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商洛高新区呈现出“十大亮点”
商洛高新区呈现出“十大亮点”2017年,商洛高新区(商丹园区)围绕全市“追赶超越”“五大攻坚战”部署要求,紧盯国家级高新区创建这个总
2017年,商洛高新区(商丹园区)围绕全市“追赶超越”“五大攻坚战”部署要求,紧盯国家级高新区创建这个总体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工作举措,奋力追赶超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脱贫攻坚、社会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十大亮点”。
亮点一:创建升级取得新进展
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了商洛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方案》,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限要求,组织召开了商洛高新区揭牌仪式暨动员大会。编制上报了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申报挂号文件,省政府已报请国务院批转科技部办理,顺利列入科技部培育计划,升级国家级高新区迈出实质性步伐。
亮点二:体制机制实现新突破
为推进高新区建设,市委、市政府组建了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纪工委和下设工作机构、所属事业单位和国土、规划、公安3个派驻机构。省市相关部门正在加快设立高新区国库和税收征管机构。成立了行政审批局和政务服务中心,对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建立了权责清单,高新区政务大厅已正式对外运行。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人社厅出台的《开发区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充分借鉴济南高新区、安康高新区、西安经开区的成功经验,探索新的人事管理体制,为企业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亮点三:村社托管进入新阶段
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托管行政村(社区)工作方案》和《推进方案》,成立了托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托管移交会议,初步完成了托管移交工作。组建了社区管理局、社会事业局、高新公安丹南派出所等新的管理机构。初步建立了高新区的指标统计体系和单独的考核体系,实现了对托管村(社区)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民生保障、信访维稳、公共安全、综合治理等工作的全面管理。
亮点四:规划引领得到新凸显
启动了“多规合一”试点,尝试实现总规、控规、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多规合一”。编制了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重点发展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统筹发展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两大基础产业,培育发展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两大新兴产业的“2+2+2”梯级化产业体系。
亮点五:对外合作取得新成效
创新招商方式,探索建立驻外招商机构,加大招商工作力度。与南京经开区签署了共建宁商产业园协议,与洛南县政府签订了《“飞地经济”框架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商洛高新区首届客商大会,组团参加2017丝博会暨第21届西洽会、商洛·长三角全域旅游专题招商推介会等各类专题招商推介活动10余次,引进招商项目31个,总投资123.3亿元,到位资金53.6亿元。
亮点六:项目建设再现新气象
建立了“四上企业培育”库、100个招商引资项目库、30个重大前期项目储备库、50个重点科技企业培育库。实施的7大类40个重点项目(11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成3个工业项目,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个,同比增长22.7%。新增服务业企业2户,新增限上批零业企业2户,新增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4户,在全市重大项目观摩产业项目评比中荣获第2名。
亮点七:创新驱动实现新跨越
梳理中、省、市政策七大类50项,制定《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四大类42项。新增产学研平台3个,完成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申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报国省孵化器、省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2个。新组建了商洛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了深圳摩天之星企业孵化器,入驻企业总部达20家。
亮点八:人才培养有了新提升
先后与市委办、商州区委以及南京经开区等8个单位,建立了干部双向挂职交流机制,共有两批11名干部参与挂职交流。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建立“干部夜校”,已举办34期,累计培训2800余人次;安排中层以上干部省外参训20余人次。高新区企业新招聘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21名,高层次及紧缺人才28名,为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亮点九:基层党建提上新水平
全面落实了党工委抓党建主体责任,落实了人社局主抓党建的部门责任,建立了党群服务指导中心,选配了2名专职党建干部,聘请了5名专兼职党建指导员,列支党建经费50余万元。组建了综合党委,加强了机关支部建设,实现了党组织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狠抓非公党建,成功创建三星级非公企业党组织3家,申报四星级4家,申报五星级1家,三星级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占比达到87.5%,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亮点十:脱贫攻坚迈上新台阶
重点依托商洛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园区产业优势,深入实施产业脱贫,打造特色品牌,增强造血功能。全年筹集500多万元,建成板栗、丹参、核桃基地3000亩,果子狸、肉兔、猪羊等规模养殖场13个,有力带动了包扶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帮助贫困群众子女在园区企业就业89人,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
-
南存辉:新能源+储能 能源互联网时代“未来已来”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