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米可穿戴新处方:软硬一体、30秒测血压、MRI下基层
华米可穿戴新处方:软硬一体、30秒测血压、MRI下基层采写/万天南编辑/陈纪英大佬的尽头是生命科学,医疗服务行业正在成为全球大佬的“收割机”。中国以及全球最聪明的脑袋如巴菲特、贝佐
采写/万天南
编辑/陈纪英
大佬的尽头是生命科学,医疗服务行业正在成为全球大佬的“收割机”。
中国以及全球最聪明的脑袋如巴菲特、贝佐斯、乔布斯、马云、马化腾、黄峥、张一鸣等,都集结于此,对大健康和新医改兴致盎然。
巴菲特和其左右手芒格的抠门(节俭)人众所知,但对于有见地的医改专家他们却舍得一掷千金——2009年,美国新医改吹鼓手葛文德在《纽约客》撰文,批评美国医疗体系“价高质劣”,芒格看到连连叫好,特意邮寄4万美金支票为之“点赞”。
大佬巨头汇集大健康赛道的“殊途同归”,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健康本身的终极价值,以及作为产业的巨大缺口和辽阔红利。
在中国,在全球,亟需改革的医疗体系改革身患“慢性病”,其症状要么是看病难,要么是看病贵,要么是二者兼而有之。
痛点多,机会大,根据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规划,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迈过8万亿元大关,203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将会达到16万亿之巨。再叠加疫情冲击波下,大健康成为全民刚需,巨头集体入场,大佬长期布局并不意外。
除了全球政府至上而下的推动之外,智能硬件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等新势力,也正在上位主场——软硬一体化的高科技“新处方”,能否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慢性顽疾,真正推动医疗普惠?
大佬的尽头是大健康
4万美金的点赞支票,只是巴菲特布局医疗健康的九牛一毛。
巴菲特对于美国医疗体系早就心生不满,“医疗成本的提高,就是损害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寄生虫”。不止满足于口舌逞快,2018年初,他联手亚马逊和摩根大通,声称将组建一家医疗保健公司,向效率低下的美国医疗保健系统发起挑战。
其实,在中国,大健康也是巨头和大佬集体抢食的“香饽饽”。
目前来看,入局医疗大健康行业的互联网玩家,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玩家是主场在线上的互联网企业,同时也逐渐由上而下,由软而硬,试图助力线下医疗实体数智化等。
比如,阿里健康上市已7年,截至今年4月医药电商活跃消费者超2.8亿;腾讯亲自下场搭建智慧医疗等体系外,还投资了零售药店、医疗信息化、基因治疗、基因测序等;京东健康去年年底上市,目前市值逾3000亿港元,等等。
不仅巨头入局,新贵也急不可耐,字节跳动陆续上线了“小荷门诊”、“小荷医美”、“小荷早筛”;快手上线了综合类医疗项目品牌“小愉”和“轻蝉”;拼多多正在打造“多多健康”;美团继年初上线“百寿健康网”后,又开始进军医美服务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互联网巨头和新贵布局医疗,都并非小打小闹,而是把其视为长期赛道。不过,整体而言,互联网跻身大健康赛道,更多还是是现有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化,以及存量医疗资源的整合,对于实体医疗健康服务还是“浅尝辄止”为主,主要聚焦于渠道和连接的数字化。
第二种玩家则是一肩两挑供需两端,一端布局医保服务,一端布局医疗服务,其典型代表如美国的联合健康、中国平安、水滴集团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种模式,则是由硬入软的智能硬件巨头,从可穿戴设备领域切入,而后溯源而下,延伸到大健康服务,典型代表如苹果、华米等。
也许乔布斯的早逝加剧了苹果对大健康产业的重视。早在2016年,苹果就曾计划进军基础医疗,甚至打算开设自营诊所。不过,最近苹果似乎有所动摇,华尔街日报6月份的报道声称,苹果将搁置推出健康诊所,重新聚焦到Apple Watch上。
而战略收缩的原因,可能在于苹果的收入相当多元,硬件利润率高企,习惯了躺着赚钱,但线下健康服务的推进阻力不小。
与苹果的偶有摇摆不同,华米在布局大健康服务上则是“一意孤行”。
为了“名副其实”,今年3月,华米的全球英文名字变更为“Zepp Health Corporation”,华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汪解释,改名可以更清晰的传递“科技连接健康”的使命。
华米布局大健康是从硬件入手,截至2021年3月31日,华米智能健康设备全球总出货量超1亿7千万台,今年一季度,华米自有品牌Amazfit、Zepp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已经跻身全球前四。硬件之后,再向后延伸,深入大健康服务。
专情于“大健康”赛道,其实是黄汪团队的理性选择。
曾有一位投资人开玩笑说:“华米过去是被巨头吓大的,因为巨头就在你们身边”。
但黄汪并没有慌乱,他的策略是以深对垒巨头的“广”,“我们自己做芯片、操作系统,以及自己掌握一系列的人工智能算法,专注健康这个领域做深做透”。
大健康作为十万亿机会的超级赛道和全民刚需,专一专精于大健康,以人为中心,基于“产品+服务”的软硬一体化战略,才能让华米立于不败之地,在巨头的缝隙中找到生机。
华米的新处方:软硬一体
7月13日举办的华米科技2021 Next Beat 大会,成为了华米大健康布局的秀场,发布的四大产品,均与大健康息息相关,也呼应了健康中国战略。
比如,助力于数亿慢性病人的长期管理和精准干预。
舟山曾做过一项统计,2020年本地户籍居民死因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占比高达85.56%,而国家卫计委2015年统计的全国性数据则是86.6%。
慢性病还是中国医保费用逼近超支红线的元凶——清华大学的预测显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缺口将在2024年到来,而老年慢性病住院率的提升,则是医疗支出不堪重负的首因。
高血压,则是最为凶险的慢性病隐形杀手之一——2020年,中国高血压病患者高达2.45亿,成年人患病率为23.2%,但过半病患对自己的血压既不了解,更不重视。在中国,每年高血压致死人数高达200万人。
虽然可穿戴设备巨头都对心血管领域关注已久,但以往布局更多局限在心率测量,对于血压测试则是束手无策,因为后者难度系数更高。
相比心率测试,血压测试收集的数据更多元,包括脉搏波波动的频率信息、形态信息等,而且干扰因素更多——皮肤、毛发、坐姿等等,精准测试难度极高。
而华米科技对这一项目的攻克,也历时五年之久。
发布会上亮相的PumpBeats血压监测引擎,据华米科技算法技术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汪孔桥透露,将在今年四季度正式面世,可以实现30秒一键测量血压,未来更有望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从而开启了无创、无袖带血压测量技术的检测新路径。
未来,在PumpBeats的贴身服务下,高血压高危病患群体健康风险的阀门有望进一步拧紧,数亿病患有望借此提升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
其次,助力大众群体通过长期健康管理,实现治未病目标,则呼应了健康中国2030倡导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的战略目标。
华米发布的首款采用双核RISC-V架构的可穿戴人工智能处理器——黄山2S,就可以“担此重任”,可以24小时处理传感器数据,实现全天候生物数据连续监测,保证了可穿戴设备健康功能的稳定、持续运行。其搭载的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处理单元,可以迅速识别疾病类型;以房颤为例,其识别速度是纯软件计算的26倍。
而在过去几年中,借助华米智能手表的预警功能,“患前脱险”的例子并不罕见。
一位中科院院士就是其一。前段时间,这位院士佩戴的华米手表提醒他注意心率不齐问题,院士及时就医,快速痊愈,特意向华米表达了谢意。
华米的健康产品和服务,不止局限于C端,也面向B端的医疗机构,比如投资和推动全球便携式MRI技术研发,以此开启便携式核磁共振时代。
“如果有一天,核磁设备能像当年PC一样走向千家万户,那么我们的很多疾病比如肿瘤,就能提早发现及时治疗,这一直都是我们的梦想”,黄汪透露。
所谓的医学MRI,类似于医生的另一双“眼睛”,可以靠此发现早中晚期病灶,而且MRI无电离辐射,对病患人体基本无害。
但目前国内MRI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公司GPS(GE通用电气、PHILIPS飞利浦、SIEMENS西门子)垄断,价格昂贵,大多数中、小医院用不起MRI设备。
截至2017年,美国和德国每百万人口MRI拥有量分别为37.56台和34.49台,而中国每百万人口MRI拥有量仅为6.2台,导致传统MRI往往“一机难求”,患者需要长时间排队预约,病情耽搁,而且诊疗费用昂贵。就在前两天,笔者还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北京找不需要排队做核磁共振的医院;但最终发现,最快也需要等两周的时间。
为此,中国政府也明确将磁共振成像设备列为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之一。
华米看到痛点和机会后,先后在全球投资了Hyperfine和Promaxo两家顶尖的新一代MRI公司,在国内也投资了一个独立团队。
此次发布会上的亮相的便携式MRI,就是华米从底层开始创新,躬身入局的成果。
该便携式MRI使用钐钴稀土材料,能够克服温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使用的特殊线圈结构的超材料,可有效改善成像质量;借力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出图,持续优化迭代,越用越准,设备搭载的智能算法在Facebook的FASTMRI项目的国际竞赛里面,成像质量排名全球第三。
不仅如此,该便携式MRI体型“袖珍”,其高度仅1.5米、占地面积不足2平方米、重量小于0.8吨、平均功耗小于1KW,并且不需要屏蔽房,而传统的大型医用MRI重量一般高达10-13吨,体型巨大,对温度、湿度、磁场条件要求极为严苛。
此外,该便携式MRI成本低廉,未来上市后,有望把医用MRI的客单价,从动辄数千万拉低到数百万,有效缓解MRI资源紧张、使用场景受限、采购价格高昂的痛点,最终扩容医疗资源供应,缩小医疗服务区域差距,助力解决看病难等痛点。
“我相信这样一台便携式MRI,未来一定会像PC取代大型机一样,进入乡村医院基层诊所甚至千家万户”,黄汪对其期待颇高。
“新处方”落地,还须跨过法规关
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助力全民健康的价值,业界早有共识。
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eorge Smoot曾参与过一个项目——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自动预警急性心肌梗死,他预测,通过“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的普及,人类寿命有望再增加10年。
与此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通过健康预警治未病,也对缓解看病贵、医保费用和医疗财政超支大有裨益。
世界卫生组织测算,如果在慢性病的预防上多投入一元钱,治疗就可减少支出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
既然可穿戴智能设备在治未病、慢性病干预、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也得到了数据验证,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临床诊断依据,甚至进入医保报销目录?
在美国,上述设想已经落地。FDA已经给一批可穿戴医疗设备发放了许可证,比如可以测量心率的可穿戴器械WHOOP,比如飞利浦旗下名为Biosensor BX100的无线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医院监控新冠肺炎患者,而Fitbit开发的产品Fitbit Sense,也拿到了FDA对该产品用于评估房颤心律的许可,华米投资公司Hhyperfine开发的新一代MRI,也已经通过了FDA的审核。
对于上述方案何时能在中国落地,黄汪有所期待,“如果有一天纳入到医保,会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爆发式增长”,但他对监管部门的谨慎也相当理解,“关涉生命健康的事情当然要监管好,同时,制度也要适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因此,黄汪并不心急,“法律法规的制定往往稍微滞后技术发展和科技产品的发展,因此,(纳入医保,成为临床诊断依据),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推动。”
而华米的做法,也不是佛系等待,而是主动和医疗机构开展研究合作,覆盖疾病预警、康复和健康管理等领域,包括与北大第一医院合作进行的“使用可智能穿戴设备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进行随访管理”、与广医一附院钟南山院士团队的“可穿戴设备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管理中的应用”、与挪威科技大学的“可穿戴设备在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等,目前都在稳步推进之中。
这意味着,一旦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放开许可通道,一旦医保体系敞开大门,华米作为跑在最前头的头部玩家,就可以快速承接爆发式红利。
另一方面,华米也曲径通幽,在确保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试水医疗商业保险领域,比如通过健康数据分析,助力保险公司精准定价等。全球再保险公司Gen Re的最新研究白皮书显示,华米科技的PAI健康评估系统,可用于寿险承保决策。与此同时,去年华米还投资了国旭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日,成为后者最大股东,等等。
其实不止华米,苹果也与多个保险公司达成了合作,苹果借此提升Apple Watch销量,而保险公司则贴钱补贴用户购买Apple Watch、鼓励用户健身等,以期借此减少赔付总额等。
蜂拥而来的巨头、独角兽、金融大鳄,殊途同归,集体汇聚医疗健康行业,或许,让全球都为之头疼的看病难、看病贵“慢性病”,终于有了缓解之机,而面面俱到的软硬一体化方案,或许是最优解之一。
-
华米可穿戴新战略:“芯”赛道、“小”系统2021-07-16
-
华米发布黄山2S:可穿戴设备为什么要走自研之路?2021-07-16
-
钣金加工需要的设备有哪些?2021-07-16
-
药械“双雄”闯入AI新医疗:传统药企的新平台转型2021-07-16
-
蓝帆医疗中报预告:净利润增长超400%2021-07-16
-
全球医疗器械企业竞争拓展的新盈利点2021-07-16
-
心玮医疗通过聆讯,一季度收益同比上升至1361.9万元2021-07-16
-
心血管类产品成医疗器械创新转型主阵营之一2021-07-14
-
华米科技新一代可穿戴芯片黄山2S正式亮相2021-07-13
-
西门子医疗携手中国卒中学会助力县域卒中中心智慧升级2021-07-13
-
抢占“芯”赛道,华米科技能否打造可穿戴生态圈?2021-07-13
-
微创医疗机器人,想做中国版“达芬奇”不容易2021-07-13
-
海杰亚医疗完成C+轮融资,致力于肿瘤微创介入和低温医学领域!2021-07-13
-
海杰亚医疗完成 C+ 轮融资,高榕资本独家投资2021-07-13
-
拥抱多元医疗生态 推想医疗商业探索共创价值20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