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国进口LNG仍会增长 贸易与航运机会梳理
中国进口LNG仍会增长 贸易与航运机会梳理毫无疑问,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当前初级产品的熊市还将持续数年乃至十年,近两个月石油价格反弹并不构成整体趋势反转,主要还是源于对中国稳增长成
毫无疑问,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当前初级产品的熊市还将持续数年乃至十年,近两个月石油价格反弹并不构成整体趋势反转,主要还是源于对中国稳增长成绩、科威特罢工等因素过度炒作。正因为如此,就总体而言,全球范围内能源勘探、开发、运输等类投资都已经大幅度下降,在资本市场上能源概念更是被大多数投资者视若鸡肋、甚至是敝屣;但着眼于中国中长期需求,当前的熊市恰恰应该是实施反周期策略布局天然气产业链投资、保证天然气消费和进口力度的时机,尤其要以液化天然气为重点。
为什么?因为作为全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第一出口大国,保障能源进口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而中国和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同样是这个地位,在初级产品牛市时期意味着在能源进口贸易中常常处于“挨宰”的被动地位,到了初级产品熊市期间则意味着谈判地位大大改善,因为在总体上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市场上,几乎所有大生产者都会竭力争夺我国这个全世界第二大且增长最快的能源进口市场。
中俄管道天然气交易谈判迁延20年,俄方反反复复,直至2014年普京与习近平主席亲临签署中俄东线管道天然气购销合同,俄罗斯国内关于交易条件的非议声浪仍然不低;但以美元计价的石油国际贸易价格2014年全年下跌7.5%,2015年全年下跌47.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6年还将继续下跌31.6%,市场现实比任何雄辩都更能令人信服,俄罗斯国家杜马于2015年4月24日以384票全票批准中俄东线天然气供气协议。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Aramco,沙特阿美)是世界最大石油天然气公司,仅天然气储量就高达8.2万亿立方米。
2013年,该公司占中国原油进口市场13%份额,其首席执行官法利赫(Khalidal-Falih)3月23日在北京接受媒体专访,表示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未来目标是增加供应,生产价格更加平易、能效更高的产品,将对中国的供应翻番。沙特石油部长纳伊米(Ali al-Naimi)4月下旬以来更是在中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官和媒体面前不止一次表态,愿意满足中国100%的原油需求。
天然气是中国能源进口贸易发展重点
就世界市场而言,1980年以来天然气就已经成为消费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年均增长率几乎是煤炭和石油的两倍左右;由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在中国能源消费和进口中,具备洁净、低排放等优势的天然气无疑将是增长幅度最大的品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2014年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4.6964亿吨标准煤增长至42.6亿吨标准煤,其中天然气占比从2.2%一路提升至5.7%,翻了一番还多。根据发改委数据,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1932亿立方米,增长5.7%;2016年天然气消费量有望突破2000亿立方米。
从中长期看,预计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还将持续高速增长较长时间。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从2013年的1616亿立方米提高到3600亿立方米以上;国内常规天然气产量达到1850亿立方米,加上页岩气、煤层气,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2450亿立方米。根据2015年初已签合同和协议,2020年进口量可达1400亿立方米,其中管道气进口量7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进口量650亿立方米。
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很大一部分要靠进口满足,因为中国天然气远景储量虽多,却大部分没有明确勘探清楚,开采成本也相当高;仅仅依靠国内天然气,不仅数量不敷使用,而且价格较高,将进而抬高下游产业成本,削弱我国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尽管新疆本省出产油气,但乌鲁木齐得以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天然气化的省会城市,令其他比乌鲁木齐富裕得多的省会城市颇为羡慕,靠的却不是新疆本省出产的天然气,而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进口的中亚天然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短短几年就跃居世界第三大天然气进口国,仅次于日本、韩国;2013年全国天然气产量1178亿立方米,进口量529亿立方米,几乎达到国内产量的一半。2015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932亿立方米,但国内天然气产量只有1350亿立方米,同比增幅(5.6%)也小于消费量同比增幅(5.7%),其结果是当年天然气进口量增长6.3%,达到614亿立方米。根据现在的发展势头,预计数年之内,中国天然气进口量就将超越日、韩而跃居世界第一。
进口需求巨大,加之天然气价格波动性远远高于石油,在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天然气价格的波动幅度是原油价格变化的两倍、股票价格波动的4倍,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保障进口天然气供给的任务由此更加凸显。为改善在天然气贸易中的谈判地位,中国需要推进天然气进口来源和方式多样化,管道气和液化气并举。
如果说小进口国无法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那么,作为一个进口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大进口国,中国完全可以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在中长期内,任何一个大供应方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企图向中国索取过高的要价而反复拿捏中国,结果都只能是“五心不定,输个干净”,使得自己在这个增长最快、未来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市场上自我边缘化。
1973年,欧佩克国家供给了西欧能源消费的93%;由于阿拉伯国家对西方一度实施石油禁运和油价暴涨,到1983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63%,欧佩克占西欧石油进口总量比例下降到了45%,来自北海、墨西哥、前苏联等地区的油气取而代之。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延续逾15年的熊市中,欧佩克国家在主要能源市场上地位大幅度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气源地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塔(Kovykta)气田地质储量约1.9万亿立方米,是当今世界已经探明地质储量但尚未开采的最大气田之一,而当地天然气需求极其有限,距离欧洲等俄罗斯天然气传统出口市场又相当遥远而先天缺乏竞争力,早在1990年代初,俄罗斯还在勘探该气田时就将其开发前景定位于向亚洲市场出口。本来,俄罗斯天然气对华出口有近水楼台之便,但由于俄方期望过高,结果中俄管道天然气项目经历20年谈判和不少于15次失败,直到2014年才终于签字;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2003年才签署意向协议开始谈判,2009年就已经通气,到2014年时中亚已经占据中国进口天然气一半以上份额,俄罗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由于俄罗斯天然气传统出口市场欧洲2014年天然气消费下滑10%,其市场地位进一步削弱。……殷鉴不远,值得中国的能源供应方参考借鉴。
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的优势与不确定性风险中国需要进口天然气,而由于管道运输方式在技术和成本上的突出优点,倘若不存在非经济因素干扰,管道无疑是进口天然气的首选。
迄今,中亚国家是我国管道天然气最大进口来源,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2003年才签署意向协议开始谈判,2009年就已经通气,很快跃居中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管道,目前途经中国192个城市,直接间接用户5亿多人,2015年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对华出口天然气超过300亿立方米,约占天然气进口总量一半。
随着以下项目完成,中亚国家对华天然气供给还会显著增加: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又称“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已于2014年6月开始向国内供气,根据设计,该工程每年将输送250亿立方米中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和50亿立方米新疆伊犁煤制天然气。随着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签约,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天然气加入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正在加紧推进实施。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西气东输四线工程)气源为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从南疆乌恰入境,设计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底全线完工,推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整体输气能力达到850亿立方米。
随着对伊朗步入后制裁时代,以及中国“一带一路”规划铺开落实,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工程远期还有可能进一步向西延伸至伊朗。
中国市场对于俄罗斯能源出口和整个俄罗斯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作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天然气出口国,俄罗斯目前在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份额是不相称的。在2014年一份关于未来20年能源战略的草案中,俄罗斯能源部提出到2035年对亚洲石油出口翻一番,天然气出口扩大4倍;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进口大国、第一制造业大国、未来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显然是无可争议的最重要出口市场。设计年输气量380亿立方米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面建成运行之后,俄罗斯将跃居中国最重要天然气进口来源地之一。而且,中俄东线管道最终年输气量可能大大超过协议规定的380亿立方米。在2014年5月23日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普京总统演讲提及中俄东线管道天然气合同气源来自东西伯利亚科维克塔、查阳达两个新天然气田,其总储量可达3万亿立方米,虽然合同签的是30年,但可以供应50年,实际上就是按每年供气600亿立方米计算的。
在不存在非经济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管道是中国和天然气出口国双赢之道,问题是管道天然气出口国这样那样的想法往往给中国的进口保障增添变数。前文已经提及,论俄方气源和中方消费需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本来堪称天作之合,但由于俄方期望过高,中俄管道天然气项目经历20年谈判和不少于15次失败,直到2014年才终于签字,签字后在执行过程中又几经波折。
再看看中亚。这本来是中国天然气进口高效率突破的典型,土库曼斯坦又是中亚天然气管道无可辩驳的主力气源,2015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对华出口中92.6%来自土库曼斯坦,这部分气源占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量的82.6%、天然气进口总量的46%。正在兴建的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气源也是土库曼斯坦。
但现在土库曼斯坦的新举措颇有“一女两嫁”之嫌,可能影响其对华天然气出口气源。因为该国在2015年底开工建设中亚—印度天然气(TAPI)管道,输送设施规模是每年330亿立方米,等于该管道气源——南约洛坦气田(计划2019年投产)的年产量峰值,而这个气田在此前的中土天然气贸易发展计划中本来是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主力气源。2014年土库曼斯坦出口管道天然气416亿立方米,其中61.3%(255亿立方米)对华出口,2015年继续增长;土库曼斯坦希望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本来无可厚非,但“一女两嫁”就有问题了。
已经投入运营的中缅油气管道成倍提高了缅甸对华出口额,但在中国天然气进口总体格局中只能发挥辅助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国西南局部市场。缅甸政局走向的巨大不确定风险,缅甸对缅北少数民族及其武装的不理性战争政策,缅甸社会盛行的非理性资源民粹主义思潮和片面的“民主化”理念、舆论运作方式,都严重限制了这条管线的价值和发展潜力。
至于某些舆论宣传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至新疆喀什油气管线项目,由于基本前提概念就存在误解,基本上不具备经济合理性;加之存在巨大政治暴力风险,在可预见的未来,基本上属于天方夜谭。中巴油气管线的倡导者们宣称,波斯湾油气在中国援建、经营的瓜达尔港上岸,再从陆路输往中国,比全程海运输往中国的路程缩短85%;这种说法在中国社会流传虽广,但基本前提概念错误,导致结论大错特错。
因为中国国土广袤,区域发展落差显著,人口、经济活动、石油天然气消费绝大多数分布在远离新疆的东部沿海和中部,波斯湾油气海运到达中国港口就是直接到达中国主要消费市场,倘若取道瓜达尔港运到喀什,则还需要经过漫漫数千公里管道、铁路转运方能抵达东部和中部消费市场,实际运输路程绝无可能缩短85%。尽管管道油气成本通常低于海运原油和液化气,但现状是我国东部海路油气运输全程基础设施已经大体齐全,而这条构想中的路线相应基础设施基本上需要白手起家从头建设,而且沿途地质、气候条件极为复杂严酷,建设铁路、管道、公路等基础设施需要翻越海拔五六千米的喀喇昆仑山口,穿越数千公里沙漠戈壁,经过酷寒酷热地区,不仅运输量有限,而且日常运营维护成本必定十分惊人。
摊入日常运营维护成本之后,这条管线总体运输成本必定大大高于海运线路,而且这笔固定资产流动性极差。更何况无论是瓜达尔港所在的俾路支斯坦,还是瓜达尔-喀什沿线的巴基斯坦联邦直辖部落区等地区,都是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三股势力”猖獗之地;加上南疆严峻的安全问题,倘若当真耗费巨资建成瓜达尔-喀什-内地油气运输线路,结果只能制造一个无望扭亏的无底洞,外加给敌人创造掐我们脖子、勒索我们的机会。
中国为何要格外重视液化天然气进口
管道天然气进口项目谈判之所以艰难,运行中变数之所以多,是因为输气管道固定资产投资浩大,涉及规模巨大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而提高了其复杂性,且因资产专用性强而更容易激励途经国家向其中塞私货、提要求的动机,更容易遭到途经国家不可预测风险因素干扰。相比之下,液化天然气(LNG)则不涉及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资产专用性相对较低,运营相对灵活,不容易被“卡脖子”。有鉴于此,为改善在天然气贸易中的谈判地位,中国需要推进天然气进口来源和方式多样化,管道气和液化气并举,特别要重视液化天然气。
正如上文所述,如果说小进口国无法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那么,作为一个进口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大进口国,中国完全可以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
在全球市场上,由于管道天然气出口国要价过高,且围绕管道走向的政治斗争不确定性过高;天然气液化技术的进步则在快速降低其成本,提升其与管道天然气的竞争力;结果是液化天然气市场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天然气市场总体增速。
国际机构Cedigaz的数据显示,2000—2014年间全球天然气年均增长2.8%,亦即共增长47%;而法国能源企业Engie集团的数据表明,同一时期内液化天然气市场规模从1亿吨扩张到了2.44亿吨,亦即年均增幅6.6%,预计2020年可达3.7亿吨。而在中国等东亚经济体天然气进口贸易中,液化气所占地位已经大大高于其在全球天然气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据摩纳哥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Gas Logistics of Monaco,GLOG)估算,2012年,液化气在全世界天然气国际贸易中只占13%,同期油轮运输占全世界原油国际贸易的45%;相比之下,2013年中国进口天然气中液化气占比达47%。当前所有大型开发项目全部完成之后,液化气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上所占份额可望从今天的15%—20%至少提升到30%。相应地,液化气在中国天然气进口贸易中所占地位至少不会明显下降。
在实践中,中国在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所占份额还在稳步提升。2014年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比2013年增长2.1%;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2000万吨,增速11%,比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增幅高4倍,从2010年起连续增长5年。
除波斯湾天然气之外,为扩大液化气进口来源,中国企业近年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操作,横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2013年,中石油公司斥资42亿美元收购意大利埃尼公司在莫桑比克天然气第4区块20%权益,未来几年将投资100多亿美元参与莫桑比克天然气开发和液化气生产,该项目首期可望于2018年投产。
澳大利亚可望凭借西澳大利亚州(西澳州)、昆士兰州等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而跃居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中国则已经是澳大利亚液化气的最大买家。在2002年8月8日开标的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中,澳大利亚西澳州西北大陆架液化天然气公司胜出,赢得澳大利亚迄至当时最大的单一出口订单,合同总金额250亿澳元,年供气330万吨,供气期25年。此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3.48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项目5.3%股份(只包括天然气和连带的石油,不包括西北大陆架基础设施拥有权),以及为供应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国LNG)25%股份。
昆士兰州中东部海岸的柯蒂斯岛上建立了全世界最早的一批煤层气转化为液化天然气项目,项目煤层气源为昆士兰州苏拉特盆地,探明和控制开采储量合计3500亿立方米,中海油是第一家从昆士兰购买液化气的企业,也是世界上第一家签署从煤层气制造的液化气购销合同的企业。2010年3月和2013年5月,中海油气电集团两次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集团)签署柯蒂斯项目资产转让及液化气购销一揽子协议,斥资60亿美元,累计获得BG集团在该项目上游资产25%权益和中游液 化厂第一条液化气生产线50%权益,成为第二大项目权益和投资方,中国由此直接获得20年360万吨/年液化气资源供应。
2014年12月28日,中海油和英国BG集团柯蒂斯项目出口第一船液化气;2015年5月,柯蒂斯项目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液化厂一号生产线累计交付16船液化气,二号生产线预计2015年三季度投产,将项目液化气产能提高至850万吨/年。
俄罗斯目前是世界第十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但其资源条件足够支持其竞争世界第一大液化气生产国。在2014年中俄双方企业签署东线管道气合同之前,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Novatek)已与中石油签订每年从亚马尔气田和海参崴港供应30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20年合同,东线管道气合同签署必将推动这个“海参崴项目”加快实施,甚或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为中国创造了参股俄罗斯北极圈亚马尔半岛南塔姆贝斯克资源基地液化天然气工厂的机遇,根据4月末传出的消息,中方将为这个总投资270亿美元的建设项目注资135亿美元。在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开通的背景下,这个规模宏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无论是直接供应中国市场,还是投放国际市场以抑制天然气市场上的“东亚溢价”,都有广阔的前景。
除此之外,经历了“页岩气革命”的美国也是中国进口天然气的潜在重要来源。美国和整个北美油气产能和生产潜力巨大,可望超越俄罗斯、沙特成为世界最大油气生产国。仅从西弗吉尼亚经宾夕法尼亚延伸至纽约州的马塞勒斯盆地天然气年产量就达1130亿立方米,与俄罗斯对欧出口量大体相当;美国康菲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瑞安·兰斯预计,北美石油产量2020年可达1500万桶/日,今后1/4世纪里可逐步达到2500万桶/日,是沙特当前出口量的3倍,当前产量的两倍半。
美国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制定的油气出口禁令实施至今,已经日益违背美国自身的利益,尤其打击了美国的油气产业。在此前的十年牛市期间,“页岩气革命+油气出口禁令”的组合使得美国国内能源价格大幅度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助于吸引工业生产在美落户,推进其“再工业化”;但到了今天的熊市期间,美国国内外能源价差大幅度缩小,加之国际贸易运输成本锐减,油气出口禁令推进美国“再工业化”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却妨碍了美国已经大大膨胀起来的油气产业争夺国际市场。在全球能源市场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这对于美国油气产业堪称生死攸关。
2014年以来,美国政府已经在放松油气出口禁令的道路上迈出了几小步,最终大幅度取消乃至彻底废除油气出口管制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杰布·布什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胜出,美国全面取消油气出口管制的进程会较快;如果希拉里·克林顿竞选获胜,最多也只能迟滞这一进程,而无法逆转。
在实践中,美国液化气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对开放和推进液化气出口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不少天然气企业认为美国有望取代俄罗斯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穆迪公司2015年4月份报告声称,美国和加拿大拟议中的30个天然气液化项目大多数不会动工,因为液化气合同与原油价格挂钩,国际油价下跌使得美国液化气项目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但从长期着眼,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仍然会大力投入,争取在这场“刺刀见红”的淘汰赛中胜出。弗里波特液化气公司高层就表示,不管怎样,该公司在休斯敦附近投资130亿美元的液化气项目计划不变。就美国全国而言,根据美国能源部长欧内斯特·莫尼兹提供的信息,美国有4个液化气码头正在加紧建设,最晚2015年底、2016年初就能开始向国际市场供货。
在最近几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方每次都要提出美国取消油气出口管制的问题,美方对此的回应也日益升温。开放美国油气出口管制,推动美国在中国等东亚经济体天然气进口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属于中美“双赢”之举。
即使美国原油和液化气不直接对华出口,只要对日本、韩国出口,就是在东亚这个全世界价格最高天然气市场上增加供给,就能抑制“东亚溢价”,间接改善中国在天然气贸易中的地位。
展望天然气产业链投资机遇
由于天然气是未来至少五至十年内我国消费和进口增长最快的能源,天然气产业链投资潜力巨大,管道和液化气码头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自不待言,属于制造业范畴的投资机会包括天然气管道钢材、管道运输设备、天然气液化设备、液化天然气船制造、车船液化气发动机、车船液化气动力改造,等等。对于来自油气产业之外的投资者而言,还有一种潜在投资机会在于同自贸区发展相结合,借鉴和发展国际上已经相当成熟的船舶投资运营模式,开展液化天然气船舶投资。这一构想如下:
个人/机构集资投资液化天然气船舶,建造新船或购买二手船均可视情况而定。建造新船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国际造船市场产能过剩、价格低廉的机会“抄底”,且我国政府对建造液化天然气船这种技术含量最高的民用船舶提供补助;购买二手船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快拿到船只。我国上海、广东、天津等自贸区则积极争取开办离岸公司、离岸船舶注册业务,争取在单船公司制度方面领先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液化天然气船投资者在自贸区离岸注册船舶,或注册离岸单船公司,开展运营。投资者可以自营获取运费收入;也可以与招商局、中远海运等国内外专业大型航运公司合营,合营方式之一是委托对方管理船舶运营,对方收取管理费,投资者获得运费收入;或是签署租赁合同,投资者获得专业大型航运公司支付的租金收入。
对于投资者而言,上述构想拥有以下突出优点:首先,船舶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运营模式,可以直接借鉴引用。其次,集资投资船舶,大大降低了投资门槛。第三,在中国国内自贸区离岸注册船舶,或注册离岸单船公司,既能享受离岸金融的便利,又比在海外离岸金融中心注册能够得到本国的更好保护。第四,投资者持有的是离岸单船公司股权,未来有需要时可以在国内多层次产权市场上相对便利地转让,退出渠道相对畅通,降低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在上述进程中,投资者可以注意招揽北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卡塔尔、伊朗资本参与这类离岸公司。其中,日本、韩国与中国是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也是天然气进口价格最高的国家;俄罗斯、卡塔尔、伊朗组成的天然气卡特尔控制着当前的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价格;北美、澳大利亚则是新兴液化气出口国。通过这种合资方式,中国可以与利益相关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无形之中减少天然气贸易和投资中的潜在摩擦风险,聚合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
对于我国自贸区而言,开辟上述离岸船舶注册业务、建立单船公司制度不仅有利于给自身开拓发展机会,也有助于解决国家经济问题。我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造船大国,也拥有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远洋船队,但我国远洋船队过半数在境外注册方便旗,不仅有“肥水外流”问题,而且对我国经济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我国对航运企业征收税负太重,体现在购船关税、营运税费(包括营业税、所得税、车船使用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印花税等)等方面,中资船东购买国际船舶在国内登记,需要缴纳27%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远远高于其他航运中心。同时,我国船舶登记制度复杂。在船舶登记上一直遵循严格登记的传统,虽然有利于保持国内航运业秩序,但在方便旗制度普及的今天却造成了船舶营运成本增加。我国船公司从筹建到船舶登记一般需要62个工作日来完成所有权登记、船籍登记等10道手续,在香港办理只需要两小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自贸区积极开办离岸船舶注册业务,在单船公司制度方面领先发展,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文/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篇:LNG接收站气化器自主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