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时代用户隐私问题如何保障,数据权益又有谁来收?
智能驾驶时代用户隐私问题如何保障,数据权益又有谁来收?前有“骗补”疑云,右后“窃脸”实锤,小鹏这个年尾收得可不太平。日前,小鹏汽车因私自采集431623张人脸数据,违反消费者权益保
前有“骗补”疑云,右后“窃脸”实锤,小鹏这个年尾收得可不太平。
日前,小鹏汽车因私自采集431623张人脸数据,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罚款10万元。
处罚一经公示,便迅速引发各界热议。一方面是源于对头部新势力小鹏“窃脸”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则是对10万元处罚的不平衡,有网友对此表示:“一张照片2毛3,处罚太轻。”
在舆论的重压下,自知有愧的小鹏官方出面发声:“事出上海区域的门店希望通过对于门店客流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改善接待流程,更好的服务于到店客户,但由于对相关法律条款的不熟悉,误采购并使用了违反了相关法律条款的第三方供应商的产品。”
不会甩锅的企业不是好企业,这套将错处悉数推给第三方供应商的操作可谓是炉火纯青,但摆出一副“白莲花”模样的小鹏,是真的如此无辜?
谁动了“我的奶酪”?
小鹏的“委屈”,理想感同身受。
9月18日,一条名为“理想汽车软件更新再现霸王条款”的话题引发讨论,一位车主表示:“我昨晚0点的时候车机升级,早上上车屏幕上就显示了这些协议,并且没有不同意的选项,只有选择同意才能继续使用汽车。”
据了解,理想ONE升级需要获取的用户信息,包含理想APP账号信息、车载应用装载及使用情况、车载导航应用数据、娱乐系统资料、输入法内容结果等。
但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理想方面却称“最近一次OTA推送是9月11日的2.2版”,并不知道车主所反映的9月18日推送的霸王条款。
双方各执一词的罗生门之下,对错竟难以考证,但因用户隐私数据而被围困的理想、小鹏,也从侧面暴露出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车企违规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行为,并不是个案。
今年4月,黑客“绿神”@greentheonly在社交平台发布了特斯拉车内摄像头的拍摄效果视频,视频显示了白天、夜间时段的车内摄像头拍摄效果,车内人员的面容、动作被清晰捕捉。
疯狂的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更是在推特上就“特斯拉车内摄像头是否监测车主”的问题,无所畏惧地回答了“yes”。
而在特斯拉事发前的一个月,豪车品牌宝马在三一五期间被央视点名,多家宝马4S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无感抓拍设施获取人脸信息。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种种迹象都显示了车企对用户信息的迫切渴求。
在智能网联时代,互联网思维成为了大部分车企的主导思路,因此用户数据已经在无形中成为了企业的一大商业资源,谁的用户体验更好、产品智能性更高,谁就把握了更多主动权。
实际上,智能汽车获取用户隐私数据已是常态化。一位特斯拉车主表示,车辆会获取“路线、歌曲、通讯录、车内摄像头等”用户信息。
区别于传统车企的单次售车盈利,安上互联网思维的车企们开始在车载软件的迭代上下功夫,以此寻求持续盈利点,且摒弃了开发思维为主导的传统模式,一些车企通过收集用户数据挖掘深层需求,以用户体验倒逼产品完善。
与车企同样渴求用户信息的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的作用下将用户精准营销付诸实现。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公开表示:“互联网公司和汽车公司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汽车公司里有互联网相关的部门,汽车里面也应用有很多互联网技术。”
但车企也好,互联网公司也罢,二者为用户提供的服务都是“有条件的”,支付个体的数据信息换取便利本无可厚非,而站在利益大头这边的企业,自然肩负着保护用户信息不被滥用、泄露的责任。
互联网思维造车事好,可小鹏之流的违规之举,显然是在无视公众心中的那杆秤。
不告而取即为偷?
用户人脸数据的价值,只值2毛3?
虽然不少看客认为小鹏43万张人脸的价值远在10万元的处罚之上,但在信息贩卖的产业链中,被用户视为隐私的人脸数据却卖不上价。
此前央视新闻曾报道,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2元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千张人脸照片。骇人听闻之余也不禁令人担忧,如果这些个人照片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在这个网络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个人数据泄露,与“裸奔”无异,其中更为敏感的人脸信息,正在牵动着用户日渐脆弱的神经。
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人脸信息与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等被统称为“敏感信息”,并规定禁止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需要征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从银行刷脸支付到面部识别打卡,采集用户人脸信息的企业不在少数,但人脸采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以小鹏受罚为例,其所忽略的正是43万名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涉及数十万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人民网在《人民来论:“小鹏汽车采集人脸数据被罚”,该!》的文章中怒斥:“小鹏汽车这么干,根本没有征得消费者同意,也无明示、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目的。此举已然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倘若有关信息被泄露,更让人细思极恐!”
不告而取即为偷,暗中“偷取”用户人脸等信息的车企也大有人在。
业内律师对此指出,违法违规处理人脸信息属于侵害消费者人格权的行为,可以要求其进行侵权赔偿,可由于大部分人脸识别装置的隐秘性,因此维权取证较难。
难发现、难维权,成为了一道阻碍信息安全发展的鸿沟,合规采集、妥善管理用户数据才是车企们应该采取的姿态。
有分析指出,现在大部分相关公司对用户数据管理的都比较好,像特斯拉事件属于被黑客攻破服务器后引发的,不是由车企自发泄露的,但也亟待行业法规的进一步规范。
智能科技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问题已被搬到了台面上,告知用户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并不是难事,但车企们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意识,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数据权益,谁来收?
用户信息与大数据时代的关系,犹如能源和汽车。
车企以用户数据为基点,谋求产品创新和精准营销,可以说,如果没有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车企的用户画像就没有参照样本,因此用户有权享受其数据产生的权益分配。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曾表示,在数据变现的过程中,原始数据提供者与二次加工者同样享有收益分配权,且相关平台应将数据产生收益的20%-30%返还给数据的生产者。
虽然车企收集客户数据已成常态,但提供服务之外权益分配的,少之又少。
对此,智己汽车数字创新总监钱刚提出:“我们想与用户分享时代红利。”据悉,智己方面宣布拿出4.9%的股份权益支持用户共创,试图将用户纳入企业价值链中。
由于智能汽车发展时间较短,不少用户对于数据产生权益的分配并没有概念,同时业界关于该问题也没有出台明确规定。
“现在是否给个人数据分配收益,如何分配,还在研讨方案中,暂时未达成的行业共识,”贵州数据宝产品研究院院长李可顺认为:“大部分(企业)是将权益转化成服务反馈用户,以此代替直接分享收益,因为现阶段的数据收益处于初始阶段,存在不稳定性,且很多数据并不是车企直接收集,而是通过其他设备厂商那里购买的,因此数据流通链条复杂,分配链也复杂。”
车企对于数据的使用以及数据资产产生权益的分配不明确,且与处于主动位置的企业相比,用户则显得过于被动。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坦言,他所体验到的数据收益分配并不平衡:“当他们(企业)拿到你的个人信息后,会结合你的消费水平、择价区间为你量身打造价格,在这场交易中你将完全陷入信息被动。”
以用户信息框定其消费区间的个案不难看到,在车企看来是加速推进精准营销的举措,但在用户眼里则变成了“割韭菜”的反向支配,海量数据的使用简单,但想做到善用,谈何容易。
大数据时代,信息很值钱,但用户所触及的权益红利却十分有限,在数据安全被受到重视的同时,所产生权益的归属分配也值得进入公众的视线中央。
写在最后
小鹏“窃脸”事件的曝出,也再次引发了业界对智能驾驶时代用户隐私问题的关注,车企在使用用户信息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其知情权和权益分配,都是值得思考的命题,在智能化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握紧信息安全的手刹,不要为“失控”留下余地。
-
“特斯拉杀手”Rivian的命脉,居然维系在中国手里!2021-12-30
-
特斯拉明年股价将上涨30%,中国市场是关键!2021-12-29
-
25年前,一辆EV1开启了电动汽车时代的序幕,比特斯拉要早很久2021-12-29
-
特斯拉model Y商业险将提价1万多元,保险公司要收割新能源汽车车主韭菜了?2021-12-29
-
3天获2000辆订单,华为汽车问界M5狙击特斯拉在望2021-12-29
-
保险涨了,未来车险市场规模或将达万亿级,特斯拉会去狠狠收割用户的“韭菜”?2021-12-29
-
特斯拉2021交付量大杀四方!接近100万辆,比亚迪成挑战者2021-12-28
-
特斯拉65万?比亚迪20万?明年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大蛋糕该怎么分?2021-12-28
-
福特新车正式交付:用上比亚迪电池,全面对标特斯拉Model Y2021-12-28
-
比特斯拉电动车更抗寒!北汽福田氢燃料汽车将在冬奥会亮相2021-12-28
-
醒醒吧!传统车企成为不了特斯拉和蔚小理,活出自己才真的重要2021-12-28
-
四年前的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毫无敌手,四年后的蔚来强敌环伺2021-12-27
-
“干掉”特斯拉,激光雷达成为中国车企吹响反击号角的关键所在2021-12-27
-
百亿税务故事进入尾声,马斯克的“阳谋”要结束了,特斯拉还想“翻倍”2021-12-25
-
开庭审理!车顶维权的特斯拉女车主赢得了吗?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