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发电企业的“智慧”革命

来源:
时间:2018-01-08 19:47:18
热度:

传统发电企业的“智慧”革命新常态之下,传统电力要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智慧企业建设或成为一条必经之路。眼睛偶尔闪烁的机器人平稳地行驶在地面上。然后,在某一处停下,轻缓地转动头部向周围扫

  新常态之下,传统电力要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智慧企业建设或成为一条必经之路。

  眼睛偶尔闪烁的机器人平稳地行驶在地面上。然后,在某一处停下,轻缓地转动头部向周围扫视一圈。通过显示屏的一端,它的视野呈现在了你的眼前。

  这是《能源》记者走访国电大渡河公司智慧企业建设现场时看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运作的一幕,这也是该公司智慧企业建设的专利成果之一。

  “我们大部分基层企业地理位置偏远。之所以提出智慧企业,就是要推动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变革,实现管理更柔性化、人性化。” 国电大渡河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涂扬举对《能源》记者介绍。 

  智慧企业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拼资源、比规模的时代已经结束。电力工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电力发展方式也遇到了瓶颈。那么,传统电力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如何实现?

  近年来,国家推动互联网+、中国制造2050、双创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地,发展成效不断显现,智能工厂、智能电网建设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行业内的深度思考,建设智慧企业似乎是“两化”融合的必然方向。

  早在2014年,国电大渡河公司就提出要建设智慧企业,率先在业内探索“智慧企业”理论和顶层设计,发布了业内首份智慧企业战略规划。

  企业能不能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像人一样拥有自主思维的“大脑”和应对自如的“手脚”?智慧企业自上而下设计决策指挥中心(决策脑)、专业数据中心(专业脑)以及业务单元(业务脑)为主的“三脑合一”的管理模型给了这个问题肯定的答案。

  机构臃肿、层级冗余、流程复杂、效率低下……这些是不少大型企业存在的通病。与企业单纯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相比,智慧企业更加注重经营发展、风险控制、管理变革,以及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和全面推进。

  “三脑合一”最终形成了无层级的、以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相关部门不具有管理职能,只承担服务保障功能,而生产、运维、检修、营销、财务、合同管理等业务,实现由专业化的中心制管理运作,以数据作为各中心间运转纽带,推动层级化管理逐渐取消。

  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在智慧企业核心业务改造过程中,采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之融入传统业务板块,将原有的20多个基层专业领域划分为智慧工程、智慧电厂、智慧调度、智慧检修四大业务单元。

  企业推进决策指挥中心建设,构建先进的数据决策“大脑”,以海量的数据支撑调度决策培养灵敏的“眼耳”,再以先进技术实现智能调度作为快速反应的“手脚”。如此一来,把企业打造成耳聪目明、决策反应灵敏、总体呈现人工智能特点的智能企业。

  最为直接的是,智慧企业的建设带来了降本增效的成果。大渡河公司自运用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以来,节约后续人工检测费约6000万元;运用巡检机器人每年减少人工成本、管理成本400万元;通过定量降水预报、洪水资源化利用、智能调度支持、经济调度控制等先进研究成果的应用,累计增发电量35亿kwh,产生经济效益7亿元。

  离不开大数据的智慧化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有关智能的概念不断被提出并进行实践,如智能城市、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等。但是在智慧建设的实践中,并非没有任何难度。

  涂扬举在智慧企业现场会上介绍,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信息孤岛、数据碎片、应用单一等问题。基于企业特性的经营风险、管理变革、员工作用等关注不够,缺乏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实践运用。

  聚焦这些问题,国电大渡河公司在提出建设智慧企业后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推进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化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大渡河公司建成了覆盖电力生产全过程的大型流域梯级电站预报调控一体化平台,争取到了厂网协调模式下的梯级经济调度EDC控制权。

  得益于此,该公司在国内首创大渡河瀑布沟、深溪沟、枕头坝一级三座电站经济调度调控模式。实现了电网调度一对一到一对多的转变,大幅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据悉,由此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

  同时,提升数据“大计算”能力具有直接效用,运用WRF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式和本地混合同化技术,每天开展10G容量的气象大数据计算分析,能够实现水情的精准预报。

  目前,大渡河公司水情、雨情日预报精度达95%,月、周预报精度达到90%,年预报精度达到85%。

  纵观智慧企业建设过程,智慧企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据了解,智慧企业规划按照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设计规划、试点示范阶段,推进试点建设和基础性工作;第二阶段是形成体系、实施推广阶段;第三阶段是全面管控、智能协同阶段。

  而未来,在“两化”融合和只能用系统智能化的趋势下,智慧企业驱动能达到何种程度,还需要更多企业的推广实践,勾勒出可实现的蓝图。(李佩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