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研究所三招“搞定”电池等相关成果转化
这个研究所三招“搞定”电池等相关成果转化全向移动机器产业化、有机废水高效催化研究……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建所15周年创新创业汇报会上,9
全向移动机器产业化、有机废水高效催化研究……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建所15周年创新创业汇报会上,9项科研项目完成合作签约。
“在此之前,已有一批批重大成果从这里诞生,走向市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现场表示,聚焦成果转化,宁波材料所这一“15岁的少年”要成长为“青年”,还将完成更多的历练。
宁波材料所所长黄政仁介绍道,自2004年建所以来,该所明确并坚持“架起高科技到产业化的桥梁,打通科技到产业的通道”定位,进行全链条研发制造的同时,致力于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探索出多种具备推广性和复制性的成果转化路径。
“宁波材料所对技术成熟度、团队支撑与协作能力、市场前景等环节的考量和创新都在日渐完善。”黄政仁表示,15年来,宁波材料所与国内外700余家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共同建立160余个工程中心,实现了45项重大成果的转移转化。
先闯三关,成果输出有的放矢
“十余年来,对成果转化工作的的探索并非一路畅通。有过由技术、合作伙伴、运营管理、市场开拓等各类因素导致的成果转化失败的案例。”黄政仁坦言,早期由技术成熟度不足导致后续成果转化不畅的比例较高。
为此,宁波材料所于2007年成立了所地合作与技术转移办公室,后又组建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部,专门负责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管理,承担搭建科研团队与企业之间桥梁的作用。
据介绍,在宁波材料所,判断一项技术成果是否可以进行成果转化,需要经过技术转移部、技术转移转化小组、材料所三个不同层面的审议。
“设置这三关,是因为有些技术成果在实验室或工程化阶段做得比较稳定后,容易对转化时机进行误判。”在黄政仁看来,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程放大、产业化、商品化等各个阶段,每往前一步,都会衍生出不同的复杂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因为要考虑成本、投入回报周期等因素,通常不愿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风险。宁波材料所副所长杨甦介绍道,技术转移部每年要对各科研团队产出的技术成果进行摸底调查,并且协助团队撰写详细的商业计划书,通过走访企业与投资机构、进行成果宣讲等各种方式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此后,技术转移转化小组、宁波材料所所务会对拟进行成果转移转化的项目进行技术成熟度、合作模式、产品定位及市场前景等,进行评估论证和最终审议,并形成项目产业化合作方案。”杨甦介绍说,该方案也将作为技术转移部进一步与拟合作方谈判的依据。
技术成果迈向市场的同时,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为其保驾护航。“2014年,我们将此前设立的知识产权部们与技术转移部合二为一,建立了专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至今已产出石墨烯、动力锂电相关技术、磁性材料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专利分析报告。”黄政仁介绍说,在这些重点领域均形成了百篇以上专利群组布局,为宁波材料所团队技术产出及转化保驾护航。
精选搭档,转化模式按需订制
“运用CVD法研制出克拉级单晶金刚石后,我们联合一家资深的河南企业,成立了宁波晶钻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国产设备工业化生产零的突破。”谈及团队成果转化的后续情况,宁波材料所江南研究员颇为振奋。
江南介绍道,公司产品已占据国内CVD大单晶金刚石70%以上的市场,在该领域中,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均位居国际第四。“正是因为选对了业界合作伙伴,与之共建产业化公司,我们的金刚石产业化项目才能在后期发展中走上快车道。”
“从早期单一的技术入股、许可转让,到逐步形成的现金+股权、技术授权、合作开发与企业培育四种转化模式,宁波材料所会为科研团队精选合作伙伴,设计出一种各方认可的转化率较高的模式。”黄政仁表示,在宁波材料所45个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中,现金+股权模式最多,而这也是当前成果转化较为常用的一种模式。
随着近年来创新创业热潮的涌起,各地对于双创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在宁波材料所,以技术熟化为导向的合作开发、企业培育两种转化模式开始增多。
作为国内最大的铜产品生产基地,江西铜业集团一直在寻找铜相关新材料应用的技术。“在接触过程中,对方看中了宁波材料所一项石墨铜复合材料技术,双方协议,先期以合作开发为主——团队持续进行技术工程化开发,企业则进行市场调研及开拓。”黄政仁介绍,双方共同成立公司后,产业化推广稳步进行。
而在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石化领域,宁波材料所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以下简称镇海炼化)共同建立石化行业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平台,充分利用上游绿色功能化树脂开发、下游通用树脂改性等方面的优势,以项目滚动合作模式不断提升聚烯烃应用高值化。
“合作开发及项目滚动的模式,减少了企业的投入风险,合作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不仅可为本公司打造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石化基地增加动力,同时也可为宁波市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基地建立很好的基础。”镇海炼化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派出精锐,创新长效服务机制
2015年9月,宁波材料所与江西赣州虔东稀土集团公司共同成立了宁波虔东科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虔东科浩),共同致力于GAGG闪烁陶瓷生产与销售,试图以一款面向医疗CT探测器应用的光学陶瓷,填补国内高端医疗影像装备核心部件的空白。
“然而技术方和投资方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客观上促进了彼此共同解决这一难题。”虔东科浩总经理王新佳笑称,自己从该科研成果团队的科研人员摇身一变成为企业管理者,也是宁波材料所推动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大胆尝试。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囿于企业自身科研能力或对成果效益存疑,根据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宁波材料所会派出科研人员到合作企业协助跟进,乃至实行‘连人带成果’转移的创新人才机制。”杨甦表示,这一举措提升了科研人员践行技术产业化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涌现了一大批从实验室走出来的企业家。
据王新佳介绍,“扶上马、送一程”是宁波材料所一贯秉持的思想,技术转移后,又从团队成员中挑选精兵强将,分别负责各道工序的质量把控。“这样有助于把各个工序所积累的技术经验全部传授到生产一线。”
着眼于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宁波材料所还与江西赣锋锂业深入合作,推进固态电池核心技术的中试及产业化,团队负责人许晓雄研究员也转变身份,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该公司目前已率先研发出多种材料体系的系列固态电池,综合性能成为行业标杆。
据统计,宁波材料所15年累计派出400余人次深入生产一线,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企业工程师、技术总监、总经理等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同时,也让人才在流动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全新升值。
“未来,我们将夯实技术熟化平台,形成科研技术链、材料应用链、人才引进培养链‘三链融通’的相辅相成架构布局,打造良好的科研与成果转化政策生态,努力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科研机构。”黄政仁说。
-
与网络智能合体,远景AESC的“新电池”2019-11-04
-
百利锂电4.7亿元锂电池产线设备及集成合同2019-11-03
-
维科技术与LG化学拟在南昌组建锂电池合资公司2019-11-03
-
锂电材料不断产生 锂电池未来会更精彩2019-11-03
-
让国产锂电池逐步取代进口2019-11-03
-
日企加快锂电产业投资 构建全球锂电池原料供应网2019-11-03
-
挪威混动客船起火爆炸!锂电池安全问题波及电动船舶2019-11-03
-
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寿命?2019-11-03
-
前三季度动力电池装车量频现波动2019-11-03
-
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比较2019-11-03
-
一文了解日产新能源汽车电池2019-11-03
-
小米拍照旗舰CC9 Pro,电池容量超5000mAh2019-11-03
-
续航160万公里锂电池 特斯拉的最后一张底牌2019-10-26
-
天齐锂业5年半来首次亏损;LG化学取代比亚迪成全球第三大电池供应商2019-10-25
-
新能源车使用铅酸电池和锂电池哪个性价比更高?201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