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人类首次登月50年后,这60家公司决心重返月球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19-07-22 10:01:02
热度:107

人类首次登月50年后,这60家公司决心重返月球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的那一刻,发出了“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经典感慨。这句话既是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的那一刻,发出了“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经典感慨。这句话既是对地球之外更广袤空间的由衷赞叹,也是对人类勇气与探索精神的坚定表达。

人类首次登月50年后,这60家公司决心重返月球

在随后的三年间,从阿波罗12号到阿波罗17号,除了阿波罗13号外,美国宇航局(NASA)其余的登月计划均实现了人类登陆月球。

1972年,阿波罗17号成为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个任务,标志着人类第6次登陆月球,但也是迄今人类最后一次在月球上行走。

仰望星空,何日重返月球?

寒来暑往,日月如梭,距离人类首次登月已经过去50年。在这50年中,冷战背景下的美苏两极争霸早已烟消云散,更多级的世界正在形成,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也取得了在当时难以想象的无数新成果。

近年来,随着各国航天科技的持续发展,人类正在启动对月球的全新探索旅程。

今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人类首次登月50年后,这60家公司决心重返月球

今年5月,美国再次宣布重新踏上登月征途,并推出“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誓言5年内将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

欧洲航天局计划2025年前登月,并建立基地。

俄罗斯计划两年内发射“月球25号”探测器。

而中国探月工程已稳步实施十多年,在未来10年,也就是2030年前后,月球上将有望看到中国航天员的身影。

更为有趣的是,“登月(moon shoot)”这一概念早已超越太空任务本身,成为各种尖端科技攻关项目的代名词。因为这些项目就像登月一样,充满艰难和风险,而无论是否成功,都可能会对相关技术和产业领域带来突破性的推动。这恐怕是“登月”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但是,自1972年最后一次登月以来,人类的足迹再也没有在月球表面出现过。

那么,人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回到月球,回到那个无数好奇的人们心之所向的月球?

现在,能够向我们提供答案的除了传统的国有、跨国航天机构,也具备了更为多样化的力量,包括众多的科技巨头、私营航天公司、创业企业、互联网公司,以及风险投资机构。

重返月球:60家公司在行动

近期,美国空间技术投资基金SpaceFund发布了一份名单,涵盖了那些致力于太空探索,特别是聚焦月球探索的科技公司。

人类首次登月50年后,这60家公司决心重返月球

这份名单主要列举了国外的60家相关公司,其中美国公司43家、德国公司4家、日本公司3家、英国和加拿大公司各2家。

在这份并不算非常完整的名单中,既有空中巴士、波音这样的航空巨头,也有丰田这样的大型汽车厂商;既有SpaceX这样备受瞩目的超级独角兽,也有Moon Express、ispace这样的创业新贵。

人类首次登月50年后,这60家公司决心重返月球

发射、运输、通讯保障、表面探测、栖息地建设、现场制造、能源获取/自给、资源开采……未来的登月任务不再只是把人类送上月球、实施探测、开展试验,带回各种样本那么简单,而是从“月球殖民”角度,从各环节提供了“开脑洞”的想象空间和长远可期的潜在市场。

正是因为此,60家公司摩拳擦掌,期待从各环节入手,以抓住通往月球市场的门票。

在上述公司中,33家公司与发射、运输任务(含空间运输、着陆器、月球车等)相关,24家公司与原材料、能源、制造等供应链相关,13家公司与人类栖息地建设相关,8家公司与通讯系统建设相关。

人类首次登月50年后,这60家公司决心重返月球

当然,上述公司中相当一部分都和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开展合作,共同推动计划的实施。

在通往月球的旅程中,注定将经历无数的艰辛。但在雄心勃勃的探索者眼里,这一切行动只不过是去一个更为遥远的地方拓荒而已。

同时,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哪一家公司可以单打独斗,任何一次成功都将是一个完美的合作体系的成功。就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首次通过联合国进行的大规模国际合作下,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空间站第一批科学实验项目。

背后的力量:全球资本助推商业航天

不管是整个航天市场,还是聚焦于“探月”的细分领域,空间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正在形成一个日益活跃和热闹的生态系统,商业航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四射,“大航天”时代姗姗而来。而在此背后,全球资本形成了有力的推动。

据PitchBook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航天领域风险投资数量达到77起,为历年最高;同时,投资总额达到20亿美元,超过2010-2016七年来的投资额总和。可以说,航天领域风险投资活动在2017年实现了一次爆发。

人类首次登月50年后,这60家公司决心重返月球

另据Space Angels的最新统计,在2000年至2018年间,67家美国商业航天公司共收到来自政府的72亿美元投资,其中约93%的投资进入了致力于发射火箭的公司。在去年,NASA还选择了9家私营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月球探索。

有趣的是,在更多资金投向私营公司的同时,NASA自身的预算比例却在不断下降:据美国管理预算办公室数据,在1958年,NASA预算占整个联邦预算的0.10%,到1966年猛增到4.41%,而在此之后则开始逐年下降,到2017年占比只有0.47%。

这一切都表明,国家之间的太空竞赛正在向商业航天公司间的竞逐延伸,因为和许多曾经看似铁板一块的领域一样,这个领域同样离不开来自SpaceX、蓝色起源(Blue Origion)、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这样的公司的雄心、创新、创意、效率与活力。而这正是与50年前月球探索相比最大的区别。

在中国,商业航天同样在快速发展,航天科工火箭技术公司、零壹空间、蓝箭空间、翎客航天、九天微星、天仪空间等商业航天公司如何参与这一轮竞赛和“淘金热”,值得我们期待。

据美国美林银行分析师预测,航天市场规模将于2045年增长到2.7万亿美元。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商业太空市场规模将扩大至1200亿美元。可以想象,持续的市场增长预期还将不断刺激新的资本进入,并催生更多的太空探索、月球探索成果。

说到这里,我们仍然无法准确预测人类的脚步何时再次踏上月球,但所有为之奋斗的人们,和那些仰望星空,始终保持好奇心的人们终将让这一切变为现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