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锂电网

被“高估”的理想汽车,能否真正成长为“国王排名”中的第一?

来源:锂电网
时间:2021-12-13 16:03:38
热度:75

被“高估”的理想汽车,能否真正成长为“国王排名”中的第一?导|语动漫中,人们“低估”了波吉,现实里,众人是否“高估”了理想呢?作者丨罗超责编丨罗超编辑丨朱锦斌理想ONE历史性的破万

导|语

动漫中,人们“低估”了波吉,现实里,众人是否“高估”了理想呢?

作者丨罗超

责编丨罗超

编辑丨朱锦斌

理想ONE历史性的破万之后,李想的心情显然不错,在阔别社交媒体多月之后,竟然“失踪人口回归”,主动聊起了动漫《国王排名》。

波吉,《国王排名》的主角,国家的王子,先天身材矮小,还是个聋哑人,但他乐观善良,拥有出色的观察力与闪避能力,敢于直面挑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也绝不屈服,即便已是遍体鳞伤。

不知道,是不是波吉的经历让李想有些感同身受,想起那些年,SEV的夭折、融资的艰辛以及理想ONE的蜕变。细细品来,现在的理想又何尝不是那个先天孱弱,却以精准的洞察力,“逆天改命”的“波吉”呢。

1

复杂的理想ONE

如今,理想ONE成功跨越,在中国高端SUV领域的“国王排名”中锋芒毕露。从细分市场来看,理想ONE是目前唯一一款定位在30万高端SUV市场,月销破万的自主品牌车型。

前11个月,理想的总销量约7.6万辆,虽然略微低于蔚来的8.1万辆以及小鹏的8.2万辆。但众所周知,理想的成绩全部来自于理想ONE一款车型。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理想ONE已经超越了汉兰达、途昂等传统巨头,成为诸多消费者心目中六座SUV的标杆车型,理想汽车也成为行业格局中的“隐形王者”,这在以往的竞争格局中是绝无仅有的。

理想ONE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产品。

无论是增程式技术路线、部分底盘设计的逆向开发,还是李想本人时常喊出的“惊人之语”,又或是隔三差五出现的产品以及营销事件,都让理想ONE长期暴露在质疑的声浪之下。

可同时又不得不承认,理想ONE确实将中国消费者的用车痛点以及购车心态研究得鞭辟入里。

电驱技术、智能化程度、营销模式……如果将理想ONE身上的各个系统拆分开来看,每个系统都不足以达到头部产品的实力,但正是各个平均水准之上的系统集成到理想ONE之上,加上理想对市场的及时反应以及市场的产品结构调整,才使得理想ONE成为了这个“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地方的人”。

可以这么说,理想ONE的热卖,是本地化的成果,是逻辑思维的胜利,是系统工程的结晶,亦是市场环境的映射。

只是,当我们惊叹于理想ONE的高度之际,那隐藏在盛世之后的暗殇也似乎蠢蠢欲动,让人不禁担忧起来,动漫中,人们“低估”了波吉,现实里,众人是否“高估”了理想呢?

2

取舍之间

诚然,从目前来看,理想的阶段性胜利来自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对症下药,进行高效精准的系统整合与优化。

但这份“精打细算”的另一面却是:理想ONE并未真正帮助理想为日后的发展积攒出正向、领先的优势。

理想从一开始便没打算与特斯拉以及小鹏、蔚来等对手展开“军备竞赛”,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吃紧的资金链、有限的资源让理想ONE始终游离在取舍之间,纯电还是增程?6座还是7座?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逼问着李想,现实而又残酷。

魏建军叫停轿车业务时,曾纠结万分地说,“上一个产品并不是那么难,去掉一个产品才是非常复杂,非常难抉择的”。这种取舍的痛苦也在每时每刻折磨着李想,他在开产品会时,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决定不做什么,拼命砍掉一些“没用”的东西。

从短期来看,这种“取舍”带来了高效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精准的单车产品策略,理想的确可以快速将亏损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但这也在某些程度上也消耗掉了部分未来的发展机遇。

前霍尼韦尔董事长高德威在《长期主义》里说,“为未来布局,你才可能赢;为现在努力,你才可能活;当前活着而不考虑未来,未来你可能活不好”

正如上文所说,理想ONE的成功并不在于其技术有多么过硬,况且目前增程式技术路线争议依然巨大,三电核心技术除BMS之外,理想几乎没有自研,AD辅助驾驶系统也远谈不上先进,即便提前布局了高压纯电平台,但它开始发力最早也要到两年之后了。

尽管李想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将长期投入10%以上的研发费用,可身边的蔚来与小鹏们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Q3财报中,理想的研发费用仅为8.885亿元(1.379亿美元),是“蔚小理”三家中最少的。

更何况,当下,迅速增加的续航里程、日渐增多的激光雷达以及不断迭代的驾驶辅助系统,为了迎合新能源车型的颠覆属性,诸多势力都在歇斯底里地攻坚各种前端技术。

电气化与智能化,是各大车企整个价值体系竞争的核心地带,手握500亿“存粮”的理想,确实不必担忧现金流的问题,可研发上的时间壁垒不是能够被轻而易举打破的。

这种研发领域的争斗与理想ONE的发展路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后者可以通过产品策略、用户思维、成本管控等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可前者没有捷径,只能硬碰硬,刺刀拼刺刀,一门心思潜心研发,且试错成本巨大。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