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赛车冠军的背后,是新能源的软件革命!
电动赛车冠军的背后,是新能源的软件革命!F1方程式赛车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了解FE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的,却要少得多。正如其名,Formula-E的赛车并不使用内燃机,而是纯电驱动
F1方程式赛车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了解FE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的,却要少得多。
正如其名,Formula-E的赛车并不使用内燃机,而是纯电驱动。FE与F1有个很大的不同点:赛车车体统一设计,而且搭载的电池性能与规格相同。抛开车手的技术水平不谈,由于车辆技术规格差距小,电动方程式赛车比赛的关键问题:该怎样用一样多的电,跑完有限的距离,并跑出更快的速度。
这个周六,FE第七赛季最后一站柏林分站的比赛就要打响。目前力压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一批顶尖厂商车队、领跑积分榜的是一支有着中国背景的非厂商车队——远景维珍车队。
它成为领头羊的秘诀,就是“算命”算得准。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这支车队真正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搭载了先进的气象预测与能源管理技术。
举例来说,温度、湿度以及降雨是与新能源车能耗相关度比较高的几个因素。过高的环境温度会造成电池过热的风险;降雨则会改变行驶条件,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正因为如此,FE比赛中因为策略不当导致电量耗尽,甚至提前退赛的场景比比皆是。
基于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精准度都更高的气象预测数据,车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制定能量管理策略,或是在赛事中实时调整驾驶技术,更合理地管理与释放电池能量。
而在这样一套先进的算法背后,可再生能源领域数字化应用的产业升级正在悄然发生。
1
时代变了
也许几年前还有人会心存疑虑,但现如今几乎没人可以否认,以风光水为首的新能源已经崛起。
中电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22亿千瓦,同比增长9.5%。而作为新能源代表的水电(含抽水蓄能)、风电(并网)以及光电(并网),在同期的装机容量分别为3.7亿千瓦/2.8亿千瓦/2.5亿千瓦,同比增速分别为3.4%/34.6%/24.1%;在全部装机容量中的占比则分别是16.82%/12.79%/11.52%,总计已达41.13%。可以确定的说,如今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支柱,仅次于火电(占比超过49%)。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新能源发电设备装机量的迅速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为19807万千瓦,其中风电7167万千瓦,太阳能发电4820万千瓦,较2019年新增装机量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78%/80%。[1]
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产业逐渐规模化,新能源曾经被人诟病的昂贵成本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2010-2020年),全球规模以上光伏电站的平均发电成本,已经从0.381美元/kW·h下降到了0.057美元/kW·h,降幅达85%;陆上风电的平均发电成本则下降了56%,从0.089美元/kW·h降至0.039美元/kW·h;应用相对受限,装机量也仅有陆上风电二十分之一的海上风电,也取得了降本48%的成绩。[2]
更进一步,伴随着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碳中和”已是我国能源产业最顶层的战略方针。在这样的风向之下,新能源迎来了确定性很强的行业红利期:国家扶持政策频出,利好频传,同时在资本市场也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关注。
但别忙着庆祝,这可再生能源想大发展,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2
年轻的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再生能源很好,而且风光水电所涉及的理念与技术也不算新,但作为一个成体系的产业,它还年轻。
而年轻,可是有代价的。
作为技术最成熟,也是装机量最大的风光水三种可再生能源,还在为“靠天吃饭”这个根本问题头疼。
以风电为例,比较反直觉的一点是,风电并不是“有风就行”。风速太低时,叶片转速过慢无法有效带动发电机组;风速太高时,又会出于保护设备以及安全问题暂停机组的运作。除此之外,即使当前风速处于“可利用区间”时,风速的高低也对机组最终发电能力影响重大,输出功率忽高忽低,导致电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对于风电接入十分“抗拒”。
而光电虽说确实是“有光就行”,但光照强度同样对最终的输出功率有着影响,发电量不稳定,一遇到阴雨天气发电能力就直线下降的缺陷同样存在。同时“有光就行”也意味着“没光真不行”:光电设备并不具备24小时持续运转的能力,一旦入夜就会立刻停摆,毕竟夜里可以有风,但真的没太阳。虽说光热技术路线在尝试以其他的方式利用太阳能,然而也受限于技术门槛和成本问题得不到大规模应用。
水电相对而言是三者中最为稳定可控的,即使如此,也会受到枯水期和汛期等水文条件变化的影响。
同时,对于传统热电站来说,一般选择靠近电力负荷区,具有交通运输方便、地质条件好等特点的地点即可建厂。
然而对于新能源场站来说,更看重资源本身。从能源获取方式看,火电站的燃料是运输而来,只要运输线不出问题就源源不绝,而且在任何地方烧起来都一样;可对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来说,能源是从自然界获取的,有没有,多还是寡,均是客观现实,如果能源本身缺乏,那其他条件再好也无法建厂。
这就导致新能源电厂的选址需要追逐风光水资源富集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却往往不是现成的消纳区。
陆上风电装机集中在西北地区[3]
另以光伏为例,我国太阳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但负荷区却集中在东南沿海。虽然近几年海上风电加速发展,东南沿海开发新能源的底气越来越足, 但如何解决可再生能源生产与消纳的地理不均衡,还是一个长期问题。
除了“看天吃饭”之外,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另一个问题是“碎片化”的存在方式。
当前全球的供电系统,仍然是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集中式单一供电系统。但部分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机组,特别是风电与光伏,则往往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在。
与传统大型发电设备不同,风光最大的特征是,每一台完整的设备都具有独立发电的能力,这有利于发电系统的小型化。毕竟屋顶能安光伏板,可不能装个火电站。
现实中,这些散碎并彼此独立的发电设备构成了一个个“微电网”,叠加风光发电固有的不确定性,极大的复杂化了电力系统的供需关系。没有人能很准确的说出,一栋大楼什么时候需要供电,什么时候有能力向外输电,而且这些小型发电系统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子系统输送的电力可能是不均等的,也给电网带来了相当高的压力。
这一点在风电上更加明显。受客观因素影响,一个风电站集群,在同一时间每台设备的发电量都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使得整个供电系统的复杂程度呈指数级上升。
即使是水电这一在大多数人印象中,通常属于大型电站的发电系统,同样受困于分布式带来的输电困境。目前我国的西南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富集,修建了大量小型水电站。但这些水电站由于发电成本高等一系列原因,竞争力其实很弱,再加上缺乏统筹,导致了巨大的浪费问题。
更进一步,由于用电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如何根据下游用电负荷调整发电量,即使集中式供电系统都还没有特别完美的解决方案,对于调峰能力本来就很弱的分布式电站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这些问题堆积起来,都阻碍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的并网使用。
3
新能源需要一个“操作系统”
为了应对包括输出功率不稳定,消纳难,长距离输送难等问题,目前行业内普遍的解决方案是接入储能系统、多种发电设施混用等。简单来说,就是硬件设施的问题,用硬件手段解决。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行业建立一套更加智能的系统,统筹规划散落各处的储能设备、发电设备以及用电需求,以软件的方式,解决硬件问题?
有。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以柔性电力负荷、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智慧电网等解决方案为代表,试图为崛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系统,注入来自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技术,使这一古老的领域获得一次全面的产业升级。
还记得开头提到的远景维珍车队么?车队的拥有者——远景科技集团(下称“远景”)就是一家深耕可再生能源与数字能源赛道多年的企业。
公司旗下的远景智能(Envision Digital)开发的软件,正是远景维珍车队的幕后英雄,它成功完成天气预测、电池管理等关键任务。
2015年,远景智能推出一款名为EnOS(Envision OS)的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到今天已连接管理了全球超过300GW的能源资产和超过1亿个智能终端机器设备,涵盖了风光发电、储能、动力电池、智能电网、智能楼宇与园区等多个领域。
简单来说,EnOS之于能源系统,就类似安卓之于智能手机。
电力系统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结构,包括发电端、储能、输送、用电等多个环节,且每个环节内部也呈现高度分化的形态。在这样一种复杂环境下,若没有一个通用的底层框架,会导致每个环节的参与者各行其是,最终就是“车不同轨,书不同文”,各类控制软件混杂在一起呈现高度碎片化——恰如新能源发电本身。
而这也正是EnOS要解决的。
EnOS架构的最底层是物理设备连接层,目前已经有超过3000 种设备模型接入,如暖通、风机、空调等;往上一层是数据服务层,接入的数据在这里汇合,并完成清洗与分析,海量的公共数据也会汇集在这一层;第三层是针对不同场景的各类应用服务;最上层则负责提供跨领域、跨应用的解决方案。
如此一来,四层结构便让物理世界在数字世界实现了连接互动。
EnOS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构建了一套开放的生态系统,将不同环节中的不同参与者接入同一个平台,使数据可以无障碍地流通,真正发挥协同效应,赋予电网智能,实现整个系统的动态连接与平衡。
4
系统有了,怎么用?
当然仅有一个操作系统是不够的,还需要具体到实际应用,才能凸现它的价值——就像一部崭新的智能手机,你总需要下载一些应用,才能满足你的日常需求。
在EnOS上,远景智能开发了主要面向可再生能源电力、碳管理以及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三大场景的应用与解决方案。
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说,天气是决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发电能力最核心的要素,若能更精确地预测气象条件,进而更好地预估接下来发电系统整体的电力输出,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并网或是弃电等问题。
远景智能开发的基于AIoT技术的高精度数值气象预测方案,正是为此而存在的。这套系统正是我们开篇所说的,远景维珍车队取得积分榜第一的最大功臣,也是整个电力管理系统最底层的输入之一。通过接入全球七大气象中心数据,叠加更先进的智能算法,系统可以实现诸如为水电预测降雨量,或预测风力、光照条件等,为风光发电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它甚至可以提供极端天气预警,辅助农业生产活动。
当然光有气象数据还不够,还要知晓这些气象数据作用在发电系统之上的结果。通过远景的另一款软件“孔明”,收集分析公开的和EnOS接入的超过10万台风机与光伏组件实时观测数据,每6个小时就为发电企业提供场站1公里x1公里范围内,未来0-72小时的短期风光气象预测,以及一个月到一年的短期气候预测,从而协助站场制定更合理的运营方案,最大化经济效益。
除了供给端的升级,远景智能的智能物联技术同样寻求对需求端进行改造。
远景智能的主要目标,是以智能物联操作系统为基础,协同管理包括分布式光伏、动力电池以及充电桩、楼宇暖通空调和电梯、工业园区、码头和机场等关键设施,形成全新的智能数字网络。依托大数据,精确预测“源网荷储”的基本情况,先行调整输出功率,调配储能与用电单元,平衡电网的同时,提供调峰调频,需求侧响应等电网辅助服务。
在2020年9月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的一次演讲中提到[4],早在2018年,远景 EnOS 就中标了新加坡“智慧国度”物联网开发平台(DECADA),而远景智能也正与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合作,为PSA定制了能效管理、微网控制、虚拟电厂(VPP)、电力交易、绿证交易五大应用,将港口内的分布式光伏设备、储能以及用电设备统一交由虚拟电力中心管理(这也是虚拟电厂的基本模式),将分布式能源与柔性负荷单元聚合,实现发电端与负荷端的协同运作。
而在欧洲新能源大国德国,远景智能同样在进行一场实验,打通车辆和电网间的“互动”。
远景智能在德国的V2G(车辆到电网)试点项目中,通过将电动车作为一个小型单元与电网直接建立连接,可实现电力从电网流向车辆,也能够让车主反向向电网输送汽车中的能源。如此一来,过去仅仅是用电单元的电动车,就成为了一个柔性复合单元——发电量高时,它是一个储能消纳单元,而当电网缺电时,车就成了可供调用的备用能源。
这样解决了飞速增长的电动车保有量对电力系统的冲击,是对新能源车价值的进一步开发,也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可谓双赢。
5
用软件解题碳中和
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发布后,除了关心碳中和概念股,企业、城市到个人,都要开始做一道碳中和的“数学题”。
作为一家新能源领域的公司,远景也设立了明确的碳中和目标:在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远景宣布要在2022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在2028年实现全供应链碳中和。[5]
同样在地球日当天,远景发布了一个基于EnOS的碳管理应用,并取名“方舟”,它可以为企业快速完成耗能设备的碳排采集和计算,实现实时精准的碳排放量统计。
不同于物理上可视(煤炭、油气等)或者技术上容易监测(电力)的能源管理,从碳排放到碳中和计算长期以来都是一片技术空白。
除了计算碳排放,远景方舟还能帮企业“找绿电”——企业可以选择分布式光伏发电、风电项目投资、绿电采购等解决方案,直通交易市场采购碳汇、CCER等,并依靠区块链技术查看每个绿证/碳证的“前世今生”,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简单地说,远景不仅要自己实现碳中和、提供软硬件推动能源行业碳中和,还要帮助其它公司走向碳中和。
在ESG(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重要性日益提升,甚至沪深交易所已着手规划时间表,要求企业尽快在财报中递交ESG内容的当下,高透明度的碳管理需求无疑非常真实,且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回头看看,电动方程式赛车设立的初衷是希望借助赛车这项运动,加速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走向清洁能源,它代表着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但试想如果没有从电力的源头上加速让风电光伏替代煤炭,那么越多的电动汽车或许将带来更多排放——碳中和背负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也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赢得同气候变化的比赛,需要更多像远景这样的先锋。
References:
[1] 国家能源局,
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1%
[2] IRENA,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 COSTS IN 2020
[3] 中电联,2020年全国电力版图
[4] 远景CEO张雷:综合智慧能源的未来是“基于能源,超越能源”
[5] 最大胆的碳中和目标出炉!远景宣布明年实现自身碳中和
-
奥动新能源VS蔚来汽车,电动汽车换电技术布局对比2021-08-15
-
比亚迪VS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技术布局对比2021-08-15
-
恒大汽车上半年预计净亏损48亿元,正在寻求出售新能源汽车业务2021-08-11
-
比亚迪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售破5万辆!销量涨势迅猛2021-08-10
-
在传统汽车领域大杀四方的豪华品牌,为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却集体滞销?2021-08-10
-
比亚迪市盈率914倍,宁德时代市值1.3万亿,新能源是否被高估?2021-08-07
-
新能源车销量暴涨,比亚迪总市值首超 9000 亿元!2021-08-06
-
将联合车企开发换电车型,闪送与奥动新能源合作2021-08-06
-
锂电池会被钠电池取而代之?新能源的未来在“钠”里?2021-08-06
-
商务部鼓励向俄罗斯出口新能源车2021-08-06
-
大众集团不断向新能源领域转型,但“大象转身”谈何容易?2021-08-06
-
公募持续布局新能源高景气赛道,且长期看好新材料产业2021-08-05
-
风口都吹不动新能源货车,货车转型路漫漫2021-08-05
-
吉利汽车市值、势能和新能源全面掉队,李书福需要反思2021-08-05
-
比亚迪涨停!客户:不买新能源就赎回202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