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观“蓝天下的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这些年

来源:
时间:2017-10-25 16:31:13
热度:

纵观“蓝天下的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这些年近几年间,修铁路、战雾霾、转产业……发生在燕赵大地上的点滴变革,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尤其是协同防

近几年间,修铁路、战雾霾、转产业……发生在燕赵大地上的点滴变革,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尤其是协同防治大气污染,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突破口。防治污染的同时,对于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也在京津冀地区展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

2017年国庆节前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贯穿始终。

作为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坐拥1亿多人口、21.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京津冀城市群历来是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中国城镇化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早有论述。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

近几年间,修铁路、战雾霾、转产业……发生在燕赵大地上的点滴变革,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联通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交通的便利化成为了打破城际之间阻隔的第一步。“轨道上的京津冀”自此不断提速,城际铁路线网越织越密。

2014年12月30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合作成立的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2015年,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编制完成并在一年后获批。根据规划,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以京津石三大城市为核心,京津冀地区未来将新建24条、总里程3450公里的城际铁路网,形成“四纵四横一环”的格局。

2015年年底,京津冀铁路网上又多了短短“一横”——津保铁路开通,拉近了天津、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等城市间的距离。

到2017年2月,除京津城际延长线和津保铁路外,张唐铁路也已建成通车,京沈、京霸、石济、呼张高铁加快建设,京张、大张铁路全线开工,京滨、京唐城际已核准……“早进京津石、当晚可回家”,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通勤圈正初步形成。

2017年7月,铁路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5年来,已有12亿人次、6万余家企业和物流单位、京津冀区域内200多个县市地区的人,分享到铁路发展带来的“红利”。

除了日益密织的轨道交通,在京津冀地区,公路交通和铁路线网也正形成有效互补。

2016年12月9日,京台高速北京段开通。这是继京沪、京津高速后,北京去往天津方向的第三条快速通道。当前,北京已经正式进入城际路网建设打通的黄金期,2017年初,就有7条高速路工程同时处于建设进行时。未来4年,每年都将有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缩短京津冀三地间的距离。

曾经,“断头路”是京津冀之间交通的“梗阻”。而随着京台、京港澳、京昆、首都地区环线等12条高速路和干线公路瓶颈陆续打通,预计到2017年底,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断头路”将成历史。这被视为是京津冀三地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真正实现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

便利的交通还依赖于便利的服务。目前,京津冀区域内13个主要城市已经实现公交一卡通。京津城际铁路2年有望实行月票制,惠及更多“双城”居民。

2016年8月,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3000名京津冀常住居民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发现:84.9%的居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信心;“交通更加便利”居各项影响首位,得到六成居民认可。

未来,京津冀地区交通更大的格局也在逐步展开。2019年,北京新机场将投入使用。它将和京津冀地区的其他几个机场一起联手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成为京津冀1亿多人口和世界联通的节点。

“蓝天下的京津冀”如何实现

2015年,官厅水库突然出现一些死鱼。水库所在的河北张家口怀来县和北京市延庆区两地的环保局联合启动了应急机制,一起对官厅水库周边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共同监测水库水质。由于调查同时进行,数据统一,监测显示水库水质没有问题,双方很快确定这并非水污染事件,并向上一级环保部门报告,公布了调查结果。

这是京津冀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后的一个案例。

2015年末,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京津冀地区是全国水资源最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这些问题是当前及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应对这一挑战,近几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环保联防联控不断深化。京津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津冀签署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共同签订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协议》,联合制定出台《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

雾霾锁城,是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的“切肤之痛”。因此,协同防治大气污染,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突破口。

“蓝天下的京津冀”保卫战就此打响:建立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治理协作机制,北京与津冀合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压减燃煤,发展清洁能源、控制工业和扬尘污染等重点减排,启动实施国五排放标准,超额完成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任务,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

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应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年均浓度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比2013年下降40%左右。——《规划》中的这一组组数字,是中国首次划定大气治理具体目标线,也将是京津冀生态联防联控成效的试金石。

防治污染的同时,对于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也在京津冀地区展开。

2016年,国家林业局分别与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将投入数百亿元人民币加大京津冀地区的林业生态建设。

1753.8万亩——这是2014年至2016年间,京津冀完成的造林面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京津冀三地人们的共识。

目前,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林业建设19.7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全面实施,122万亩张家口坝上地区退化林分改造试点工程全面完成,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项目持续推进……

产业分工格局初定

2016年,距离北京200多公里的沧州,一座现代汽车制造工厂竣工量产,可实现年产值360亿元。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河北省引进落地的最大体量的项目,也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一个缩影。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北京企业在津冀投资额已经超过2000亿元;天津企业到河北省投资项目超过2600个,累计到位资金1300多亿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无疑是重中之重。京津两地“过胖”,“大城市病”突出,周边地区却“偏瘦”,甚至仍存在“贫困带”,这是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的“顽症”。

为了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有效化解首都的各种城市病,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

2017年底,曾被誉为亚洲最大批发市场的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将彻底成为历史。而此前,北京已累计调整疏解大红门、天意等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300多家,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企业1300多家。

北京的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升级,并非是“将不要的扔给周边”,而是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2016年,北京市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80.3%;天津市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4.8%和39.8%;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河北省,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钢铁、水泥、玻璃产能压减明显,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超过钢铁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3%。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在京津冀,随着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的加快建设,一个协同创新共同体正逐步形成。截至2017年2月,中关村企业已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1903家、子公司1426家;2016年,北京输出到津冀技术合同3103项,成交额154.7亿元,同比增长38.7%……

技术创新立足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则在天津和河北,如今这成为不少科技企业的常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运用企业大数据所作的监测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呈现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相互投资增长迅猛、联合创新大幅攀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等新动向。

“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产业分工格局已初步形成。”该中心主任祝尔娟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