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胡恒松 周宏春:发展绿色经济重在协同
胡恒松 周宏春:发展绿色经济重在协同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些都为绿色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些都为绿色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品及服务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下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落脚点。
一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资源为要素,以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的,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发展以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协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是关键。
其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这为绿色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应把握结构调整趋势,做好新动能加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相关服务业;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使产品生产和供应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其二,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城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集聚空间,也是绿色经济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应秉持“小而美”原则,以人为核心建设特色城镇;在特色小镇规划中应注重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发展休闲、养生等产业。健全绿色消费制度,引导居民适度消费、低碳生活,发展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乡格局。
其三,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绿色建筑,保存乡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塑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村庄,满足群众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需求,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其四,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应从贫困地区实际和发展阶段出发,以绿色经济作为抓手,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实现由产地到城市居民餐桌的“无缝”衔接,既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有机食品的需求,让人民群众生活更便利、更舒心、更美好。
其五,与环境质量改善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应推动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发展相关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既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基础,也为其他产业绿色发展提供装备、产品和服务。
其六,与应对气候变化相结合。应大力推动能源革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碳汇林业、草业,大幅降低碳强度,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时代使然,是转型之需。推动绿色发展,不仅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要在加快绿色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
创新驱动。可考虑将绿色经济的技术创新纳入国家相关计划,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攻克绿色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适用技术;应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培育和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支撑绿色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标准领跑。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实施科学管理、保证质量及安全、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应用、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多赢发展的技术基础。应在加强与各国标准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领域增强中国在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占据竞争制高点,增强竞争力。
政策激励。建立和完善促进绿色经济的理论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形成推动绿色生产、建设绿色环境、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消费的行动计划。发挥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规划、导向、管理和保障作用;建立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环境倒逼。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规,加大中央环保督查力度,依法惩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健全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以环境标准“倒逼”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社会氛围。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大力培育绿色文化,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发展理念和意识成为公众的优先选择和自觉行动。
(作者:胡恒松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成员;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