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的造车逻辑:赋能派的华为、融合派的百度、躬身入局派的小米
科技巨头的造车逻辑:赋能派的华为、融合派的百度、躬身入局派的小米到底要不要造车?一年前,这可能是互联网科技巨头们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这是20年1
到底要不要造车?一年前,这可能是互联网科技巨头们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这是20年12月15日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徐洁云在微博打下的文字。在这期间,华为也太多次强调了“不造车”这一结论。
然而仅仅不到一年,不管造不造车,在未来汽车的赛道上,华为和小米都在某种程度上会了面。
事到如今,对于科技巨头而言,讨论汽车“造不造”这一问题已经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当下真正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应该是“怎么造”,也正是在这一问题下,以华为、百度、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造车战略的制定中,体现出了迥然不同的造车逻辑。
本文也将围绕于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阐述。
以华为为代表的造车赋能派
对于多次强调“不造车”的华为而言,其布局造车的逻辑是做技术供应商,力图成为手机界的高通+谷歌。
其实无论是大疆还是AI四小龙里的商汤科技,再到科大讯飞甚至是地平线、黑芝麻等一众汽车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初创玩家,不难发现,很多科技型玩家当前布局汽车赛道的一致发力方向都是做赋能派,这无外乎两点原因:
用流量思维来看,赋能派们看中的正是驾驶,这个曾经一直都是孤岛的场景。对赋能派选手们而言,研发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多年,如今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让技术落地的场景。
互联网产品存在一个共性,这对于当下的汽车风口同样适用,即整条产业链上,最大的红利永远集中在流量波峰,被誉为下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驾驶场景正是这样一个波峰,也是造车赋能派所向往的温床。
再从技术思维来看,虽然如今造车是风口,但风口里真正刮起来的并不是发动机和整车的机械制造。如今颠覆传统汽车,无异于两个风口:一是能源从燃油到电能的更迭,二是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的需求出现缺口。
对于科技壁垒高筑的华为们而言,做赋能派无疑是“上车”最不容易拖泥带水的方法。
这样的布局逻辑其实与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互联网企业往往擅长“无限游戏”,即连接一切的赋能思维。但不同之处显而易见,腾讯、阿里是纯粹的互联网公司,既没有硬件基因,也没有供应链基因,这也是其不直接入局造车的主要原因。虽然账上资金雄厚,也仅仅是以梧桐车联、斑马车联等车联网方式间接布局。
风口里的黄金
在造车赋能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是华为,我们研究了头部公司的布局逻辑,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何一种技术企业选择做造车赋能派。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硬件和供应链基因都有,虽然汽车制造更加复杂,但就像小米,还是选择一搏,可为何华为选择坚决不造车呢?在谈擎说AI看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即华为所需要面对的更加高企的不确定性。
2020年上半年国内高端手机销量,华为以44.1%的份额位居第一,但随着受到美国的芯片制裁与一众西方国家封禁,华为一度跌落神坛,虽然如今仍有国内大客户采购5G设备输血,但华为不仅在个人消费市场上丧失了大量份额,国际大客户市场上也四处碰壁。
华为的主营业务已经遭受重创,倘若入局造车,相较于其他玩家不仅现阶段存在客观的不安定因素,面对未来的科技风口,即便华为在整车制造上一路高歌猛进,也没有人能够确保类似于此次芯片制裁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
与此同时,造车虽然是一件烧钱的事情,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想象力。在今年小米官宣造车后,小米集团股价一度涨超12%,而在释放想象力方面,并未上市的华为在资本市场同样存在着诸多局限性。
既然现阶段身体不佳,造车又是一片泥淖,还要不要从零开始,押注到前期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又长的汽车制造里面呢?华为想得很明白了,搭载了华为技术的汽车,又何必非要执拗于要一个华为汽车的名字呢?
再看一些数据,诸如特斯拉、两田等车企的毛利率一般常年在20%左右浮动,而据英为公开数据网实时数据,Tier1企业中,恩智浦的毛利率为52%,博世为40.55%。显然做一级供应商更香。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于今年发布的极狐阿尔法S,最低售价在25.19万,而搭载华为HI的版本,通过对软件上的体验升级,最低价也需要38.89万,这在传统汽车市场里是难以想象的。
由此看来,华为看中的正是成为新汽车制造江湖中的一级供应商。
终点仍是厮杀
复盘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布局,目前除了和北汽极狐的合作之外,华为还与小康股份合作了赛力斯,与长安汽车合作了阿维塔。
在这三场合作里,华为的角色定位已然非常清晰,就比如长安阿维塔,由长安、华为以及宁德时代三方合作,长安负责整车制造与销售等一系列事宜,宁德时代负责电池,而剩下的智能化工作交由谁负责?华为在自动驾驶、激光雷达、车联网等一众领域布局多年,答案显而易见。
这样的合作模式也许会让华为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博世,但现如今的问题也摆在面前。
就比如前文提到的腾讯和阿里的车联网平台,对于丰富车联网软件生态具有竞争力,但并不算得上是智能汽车的灵魂,华为在这一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谈擎说AI认为,对于并不擅长智能化的传统车企而言,现阶段没有太多选择,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可以在短期内让自己不至于沦为下一个诺基亚,但长远来看,不单单是软件,高利润的智能化技术和三电系统全部交由其他企业来做,车企就成了打工人,无论哪个车企,似乎都不愿意接受这个对自己而言最坏的结果。
如今汽车智能化的配套产业链中,龙头尚未跑出,这对华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毕竟,不是所有整车厂都会有完全自主独立的智能化技术,但相较于供应商,整车厂永远是那个存在相对主动性的角色,能够把成百上千个供应商调用起来。
因此,在充当未来造车赋能者的道路上,华为仍需要与众多赋能派玩家经历一次次车企和市场的选择,这无疑是一场厮杀,曾经的恩智浦、博世同样成功于这样的厮杀。
在手机业务按下减速键的当下,华为的造车必要性就愈发凸显,就像在早年间做交换机面临天花板,华为最终做成了智能手机,可以说是找到了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如今这条曲线的想象力正在面临枯竭。参与造车,本质上就是在寻找更强劲的第三增长曲线。
俗话说,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也许华为走的赋能派路线,后续势能相较于造整车更为强大。
独一份的造车融合派——百度
百度自2000年创立以来,一直都在眺望一个对手与导师,那就是大洋彼岸的谷歌。对汽车领域的布局,百度同谷歌一样,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国际上相对较早的玩家。
这就给百度的造车带来了一股核心势能,即AI和自动驾驶技术。相较于华为,百度布局造车走的是亲自下场+供应商路线,持一种融合派的姿态。
缺失的制造业基因
不同于华为,百度是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在制造业和供应链基因上存在天然短板,出于这一前提,理论上走和华为一样的纯供应商路线才更能突出自身优势,事实上百度也在这样做,即Apollo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威马汽车的合作。
但用自己All in的AI技术,来做自动驾驶供应商,如今看来这并不是百度的全部意图。除此之外,百度还选择了与吉利汽车进行深度合作。
据天眼查APP,2021年3月2日,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打造全新的汽车品牌集度。百度方持股55%,吉利方持股45%。从股权方面来看,无疑是负责软件的百度占据了主导。
拥有制造业经验的华为都不下场造车,百度却真实地入局了造车,这背后其实是出于百度需求角度的两方面因素考量:
一方面,自从17年陆奇在百度提出ALL IN AI,这是继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后,一股强劲的全新想象力。直到如今,百度的自动驾驶、AI、车联网等专利技术和新成果不断落地,部分更是走向了世界前沿。
但是想象力不能永远是想象力。多年研发给百度带来的大量技术积累,需要一个平台被展示出来,平台+技术,双边都要硬,通过深度合作式的亲自造车,无疑会让平台更适用于自身。
另一方面,百度的AI投入之大加上All In态度,注定了其未来造车事业致力于走上一条长期主义道路。随着如今越来越多对手技术实质性落地,为了避免起大早赶晚集,百度迫切需要加速自己的技术落地。
就比如特斯拉的影子模式,在整车销量不断刷新的当下,也会对其后续研发更加有利。如果百度不造车,其车端数据的积累将很快被对手远超。
在谈擎说AI看来,一直当供应商,囿于权限原因,资源调度无疑会更加复杂,而自己亲自造车则会体现出互联网公司制造基因的短板。也正因此,百度选择了折中的方式,即与车企合作亲自造车,既能弥补短板,也可以在权限和调度上更加自由,获得更多的道路数据和用户反馈,以反哺其AI竞争力长青。
AI仍是基本盘
从自身需求出发,百度的造车融合模式,优势便体现了出来。如今百度可以直接在吉利的SEA浩瀚平台上开发其首款车型,更多的精力便能够放在智能化和软件的开发层面上,这也是为何在小米汽车还为选厂问题发愁的时候,集度汽车的SIMU car(模拟样车)就已经出炉了。
不难发现,百度即使亲自下场造车,其战略的基本盘仍在AI,AI技术的竞争力,决定了百度要更倾向于走一条复合型的造车路线,简单来说,就是车亲自造了,但没有完全亲自,而是为了进一步释放和厚积自身AI实力。
与此同时,百度在造车上还有一个动作,即不少的投资举措。这对于躬身造车这一行为本身,也有着相应的协同性作用。
从17年开始领投蔚来和威马汽车等造车新势力,直到如今,百度的投资目光已经走入了造车这片海更深的地方。
比如18年投资了国内的激光雷达头部厂商禾赛科技,20年领投了主要从事汽车芯片、智能座舱等研发的亿咖通科技,甚至是专注于停车缴费服务的智能APP天天泊车,在几个月前百度也投资了,投资后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0%,之前股东均已退出。
总的来看,对于百度而言,重心仍放在科技而非造车上,有助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智能化和软件的开发上,从而让车与其互联网大本营有着更好地生态协同作用。
守住AI基本盘,也有利于百度在汽车以外的多元化业务扩张,整个AI生态体系可以反哺车联网,更重要的是,这对于百度的市值提升无疑具有很大意义。
总体来看,无论是华为还是百度,对于造车道路的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非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未来战略所调制的最优解。
以劳模雷军为代表的躬身入局派
相比拿着科技筹码入局的华为和百度,小米则是一家有互联网思维的制造业公司,在造车这件事上也是最执着的一个。通过完全自己造+投资布局思路,小米像是把智能汽车当作智能手机来做,与大洋彼岸的苹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做这件堪比二次创业的事情,小米无疑是跳入了泥淖。这也是为何,仅仅早宣布造车三个月的百度已经出了样车,但如今小米的汽车产品还八字没一撇。
进击的主动权
随着越来越多造车玩家成品问世,甚至跻身头部,在这场需要跟时间赛跑的游戏里,小米的动作越迟,大众的期待也就随之变得越高,为何小米要坚持选择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与其造车逻辑有着很深的联系:
一方面,与华为同样,小米有线下店,懂制造且供应链经验丰富,这无疑是先发优势。但华为需要面对更加高企的不确定性。而相较于华为,小米的负担显然要轻上许多。
与小米类似的还有家电企业,诸如创维的创始人黄宏生,早在2011年就通过增资南京金龙,成为了南京金龙的实际控制人。借助南京金龙为主的开沃汽车集团,创维于2017年正式开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而早就对造车心痒痒的董明珠,也于今年正式控股银隆新能源。
不难发现,自己完全亲自下场造车的巨头里,大部分都是是有制造业基因且懂供应链的厂商。在谈擎说AI看来,虽然整车制造不是汽车迭代风口下的重头戏,但相较于供应商,对于企业宏观战略的制定,仍存在着更优的主动性和协同性。
就像特斯拉坚持在中国建立超级工厂,这与其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全栈自研的态度一脉相承,在造车这件事上,尽可能地把握绝对控制权。
另一方面,在企业基因上,小米虽从事制造业,但有着非常清晰的互联网思维。众所周知,小米产品有着全家桶属性,物联网方面在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且具备强劲的竞争力。
小米的产品线覆盖手机、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智能配件、智能小家电、智能大家电等一系列领域,通过米家生态可以将产品互通互联。
因此,小米完全自主造车,不仅与其制造业基因吻合,用更大的主动性抓住新风口,有利于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与此同时,这也是对其智能硬件生态版图的进一步扩张。
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今天全民造车的浪潮下,如果说百度和华为在过去几年里皆有失意之处,前者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者主营业务受阻,小米则在近年来一直都是风头最盛的那一个。
不仅是账上有充足余粮,在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层面,雷军经历过一次巨大成功,做成了汽车,缔造一个全新的小米不为过。无论怎么看,小米都更像是以一种进攻姿态入局造车。
但凡事皆有两面,出于种种因素,互联网科技公司造车想要从0到1,华为抑或百度,都是扬长避短,通过或多或少的赋能思维在进行,将自己的储备迅速输出,而小米显然要考虑得更多。
不仅是制造上需要从手机到汽车的维度突破,相较于早就布局自动驾驶的华为和百度而言,小米在汽车智能技术方面的短板同样明显,也正因此,小米其实一直在默默跟时间赛跑。
一场突击战
无论是百度华为还是特斯拉,在汽车智能化的探索与发展上都已经攀爬数年,小米想要赶上对手,需要一场突击,其打法正是通过投资补足,以下是小米短短近几个月的投资动作:
2021年6月3日,小米投资ADAS技术供应商纵目科技,涉入自动驾驶领域。
2021年6月8日,小米投资激光雷达提供商禾赛科技,专注激光雷达传感器的研发。
2021年7月6日,小米顺为资本投资海之博电子,涉及智能制动产品。
2021年7月30日,小米投资蜂巢能源,涉入动力电池制造领域。
2021年8月1日,小米投资智能车供应链公司上海几何伙伴,共研自动驾驶。
2021年8月2日,小米投资动力电池材料企业赣锋锂业。
2021年8月4日,小米投资聚芯微电子,合作涉及3D光学和只能音频。
2021年8月23日,小米投资智慧停车方案提供商爱泊车。
2021年8月25日,小米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
2021年8月底,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国内车规级MCU公司云途半导体。
2021年9月16日,小米投资孔辉汽车,涉及汽车电控悬架系统开发、集成、匹配、销售等。
2021年9月22日,小米旗下长江产业基金领投黑芝麻智能,涉及芯片领域。
在智能化方面快速补课的同时,整车制造方面,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小米造车,将采用收购或至少控股的模式进行代工,工厂的消息也已经传来一些端倪。
总地来看,目前小米造车已经蓄势待发,在汽车制造与智能化技术上都有阶段性突破,且投入颇大。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与时间赛跑,不仅需要尽快让成果落地,以避免带着全身家当却错过末班车的情况发生。
更重要的是,雷军的个人魅力与情怀是小米造车的加分项,但这并不是基础项,小米的第一辆车能否符合市场的期待,这是小米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尾声:
关于互联网科技巨头的造车现状,网友曾给出过一个形象比喻:
汽车布局里,不造车的,是想成为手机行业的高通(产业链)+谷歌(系统);造车的,是想成为手机行业里的苹果。
尽管如今的汽车赛道上各路玩家基因不同,姿势各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新玩家想错过近几年来最大的风口,也没有任何老玩家想成为时代里的诺基亚,胜负如何,我们且走且看。
上一篇:52亿采购!特斯拉供应商再添一员
-
OPPO也要造车了?苹果、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为何热衷于造车?2021-10-14
-
小米已投资4大锂电池企业!2021-10-14
-
小米投资赣锋锂电,比亚迪与盐湖股份合作,新能源造车企业为何布局锂资源?2021-10-14
-
小米投资赣锋锂电!2021-10-12
-
FF遭做空,贾跃亭还能依靠“造车梦”翻身回国吗?2021-10-12
-
“新能源车三傻”市占已过半,百度、华为、小米的机会在哪里?2021-10-10
-
美奇金28页报告称FF造车为“骗局”,贾跃亭还能翻身吗?2021-10-10
-
9月造车新势力销量公布:蔚来重回榜首 理想跌出前三2021-10-10
-
一没技术二没资源,中国重汽跨界造车前景渺茫?2021-09-29
-
小米拟收购宝沃汽车,会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吗?2021-09-28
-
当小米汽车量产时,亦师亦友亦对手的雷军与何小鹏,会擦出怎样的火花?2021-09-28
-
华为、小米抢车企生意,而车企也反过来抢他们的生意2021-09-28
-
姚振华造车故事难以为继,许家印“千亿汽车版图”终成泡影!2021-09-27
-
格力入主银隆新能源,能否撑起董明珠的造车梦?2021-09-27
-
小米汽车三年后才能交付?雷军能否赶上政策红利期?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