46.3%、49.9%;万元GDP能耗由2000年的0.88吨标准煤,降至2014年的0.49吨标准煤。

产业升级、能源结构双管齐下的调整,对治污贡献率达50%。2009年,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7年,结构调整再获标志性进展,广东三次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5.8∶49.6∶44.6,调整为4.2∶43.0∶52.8,珠三角优化调整为1.6∶42.1∶56.3,区域经济“洁净度”整体提升。

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南头半岛,春日阳光洒在小南山,勒杜鹃在蓝天下开得红红火火。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个地方既看不到蓝天,也没有星星。

“最严重的就是下‘黑雨’!”60岁的深圳居民敖建南在南头半岛住了23年,他的记忆中,当时家里阳台晾晒的衣服上都是电厂排出的黑油污。

当时,南头半岛承载了深圳市80%的氮硫排放源,煤电厂、燃油电厂、印染厂一度在这里连成片。

深圳对大气污染的综合整治,最先就是从南头半岛开始的。随着综合整治不断推进,如今,在深圳东滨路和南海大道交界的地方,荔秀服装街分布着4300多家商铺,拥有自主创新服装品牌300多个,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设计队伍、自主运营和销售团队形成一条龙服务。这就是当年的污染大户——20多家印染厂、总面积20万平方米的厂房凤凰涅槃、华丽转身的成果。

而集中在南头半岛的三座电厂,排放水平优于国家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因为技术路径得当,环保设施运行费用也低于国内同类企业。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前海的创新、人才、生态高地在这里崛起。

这样的转型,几乎每一天都在广东发生。

过去五年,惠州市的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并长年上榜全国空气质量前十城市,原因就是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审批,项目环保否决率在10%以上,并以每年10%的速度淘汰落后产业。

在佛山,陶瓷产量减少了近四成,但产值和税收增长了1/3。去年4月,佛山正式实行《排污权交易的规则与流程(试行)》,企业排污权将由无偿取得转变为有偿使用。通过排污权使用交易获得收益,实行转移支付,用于奖励、补贴等形式反哺环境友好型企业,带动企业绿色发展。

深圳以“深圳标准”引领“深圳大气质量”。2017年,深圳发布房屋拆除工程扬尘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8项特区技术规范。如今,深圳是全国唯一的全市禁燃高污染燃料、淘汰全部散煤和普通工业用煤的城市,也是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全国占比最高、新能源公交车数量全球最多的城市。

以环保和空气质量作为目标约束,广东踏上了绿色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