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曾是北方锂电“第一城”,如今深陷没落“焦虑”,它还能重振雄风吗?

来源:
时间:2024-10-14 16:31:26
热度:9

曾是北方锂电“第一城”,如今深陷没落“焦虑”,它还能重振雄风吗??图源/天津市政府官网文/马沙沙 编辑/杨倩来源/储能严究院在这里?读懂储能编者按|“双碳”战略目标提出即将迎来4周年,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适应碳中和新

?图源/天津市政府官网

文/马沙沙 编辑/杨倩

来源/储能严究院

在这里?读懂储能

编者按|

“双碳”战略目标提出即将迎来4周年,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适应碳中和新时代发展,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转型升级,拥抱低碳绿色经济,光伏、风电、氢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企业也快速取代水泥建材、纺织印染等高耗能行业,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此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等,全力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期冀着能够在碳中和这条康庄大道上快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背景下,「能源严究院」、「储能严究院」将陆续推出《新能源商业地理》系列报道,将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角度解码地方经济新动能。

不久前,关于“天津锂电没落了”的说法正在流传。传言中,人们焦虑着天津市老牌国营锂离子电池企业的订单少了,龙头企业遭遇停产,电池供应链上的大中小企业频繁外迁,资深锂电工程师正在出走外地……

在历史的车轮下,这座北方锂电“第一城”似乎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本期《新能源商业地理》,让我们走进天津,探因天津锂电。

9月底,国资委主办的央企专业化整合推进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公布了以下消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一汽”)将投资控股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力神青岛”)。

根据工商公开信息,力神青岛目前由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以称“力神电池”)控股,是天津力神主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业务的主体,其动力电池业务的客户有中国一汽、东风公司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而中国一汽在控股力神青岛之前,已先后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以合资的形式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这次由国资委主导的收购像是一剂“强心针”,引燃了行业对“国字号”锂离子电池企业的关注——毕竟,近三、五年来,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国字号”电池厂似乎一直默默无闻。

站在聚光灯下,天津市,这座曾有“北方锂电之都”称誉的城市再一次进入行业目光的投射中。

不过,不久前,关于“天津锂电没落了”的说法正在流传。传言中,人们焦虑着天津市老牌国营锂离子电池企业的订单少了,龙头企业遭遇停产,电池供应链上的大中小企业频繁外迁,资深锂电工程师正在出走外地……

在历史的车轮下,这座北方锂电“第一城”似乎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本期「新能源商业地理」,让我们走进天津,探因天津锂电。

01力神天津锂电没落样本

作为蓟北第一城,天津市曾经是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源地,孵化了中国最早一批进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的企业,力神电池就位列其中。

力神电池之前的控股股东为央企中国城通。本次整合中,中国诚通战略性出让控股权,将力神电池约四分之三的核心资产、产能及主力研发队伍,全面融入央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链。

根据官网资料,力神电池成立于1997年12月25日,是国内最早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研发与制造的企业,是天津锂离子电池行业“国字号”龙头企业代表。

该公司在电池行业里的影响力曾与比亚迪、比克电池、ATL(宁德时代前身)齐名,还曾一度为天津市冲击“全国最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目标奠定了产量基础。

但在过去若干年,力神电池的经营情况不甚理想。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2019年,力神电池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1%,在全国排名第四位;但到了2020年,其市占率降至1.4%,全国排名跌至第九位。此后至今,该公司的市占率再也未能进入行业前十。

为了挽救颓势,力神电池也在谋划业务分拆上市。其中,主营动力和储能电池业务的力神青岛已在2023年8月完成29亿元的B轮融资。

这次融资吸引了南网储能、南网基金、国调基金二期、安徽全柴集团、滁州鑫能基金、金杨股份、昆仑信元基金参与投资,估值接近200亿元。

不过,力神青岛在2022年的营收却仅有35.4亿元,净亏损达到1.4亿元。

除动力和储能电池业务外,2022年,力神电池旗下的消费电池业务也曾发布借壳美利云登陆资本市场的方案,但这项资产重组在2024年2月已经宣告终止。

力神电池缘何“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

该公司总经理张强曾表示“力神电池在行业内起步早,近些年因大股东的更替及战略的不确定,导致研发投入及产能扩张均落后于行业头部企业。”

根据公开资料,成立至今,力神电池的控股股东频繁更换,前后更替了5次。

1995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下称“中电十八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只锂离子电池。两年后,天津市政府召集6家国有投资机构,共同出资2亿元组建力神电池,中电十八所作为技术提供方成为最大股东。

12年后,2009年7月,中海油斥资50亿元投建20条动力电池生产线接棒中电十八所,以32.87%的占股比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

中海油的入主为力神电池即将杀向动力电池市场的雄心注入了新的动力。此后三年,力神电池建成了2亿安时、两万辆纯电动汽车的配套产能。中海油还一度计划投资上百亿元,计划以天津为中心在全国建立电池制造基地。

不过,这项宏伟规划最终因中海油高层人事变动而夭折。2015年,中海油宣布退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重新接手成为力神电池的控股股东。

但在CETC体系内,力神电池的地位极为尴尬。作为三级子公司,该公司陷入了央企决策滞后等管理弊端漩涡中,从而没能在锂电竞争大潮来临之际抢跑。

2020年,有着“脱困救火队”、“企业ICU”、“改革工具箱”等称谓的中国诚通接盘,成为力神电池新的大股东。

尽管始终头顶央企光环,但这似乎也成为了力神电池的“紧箍”。当新能源汽车的大潮汹涌奔来,这家锂电老兵却突然发现它早已迈不开腿。

在激烈的竞争中,力神电池被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02重振“硬币的另一面”

在天津的锂电版图中,力神电池并非个案。近年来,这些创办历史悠久的老牌锂离子电池企业确实频传停工、破产或经营欠佳的消息

2023年12月1日,成立于2009年的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下称“天津捷威”)宣布停工、停产。而在此之前,这家企业的业务经营增速疲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出现大幅缩水,即使有实力雄厚的复星集团参股、控股,并将其作为一个产业平台来扶持,也并未能够扭转颓势,原定的上市计划也已经变得缥缈无期。并且,从2024年1月迄今,天津捷威已经有约十余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被执行案件遍及天津、广东、江苏等多个省市。

2022年11月18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发出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天津中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称“中聚新能源”)的破产清算申请——又一家在天津市创建了十余年的锂离子电池企业走入破产清算。中聚新能源成立于2010年12月21日,注册资本高达8.18亿港币,曾是研发生产40AH-400AH的单体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与储能系统产品的一线龙头企业。

不过,天津锂电尚有“硬币的另一面”。

虽然个别老牌锂离子电池企业近年来营收情况不佳,遭遇了破产、停产,或寻求上市和资本介入的路径也依旧征途漫漫,尚不明朗,但从天津市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整体水平来看,似乎并没有出现能够标记上“没落”的实际征象。

相反,天津市的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正在逐年上涨。天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2年,天津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5.3%。2023年,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载人汽车“新三样”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4.0%、14.2%和2.4倍。

另据网络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天津市现有锂离子电池产业基地19个,其中滨海新区有7个基地,宝坻区、静海区分别建成4个基地,西青区有2个基地,东丽区、武清区也分别各建有1个基地。

而在“十四五”期间(2021年~2025年),天津市锂盐产能规划约达到1200吨,正极材料产能规划约1万吨,负极材料产能规划超6万吨,电解液产能规划约9.5万吨,隔膜产能规划约10.5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产能规划超40GWh,锂离子电池回收白名单5家。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天津市正在重点壮大本地的锂离子电池产业,这些规划目前也已经在微观上体现天津力神于2022年投产的力神滨海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第一期工程已经投产,该项目将分三期建设,预计全部建成后能够年产24GWh的动力电池,年产值将达到120亿元,预计可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将成为天津电池战略发展的重要基地。

2022年12月底,根据签订的协议,内蒙古斯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斯诺”)将在2023年~2025年分别向天津力神交付分别交付负极材料4800吨、7200吨及1.44万吨,三年总交付量高达2.64万吨。

2024年6月17日,天津市人民政府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者将把天津作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双方将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资源、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和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投资开发和储能应用、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交通电动化转型升级、电池融资租赁等领域深化合作。

此外,天津市部分市属国有企业、滨海新区、武清区还分别与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在锂离子电池材料方面,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巴莫”)一直处于全国市场领先位置。其中,三元材料的市场占比超过15%,高镍材料打破国外垄断,钴酸锂材料方面则凭借.4V氧化钴锂、4.45V氧化钴锂、4. 5V氧化钴锂产品的销售发力进入全国市场占比排名第二梯队。

而天津的另一家电池材料企业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盟固利”)早在2001年就实现钴酸锂正极材料的自有产业化,首次打破了中国电池材料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2023年8月9日,进军资本市场的盟固利也表现的十分勇猛,上市A股创业板当日,盟固利的股票价格涨幅达到3800%。

整体而言,天津市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并没有在形式上出现供应链外逃、头部企业终端产品产能溃败的情形,并且产业积淀深厚。

03探因天津工业没落或是主因

但针对天津锂电产业,为什么会频频传出没落之声?

宏观上看,近十年来,代表天津市经济水平发展的指标数值下降确实是一个事实(主要表现在GDP数据)。

2014年,天津在中国城市GDP排名中位居第四位,GDP增速为7.5%。而到了2023年,天津已经跌出了全国经济十强城市,GDP增速降为4.3%。

与临近的北京相比,从2014年到2023年,天津和北京的经济水平差距拉大了10倍2014年北京市GDP水平为2.29万亿元,天津市GDP水平为1.06万亿元;待到了2023年,北京市的GDP水平跃升到4.38万亿元,天津市GDP水平仅在1.67万亿元。

不过,天津市GDP数值的显著下降也始于2017年“为GDP挤干水分”决策之后的大幅统计调整——彼时天津市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GDP直接“挤掉”1/3的规模,调整为6654亿元。

2017年底,《天津日报》发表名为《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注了水的、虚高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经济数据,从面子上看,地区GDP涨了,位次排名靠前了;从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没有真正鼓起来,人民福祉没有真正增加,反过来,还可能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风险。”

此外,北京作为世界500强总部之都,拥有总部企业数量超过50家,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但截至2023年,天津市暂没有一家世界500强总部企业入驻。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外界对天津市工业产业发展正在逐年没落的“观感”。

而天津老牌锂离子电池企业密集公告停产、破产、经营不佳的阶段,其实也是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进入第一次优胜劣汰“大洗牌”的时期。

事实上,这不是天津市一地产业发展的问题,而是整个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供应链正在面临的不容忽视的行业问题动力和储能电池出现了产能过剩。

据网络公开资料统计的信息,在2023年,除了天津的锂离子电池企业宣告停产,从当年的5月起,还有珈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厚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近10家企业退出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宝能汽车旗下项目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于2023年9月被移送破产审查。

同时,根据工商信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在2022年有57家,2023年降至52家,而截至2024年7月,根据宁德时代的研究报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继续降至50家。

与此同时,本就稀缺的市场资源也形成明显的虹吸效应,持续向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集中。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后的企业,鲜少有能拿到10%以上市场份额的机会,整个锂离子电池行业呈现着明显的“两头大,中间小”的业务模式,没有中间阶层。

行业竞争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下一步,无论是“卷”技术、“卷”市场、还是“争”出海,要升级更有效率的产业化,资金始终是一个现实问题。

04未来天津锂电能否厚积薄发?

天津锂离子电池产业未来发展的需求,折射的就是中国传统工业城市持续的转型需要。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行业用人需求井喷。根据某求职咨询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人均效能约为242万/人,动力电池领域(不含电池材料领域)就业人数约有30万人,其中宁德时代吸纳的人才占据了行业总人才数量的35%左右。

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领域的人才需求将达到约50万人,2050年的人才需求约达到75万人,人才缺口高达45万人。

而从全球市场来看,如果未来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新能源车的市场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全球锂离子电池人才的缺口也将进一步扩大,按目前的动力电池人均效能推算,这个缺口或将达到百万人以上。

吸引人才,始终是一个城市产业发展最核心的诉求。在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中,天津市的表现突出,名列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中第15位,相较于2022年上升了4个排名,同时也是吸引“95后”高学历人才(即拥有硕士学位及以上学位的人才)流入排名前十的城市。

2024年1月,天津市还开展了首次锂离子电池专业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共有62人通过评审,实现“双碳”专业技术人才精准评价的“破冰”,成为继深圳市、江西之后,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增设锂离子电池职称的又一座先锋城市。

2024年,又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第十年。天津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一直被赋予着“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定位。在2024年上半年,天津市已经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19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比重14.5%,同比增长6.2%,高于中国整体金融业增加值增速1.4个百分点。

产业升级,必须要迈过资金这道坎。从2020年负责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和布局调整的专业化运作平台中国诚通以投资者的身份入主天津力神开始,天津市对于锂离子电池产业升级调整的手段措施其实已经非常明确。目前,中国诚通合计持有天津力神41.01%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而在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还提出提升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特色金融发展水平,并要求“开展全链条绿色租赁服务,建设全国性新能源设施租赁中心。”

“金融租赁是支持设备更新非常好的工具和手段。”交通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作为一种围绕设备买、用、修、卖全周期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产品,金融租赁产品往往与大型产业改造、产能提升、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在能源供给结构、锂离子电池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的当下,创新金融工具的融入将给区域产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直接的。

当前,天津市陆续落地的全国或全市首创性绿色金融产品超过20个。与此同时,天津市的新能源产业链条已经相对完整,其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已经实现从关键材料、电芯、电池系统到电池回收利用的全链条发展;而在太阳能领域,也已经形成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系统的完整链条。

下一步,天津市正在着眼氢能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始布局氢气的“产储运充”、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车辆、燃料电池汽车检测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完整氢能产业链的城市之一,制氢能力位居中国前列。

2023年,京津冀三地共同签订《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将继续深入推动“六链五群”区域协作,明确将氢能作为三地协同布局的六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而在针对天津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质疑声中,还有不少传言使用了天津产动力电池装车数据下降的情况来做佐证。

虽然,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但在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基地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几乎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在广东生产的,而按照一般的供应链发展规律,越靠近新能源车生产基地的供应链必然有更大的被选择优势,传言中的下降数据亦无法佐证天津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没落。

反而,凭借在电池技术研发领域的优势,天津市还有可能成为解决新能源车和储能行业电池效能“卡脖子”问题的先行军。

2024年3月8日,从事电池领域研究工作已有30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第二场“代表通道”上透露,未来一到两年,他和他的团队将研发充电一次可跑1000公里以上的电动汽车电池。而这项成果一旦产业化,就会改变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开辟电动航空等新兴市场,也是现在各国竞相研发的重点。

此外,天津市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开展中国汽车进出口业务的重要港口城市,再结合其机械、芯片技术、半导体技术等优势产业,这里还有极大可能成为下一个具有和上海媲美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基地,并且从研发、生产、应用场景都早已具备极佳的产业基础,将有极大潜力吸引新能源车的供应链向北方集聚。

正如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天津市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所展现的目标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要占到天津市汽车总产量比重达到30%,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

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汽车总产量比重达到45%,将天津打造成为北方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与成果转化城市。

原文标题:曾是北方锂电“第一城”,如今深陷没落“焦虑”,它还能重振雄风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