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下一个“超级终端”,华为终端云服务赋能智能座舱,掀起新浪潮
打造下一个“超级终端”,华为终端云服务赋能智能座舱,掀起新浪潮撰文 / 张贺飞编辑 / 沈洁汽车的智能化正在进入新的拐点。12月23日的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AITO品
撰文 / 张贺飞
编辑 / 沈洁
汽车的智能化正在进入新的拐点。
12月23日的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AITO品牌正式推出了首款车型问界M5。有别于一些车企围绕自动驾驶讲故事的风格,作为业内首款搭载HarmonyOS智能座舱的车型,问界M5将不小的篇幅留给了智能座舱。
就像汽车行业的变革常常被类比为智能手机,但在功能机向智能手机的跨越中,最先打动消费者的并非是4G、5G等划时代的通信技术,而是智能手机所承载的人机交互、内容生态和用户体验。如果说“自动驾驶”是汽车智能化的长期使命,“智能座舱”无疑是影响用户选择的现实命题。
当汽车不再是传统的代步工具,原有的出行边界逐步被打破,用户在车载场景下的智慧化体验应该如何满足?
01
什么是“智能座舱”
华为和AITO想要回答的正是这一问题。
在讨论华为给出的答案前,不妨先花一些时间梳理下“智能座舱”的市场现状。早在2019年的上海车展期间,“智能座舱”就已经是仅次于“自动驾驶”的话题,Tier1、人工智能独角兽、内饰制造商、芯片企业等都打起了“智能座舱”的旗号。
个中原因并不难理解。
参考智能手机的演变轨迹,最先尝到市场红利的,不单单是一家家手机厂商,还有很多抓住了“流量入口”的互联网企业,至今仍然流传着“移动互联网船票”的说法。何况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普遍只有几十个月,汽车的生命周期往往在十年左右,倘若可以抓住车载场景下的某个入口,同样存在不可小觑的想象空间。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这场“智能座舱”争夺赛中,不少参与者犯下了两个常识性错误:
一是堆砌许多新功能却没有很好的用户体验,比如人脸识别、香氛系统、手势识别、车载大屏幕等等,急于向用户彰显技术的创新。可新技术并不直接等于出色的用户体验,由于在车机上缺少足够的算法积累和大量的事先测试,很多新功能到了落地时就显得过于鸡肋,体验并不友好。
典型的例子就是语音交互,近几年不少车型搭载了人工智能助手,但语音识别能力、AI处理能力却极其简陋,也忽略了车内嘈杂的环境和适用性。一旦用户打开了车窗,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就断崖式下滑;即使准确识别了车主的语音指令,所能满足的需求也非常单一,往往局限在播放音乐、打开空调、查询天气等简单功能,难以形成长期的使用习惯。
二是缺少内容生态的布局,有着明显的理工科思维,即过度聚焦于硬件创新而忽略了场景化的体验。在智能汽车尚未大规模普及,第三方内容生态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只在硬件和应用层面的讨巧式创新被证明几乎行不通。
譬如有车企瞄准了年轻人对“沉浸式娱乐”的偏好,试图把车内打造成“一个小型的KTV包厢”,进而赢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沉浸式娱乐”的前景不言而喻,可前提是打破内容层面的重重壁垒,形成高粘性的UGC内容生态和社区氛围,不单单是接入某个音频应用的曲库就能跑通的。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智能座舱”的概念不可谓不诱人,赛道中挤进了形形色色的玩家,可什么是智能座舱,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定义。这大概也是华为布局智能座舱的原因,而在智能手机、平板、智慧屏以及无数IoT设备上拥有全球数亿用户的华为终端云服务,其功能体验、生态布局,都足以顺滑地迁移到车这个“超级终端”上,也正是解开“智能座舱”题中之意的“钥匙”。
3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上汽集团的投资版图:从传统燃油车走向新能源智能汽车2021-12-30
-
魏牌变阵:智能、电动双站位,引领中国品牌向上之路2021-12-29
-
把“智能座舱”戴在头上,华为誓将道路上的一切交通工具武装到底?2021-12-28
-
智能电动车扑面而来,哈啰出行发起30亿元产业基金,要孵化一个“充电”产业2021-12-28
-
为主机厂提供智能驾驶系统的大疆车载,其技术路线究竟如何?2021-12-28
-
“打死”也不造车的华为,会在下一代移动终端“智能电动车”上拼死一搏吗?2021-12-28
-
2022年将开启汽车智能化元年,吉利、长城、东风等造车大军吹响“集结号”2021-12-27
-
比亚迪与速腾聚创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汽车智能化布局2021-12-27
-
软件定义汽车后,华为、百度、吉利角逐智能座舱应用生态2021-12-27
-
华为:进一步阐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的进展2021-12-22
-
北汽蓝谷,再做智能时代探索者,华为之外的另一条技术“大腿”2021-12-21
-
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前夜,准入管理直面三大挑战2021-12-20
-
英伟达、高通虎视眈眈,华为和地平线能否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杀”出突围?2021-12-17
-
理想“谋”变:拿下中国智能电动汽车20%的市场份额2021-12-16
-
在智能电动汽车迎来竞争终局时,小米汽车能否拿下最终“船票”?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