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如果美国长期封禁,中国芯片企业就都有饭吃了”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19-08-07 08:01:07
热度:189

“如果美国长期封禁,中国芯片企业就都有饭吃了”好巧不巧,七夕临近,离岸、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双双“破7”。尽管“专业人士”站出来说“破7”只是破了个心理防线,没有什么参考意义,但笔者还

好巧不巧,七夕临近,离岸、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双双“破7”。

尽管“专业人士”站出来说“破7”只是破了个心理防线,没有什么参考意义,但笔者还是觉得这个评论耐人寻味:

“短期内跟金毛谈不拢了”。

中美关系已然发生变化,而且确实能感觉得到,美国遏制中国的思维占据上风。

继今年5月将华为、海康等实体列入美国商务部所谓“实体名单”之后,6月下旬,曙光公司及相关子公司、江南所这些与超算研制相关的实体也毫无防备地被纳入这一黑名单。

加上2015年美国对国防科大及相关超算中心的禁运,美国已经把中国三大超算研制单位(国防科大、曙光、江南所)全部列入“实体名单”,实施禁运和封锁。

计算机领域必须正面应对这个问题:如何在外部限制甚至封锁的条件下保持我国超级计算的持续发展?

超算领域“老兵”、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钱德沛主张,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自主可控不是可选项,而是唯一出路。

钱德沛

“要有底线思维。”钱德沛说,从现在开始,自主可控产品至少要做到“满足可用”。

当然,依托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并不矛盾,因为只有自身硬,才有合作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现在的超算乃至信息产业,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工业软件,能摆脱依赖、实现自主可控吗?

我们来看看华为。近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美国媒体《雅虎财经》时透露,美国众议院已经通过决议,5年之内,华为不会被撤下美国商务部的“实体名单”。也就是说,美国对华为的封禁将长期存在。

任正非提及此时并未表露悲观,而是称“实体清单对华为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不是坏事”。原因是“实体清单让华为的员工重新焕发了危机感”。

任正非的逻辑是,有美国这头“狼”在后边追杀,华为这头“变肥的羊”就有了减肥的动力,“减了肥就有战斗力”。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冯圣中此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抛出这样的观点:“如果美国一直禁下去,中国的芯片企业就都有饭吃了。”

冯圣中认为,从长远来看,美国将华为、海康、曙光等实体列入实体名单这类事件“是个好事”。

冯圣中

不得不承认,在封禁中兴通讯、华为之前,美国还是很开放的。但是,笔者不止一次听到有业内专家提及,只要中国相关企业还能够在全球市场(特别是美国)便捷地买到好用的元器件,一定程度上还会妨碍相关企业选择相应的国产产品(可替代品)。

而美国限制中国企业的这种举动,恰恰倒逼了国产替代品——尤其是国产芯片——流入主流市场。

“中国信息产业的链条已相对完整,几乎可以满足相关企业所有的替代需求。”冯圣中说:“我认为中国目前初步具备这种能力。”

不过,能满足替代需求不等于企业就会用。这是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具备这种能力跟全球采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首先,冯圣中所说的“初步具备”的这种能力,其实多数还只停留在“能用”的阶段,距离“好用”还有很远的路。

其次,这些企业是要在全球市场面临竞争的,在竞争中企业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比如产品性能、质量、合作伙伴关系甚至生态建设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算看到国货“能用”也不见得会用。

这里用不着道德绑架,说什么“中国的企业放着国产产品不用却用老美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从自身考虑。像华为,它有备胎的芯片和操作系统,为什么之前一直不用、谋取独占利润?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如果美国政府继续保持遏制思维和动作的话,我认为将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建设形成非常积极的影响。”

冯圣中的这一观点,确实代表了业界多数人的声音。

实事求是地讲,以前我们从政府到企业,社会各界确实不够重视使用自主产品。我们常常习惯于“市场换技术”“造不如租、租不如买”,市场上能买到的,“直接买就完了”。

“现在的情况是,人家不卖给我们了。这不正逼着我们自己来搞?”冯圣中反问道。

奉行自主,并非没有成功案例。那些美国不可能卖给我们的军事装备,我们也能做得不错;反而那些对华出售的产品与技术——比如汽车,全世界的汽车涌入中国市场,让国产车失去了整整一个时代。

“假如美欧日韩都不跟中国合资造车,国产车说不定也早就自立自强了。”冯圣中说,套用在芯片、操作系统上是同样的道理。这么多年我们大开市场之门,芯片用Intel的、操作系统用微软的,帮助Intel和微软迭代了多少代产品?

“如果换成国产产品,我们也一定能发展好。”冯圣中称。

目前,我国(可用于服务器的)的国产芯片已经有龙芯、飞腾、申威、海光、兆芯、华为鲲鹏等。但所有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加起来都没Intel市场份额小数点后的零头多。

“今天美国不卖给我们,这是好事儿。本来我们没理由不买Intel的CPU,现在有了‘理由’不买。”冯圣中说,如果中国企业都只能买国产芯片,那所有中国的芯片公司就都活了、都有饭吃了。

中国芯尚未出现“巨人”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在当今世界,即便贸易战长期存在,中国企业也不可能完全闭门造车、脱离科技全球化的土壤。只不过,如果美国禁令长期存在,中国更应该逐渐提升自主创新的比例。

我们知道,芯片的成本跟是否量产关系密切。即便是技术完全一样,拥有巨量市场份额的Intel、NVIDIA等就可以做到成本比较低。国产芯片的市场规模占比不到1%,这样不可避免成本很高。

而美国如果真的死卡我们,国产芯片的出货量就能提升,这将带来成本下降、质量提升。

不过,现在国产芯片的性能跟主流相差还很多——性能是靠迭代、靠需求推动的。而要迭代,就需要市场、需要投放量。反之,没有市场就迭代很慢。

“如果是在十几年前,我们可能真的一卡就死——那时我们还没有这么多备选项。现在不同了,我可能有点乐观,但现在美国政府卡住我们,某种意义上在帮助我们,倒逼我们提升自主能力。”冯圣中说。

说到自主能力,最难攻破的还是生态壁垒。比如,在IT基础设施方面,Intel通过核心CPU构筑了足够强大的生态墙,让国产芯片难以立足。

“但是生态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冯圣中坦承,在现阶段,生态的确是最大的问题。“但是生态是什么?生态就是大家都在其基础上选择使用,大家都用,生态就起来了。”

生态壁垒难以攻破,但并不是牢不可破。特别是超算,与个人电脑、手机相比,它只是一个并不算大的产业。PC、手机上的应用软件多达百万种,但是超级计算机上常用的应用软件可能还不足一千种。

中国超算:“神威·太湖之光”

这方面冯圣中有一个统计。大概常用的、占用高性能计算机(HPC )90%的资源的应用软件,只有二十款左右;占用HPC 99%计算资源的应用软件,大概有两三百个;所有的HPC上能叫上名的软件有多少呢?大概不超过1000个。

这些软件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化学计算、材料计算、生物计算等领域,每个领域差不多只有几十、上百种软件。

这意味着,至少在超算领域重建基于国产芯片的生态系统,难度会小很多。

当然,建起生态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半年、一年、两年就能搞成的,这个过程中,肯定有一个阵痛期。

比如,美国断供会让实体名单上的超算制造方及厂商向用户交付系统的期限延长,严重些可能直接无法交付;使用国产芯片及国产操作系统的计算设备,在初期乃至很长一个时期内,性能及用户体验都会大打折扣。

类似的阵痛,还有很多。

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作为得力的科研工具,如果没有最好用的超算和最优的软件的话,还能有多少科研人员会在这个计算平台上做科学研究及探索?

又或者,谁来开发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在开发过程中,谁来操心由试错带来的成本问题?

笔者以为,在当前形势下,确实是发展原创性的、自主可控技术的大好机会,但强调自主可控并不意味着跳出科技全球化的范畴。相反,我们需要认清的是,中国最可依赖的优势,仍然是庞大的市场和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这也是华为能够在美国严苛封锁下仍能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从这个角度去思索自主可控的命题,或许更有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