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亲自下场造电池,拦路虎不只是技术门槛
车企亲自下场造电池,拦路虎不只是技术门槛在燃油车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看车企的实力一般看它掌不掌握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电池不仅成本占比高,也是最核心的零部件,整车厂会
在燃油车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看车企的实力一般看它掌不掌握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电池不仅成本占比高,也是最核心的零部件,整车厂会希望进入电池环节。
现在车企和电池厂商在深度合作的同时,也开始了深度的博弈。一些新能源车企已经“撸起袖子”亲自下场造电池,今年10月蔚来投资20亿元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同月,广汽集团成立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9亿元。奔驰、宝马、大众、特斯拉等车企也纷纷通过自建电池厂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杀入电池赛道。
车企入局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供应链的主动权,把产业放在自己公司名下,提高保供能力。车企向上游投资的加深,可以增强在产业链中的议价权,未来从整个产业链看,车企的盈利能力也会因为这种投资布局而增强。
车企下场自产电池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迅速增大,但经历原材料价格暴涨、电池供应短缺等危机后,自研电池成为新能源整车厂商争夺主动权的重要选择。
长安、广汽等国企相继官宣自研电芯。计划到2030年,长安将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形成不低于150GWh的电池产能,将这一自研电池品牌命名为长安“金钟罩”,以解决用户在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低温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广汽集团计划将固态电池、无钴电池、低钴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列入广汽自研电池关键技术攻关。其中固态电池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电芯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时,能够满足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要求。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将计划首搭广汽埃安旗下昊铂品牌的产品。
除了长安、广汽等,上汽、长城、吉利、理想等自主品牌,以及宝马、大众、本田等外资车企,均已进行自研电池方面的尝试。
11月宝马集团宣布其沈阳生产基地将进行动力电池生产的大规模扩建。该项目由华晨宝马投资,投资总额达人民币100亿元。10月份本田汽车和LG新能源公司联合宣布,将在美国俄亥俄州设立新合资电动汽车电池厂,两家公司承诺至少投资35亿美元。
为什么电池环节会成为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首先是因为动力电池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成本占比高,重要性十足。大部分车企选择自研电池,意在去上游寻找丢失的利润。去年动力电池重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一度高企,使得产业发展呈现两种极端,利润向上游集中、压力向下游传导。
车企热衷自产电池还是为了加强竞争力,动力电池与整车性能高度相关,车企若想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车型,需要深度参与电池前期研发、规格定义,以及标准主导,通过深度掌控核心零部件,整车厂巩固自身产品竞争力。
电池不只是技术活
车企入局势必会带来行业格局的改变。自己建厂以后,在技术和品质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预见通过独立供应商采购的比例肯定会逐步下降,自建或者合资建设的电池厂的供给地位可能从三供开始逐步提升,甚至成为第一大供应商的趋势。
但从成本和回报的角度来考虑,自建电池厂不一定能够帮车企省钱。车企得在一个地区生产至少50万辆新能源汽车或电池生产规模达到15GWh以上,自产电芯才可能具备成本优势。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50万以上的车企仅有特斯拉和比亚迪。对其他车企来说,自建电池厂能否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仍要打上一个问号。
动力电池还是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资金研发投入很大。车企不是简单造出一款电池就可以,还要保证技术领先性、成本规模优势,这样才经得起市场检验。动力电池的研发生产不仅涉及材料创新、结构创新等前沿科学,在制造端还需要满足电池灯塔工厂的高标准要求,保障产品的安全性。但车企擅长于机械、电子等,电池涉及电化学体系,车企对电化学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如专业的电池企业。
即便跨过了技术门槛,车企自建电池厂也会面临不少难题。如今动力电池电芯产品相对成熟,能量密度已经触碰到了现有材料物理性能的极限,开发难度和成本相对之前指数级上升,而产品质量提升和规模上量也需要时间,导致自产电池性价比往往比对外采购还高。同时会分散车企精力,影响其盈利能力。目前新能源汽车业务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很多动力电池企业也在亏损中,不管是造电池还是造车,都是高投入,且投资回报期都较长。
大部分缺乏电池研发经验的车企寻求与电池厂商合作、共同建厂或是更佳选择,可以缓解不少压力。如果车企去建电池厂、采购设备、做研发、与上游材料企业谈判等,太消耗精力。应将精力更多放在电池安全把控、与供应商做好匹配等工作上。但不排除有比亚迪、特斯拉等极少数车企有能力实现电池全自产,只是大部分车企未来仍将以自产、外购两条腿走路。
百姓评车
当电池企业提升能量密度的脚步暂缓,车企自建的电池厂或将得到一定追赶机遇。电池产业变化机会也相对较大,未来整车企业造电池或整车联合相关的企业共同造电池的趋势日益明显,电池企业逐步会形成整车的核心配套产品,估计未来也将有更多的车企走上自造电池之路,但是自己造电池可不只是个技术活,需要跨过技术、成本等门槛,电池产品最终能否取得成功还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原文标题 : 车企亲自下场造电池,拦路虎不只是技术门槛
-
车企自己的电池自己造,宁德时代们要迎来新的战争2023-12-18
-
投资超千亿布局,吉利电池业务陆续开花结果2023-12-15
-
纯电续航300km+,蜂巢能源掀起PHEV电池新一轮变革2023-12-15
-
滁州力神首批 220 套动力电池包成功下线2023-12-15
-
福建漳州首座“光储充放”一体化新能源汽车超级充电站项目主体完工2023-12-15
-
电池系统巨头冲击IPO2023-12-15
-
78亿项目落地后,又签约10GWh电池项目2023-12-15
-
易立德数字化咨询顾问鞠强确认出席高性能电池制造周期高峰论坛并演讲!2023-12-15
-
又一大圆柱电池项目落地2023-12-15
-
拥抱“新全球化”挑战 逸飞激光推动大圆柱全极耳电池量产落地2023-12-14
-
观察丨第378批次:价格战打不过,合资车企全面倒向磷酸铁锂电池?2023-12-14
-
海四达单月获2.13亿元小圆柱电池订单 携卫蓝新能源发力固态电池领域2023-12-14
-
前三季度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30.1万元/吨 锂产业痛点亟需破解2023-12-14
-
欧科工业空调总监王健确认出席高性能电池制造周期高峰论坛并演讲!2023-12-14
-
10GWh钠电池项目动工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