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2017年开启储能发展纪元
2017年开启储能发展纪元2017年是储能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国家级储能政策出台,标志着储能春天的来临,企业加快开拓储能市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这一年
2017年是储能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国家级储能政策出台,标志着储能春天的来临,企业加快开拓储能市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这一年,动力电池产业继续吸引各路巨资进入,产能过剩开始引发市场担忧。这一年,动力电池厂商“压力山大”,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整车厂压价,降本增效成关键词。
斗转星移,岁末年初,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刚刚过去的2017——储能发展纪元的开启之年。
1、政策提速储能发展
“千呼万唤始出来。”从征求意见到正式出台,历时6个月的首个系统性的储能产业发展政策《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终于在2017年10月问世。《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储能在我国能源产业中的战略定位,提出未来10年储能领域的发展目标和五大任务。《指导意见》对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了储能在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推动着中国储能产业健康发展。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文件,承上——此前储能从未有过独立的、专门的、全面的政策文件;启下——《指导意见》之后,将会出台更多细致、具体的储能实施细则。政策推动下,沉寂多时的储能产业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标志着储能春天来临,储能盛宴开启。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相关企业通过市场化思维,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丰富储能的应用场景,同时先进储能将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资金重点支持方向,发挥资金引导作用。言下之意,国家给予储能行业专项财政支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没有补贴未必是坏事。在储能产业发展最初阶段,储能技术路线不明确,创新进步空间大,商业化方向尚不清晰,在国家层面直接以补贴方式发展储能产业或将适得其反,扭曲能源市场化的发展进程,相较之下,通过触发市场化行为则能更好推广储能。
除国家级储能产业政策外,《完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工作方案》的印发、山西省启动电储能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项目试点工作、江苏省发布《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定》以及山东、福建、新疆、山西等省区启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建设试点方案和运营规则等政策措施,也正让储能逐步摆脱传统体制、机制束缚,助推储能发生量和质的改变。
2、市场技术共同发力
“春色满园关不住。”相比其他能源行业,储能行业起步较晚,政策出台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惊人。
2017年11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所属中建三局中标全球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国家示范项目一期工程。这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首个大型化学储能国家示范项目,总规模为200MW/800MWh。
当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储能应用市场,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7.7GW,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最大,为99%,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紧随其后,为318.1MW,占比为1.1%,相比2016年同期增长18%。
储能产业蓬勃发展,使储能电池成为其中最耀眼的板块。目前商业化应用的电池有锂电池以及钒电池、铅炭电池等。与此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不同应用场景,其他储能技术创新、突破的步伐在2017年加速推进,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态势。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钠硫电池、石墨烯基电池、固态电池在技术上不断攻克着一个又一个障碍。殊途同归,尽管上述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低成本、长寿命和高安全。
伴随储能规模应用,开发超高功率、安全的储能电池技术是未来重要的研发方向,这一点已成为业内共识。随着成本不断下降、经济性不断提高,储能技术新纪元时代已在路上。
3、商业模式持续进化
“路漫修远,上下求索。”储能产业也如其他新兴产业一样,商业模式的探索从未止步。
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在用户侧通过峰谷电价差实现套利、在电网侧探索试行容量电价、发电侧推动建立灵活电源补偿机制等模式的实践逐渐增多。
目前来看,储能商业项目应用最多的是峰谷价差套利,江苏、北京、广东成为2017年国内储能项目规划建设投运最热的3个地区,引发储能企业的竞相部署。协鑫智慧能源、南都电源、欣旺达、科陆电子、中天科技等企业建成投运储能项目屡见报端。
在新能源发电领域配套建设储能电站,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一个有效办法。2017年储能的灵活性应用价值不断受到发电侧的应用和重视。一是基于大型综合能源基地的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开始建设,储能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发电企业和储能厂商联合探索“光伏+储能”、“风电+储能”的新型集成、调度解决方案,以华能青海直流侧光伏储能项目、北控清洁能源西藏羊易储能电站、黄河水电青海风电场储能项目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储能项目先后投运或启动规划建设。
诚然,储能的价值和意义毋庸赘述,但在市场经济下,任何商业项目都要算一笔经济账,储能成本高、经济性差是目前绕不过的一道坎,投资回报率低削弱了储能项目的融资吸引力。
不过,储能的经济性问题是暂时性的,随着技术进步、储能规模扩大以及示范项目的推进,储能经济性正加速到来,2018-2019年储能或迎来拐点,届时储能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将极大拓展——光伏+储能、与电动车快充模式结合的储能、服务电能质量改善的移动应急储能、离网地区储能、与火力调频电站结合的调频储能等。
4、动力电池冰火叠加
“海上明月共潮生。”动力电池是另一种储能形式,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即为移动的储能设备。近两年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作为其“心脏”的动力电池也步入高速发展期。一时间,大量资本蜂拥而入,在动力电池领域内掀起投资热潮。
2017年动力电池行业投资依旧火热:宁德时代131.2亿投资新建基地、银隆100亿元规划新能源南京产业园、泰尔集团100亿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项目、孚能科技80亿联手北汽打造动力电池基地…
2017年锂电池行业共发生46起扩产投资事件,电芯和PACK领域最为集中,为23起,占50%;其次是正极材料和隔膜领域,分别产生了5起和4起扩产投资事件。
从投资额来看,这46起事件总共产生644.52亿元的投资额。其中电芯和PACK领域占比最大,总投资额为404.46亿元,占比62.75%;紧随其后的是负极材料领域,投资额为98亿元,占比15.21%。
然而动力电池行业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200余家,预计2017年动力电池整体产能将破200GWh,而2017年各类新能源汽车对应的锂电装机或仅为30GWh,产能利用率仅为15%左右,过剩危机已然来临。这轮产能过剩是结构性产能过剩,特点是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稀缺。产能过剩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动力电池企业面临上挤下压局面、库存严重以及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
2017年,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企业的市场份额接近50%,前10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5%,行业一线企业通过技术优势逐渐蚕食市场份额,二三线产业低端产能面临被淘汰的危机,电池产业竞争格局正从群雄逐鹿进入寡头竞争阶段。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动力电池企业应开始有序考虑和谋划,布局国际市场、加快实施智能制造等无疑将成为良策。
5、三元电池一枝独秀
“一枝梅傲百花残。”进入2017年,在众多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中,三元电池一枝独秀,装机高歌猛进,这主要得益于补贴的倾斜。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提高了电动乘用车能耗要求和续航里程门槛要求,同时引入动力电池新国标,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循环寿命、充放电性能指标要求。《通知》明确提出高能量密度电池车型将获得1-1.2倍补贴,而三元锂电池因能量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开始成为市场主流。
2017年3月份出台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要求到2020年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Wh/kg,系统比能量达到260Wh/kg。具有强大储能优势的三元锂电池可分为两类——镍钴锰酸锂电池(NCM)和镍钴铝酸锂(NCA),能量密度分别是170Wh/kg和230Wh/kg,均优于其他类型锂电池;从技术层面来看,三元锂电池提升空间更大,预计三元锂电池能力密度最高可达300-330Wh/kg。
水涨船高,三元电池的强力市场需求带来对原材料钴等巨大需求,当前中国80%以上的钴需求来自电池领域,供不应求的市场基本面促使钴价飙升。目前钴金属价格在30美元/磅左右,且一货难求。2017年钴首现2000吨以上的供需缺口,今后国内电池领域对钴的需求量将保持11.7%的复合增长率,且缺口将逐步扩大,钴价继续走高几成定势。
一边是上游原材料价格疯涨,一边是下游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动力电池企业两头受压,降成本压力下,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标准生产、降低采购交易成本成为电池厂商的不二选择,同时三元电池技术路线也在向622和811高镍材料方向迈进。
6、回收利用蓝海开启
“宜未雨而绸缪。”与动力电池火热相呼应,电池回收起步。201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方案》指出,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负责建立废旧回收网络。动力电池回收由此迎来行业发展新机遇,投资蓝海正式开启。
此后,国家标准委又发布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国标,使动力电池回收向前迈进一大步,构建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
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与规模庞大的动力锂电池需求相伴相生的是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行业机遇,发展动力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产业,既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兼具可观的经济效益。
动力电池从电动汽车上退役,仍然具有70%-80%的容量,将其价值发挥到极致是企业探索的方向。2017年新能源汽车企业、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动力电池企业、PACK和BMS企业、电池回收企业等产业链各参与方,纷纷加紧布局梯次利用储能市场。工商业园区MW级梯次利用示范项目投运、铁塔公司发布退役动力电池招标计划等一系列动态进一步激发了梯次利用储能市场的热度。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前后,我国纯电动(含插电式)乘用车和混合动力乘用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17万吨。
分析认为,从废旧动力锂电池中回收钴、镍、锰、锂及铁和铝等金属所创造的市场规模将会在2018年爆发,达到52亿元,2020年达到136亿元,2023年将超过300亿元。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体系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行,虽然政策在不断完善,明确了动力电池回收责任主体,各城市对电池回收利用政策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落实方面差距甚远,体系还存在短板。
此外,动力电池回收是一个复杂、相互制约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汇聚多方合力,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才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
中电光伏海外产能持续扩大2024-08-16
-
加拿大公布对华光伏双反调查终裁结果2024-08-16
-
中电光伏在韩国再开海外工厂2024-08-16
-
借鉴树根结构 日企开发出适用于光伏电站的简易斜桩基础2024-08-16
-
五月光伏产能达6.4GW创新高2024-08-16
-
上能集散式光伏逆变器再获殊荣,业内首款通过中国效率认证2024-08-16
-
农业部1亿美元投资推动美国生物质能发展2024-08-16
-
石定寰:储能技术推动能源革命2024-08-16
-
GTM:到2019年美国储能将达到848MW2024-08-16
-
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公布 2.5万起2024-08-16
-
【两会】关于落实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的三方面建议2024-08-16
-
2015年我国各省光伏装机数据排名及分析2024-08-16
-
国家能源局要求推进风能开发 增强光伏扶贫力度2024-08-16
-
杜克能源采用Maxwell超级电容器推出新一代电网储能系统2024-08-16
-
华北地区掀起的户用光伏潮,正泰为你打call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