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聚而生 有能有为|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盛大开幕
因聚而生 有能有为|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盛大开幕在产业深度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千行百业迈入了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全新时代,进入了一个上限更高、空间更大的数字化全新领
在产业深度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千行百业迈入了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全新时代,进入了一个上限更高、空间更大的数字化全新领域。面对智能时代新机遇,华为发现,政企客户正面临着“新数字鸿沟”的挑战,一方面是行业与信息化、数字化之间的鸿沟,另一方面则是从个体到组织的数字普及率与发展差距的鸿沟。
为弥合“新数字鸿沟”,让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孪生;让联接和智能成为人人平等的权利,促进社会均衡发展。5月17日,以“因聚而生 有能有为”为主题的“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华为与现场近两万名生态伙伴一起,构建具有数字化转型特色的“供需关系”,携手跨越新数字鸿沟,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共成长 同发展
生态是华为与万千伙伴共同发展的沃土。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华为生态始终顺应行业和客户的需求变化,提供具备竞争力和深度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在历史的机遇面前,企业数字化发展空间巨大,但道路却并不平坦。因此,与过去匹配的生态模式也应当做出变化并顺应新时代需求加速成长。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华为坚持被集成,做少数项目的集成是为了支持长期的被集成。面对数字化转型可能面临的挑战,一是要变革现有合作伙伴体系,二是升级数字技术生态,才能助力数字化健康快速发展,携手生态共赢未来。在行业生态上,过去以通路型伙伴为主的生态体系应向能力型伙伴体系转变,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变革,为行业和客户带来价值。
“2+4+1”:构建具有数字化转型特色的“供需关系”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吴辉在《因聚而生 有能有为》的演讲中表示:未来10年,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持续释放巨大生产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空间将无比广阔。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未来,华为和生态伙伴要共同构建具有数字化转型特色的供需关系,做到“2个聚焦,4个改变”,坚持“1个基调”。
在需求侧,之前的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已让市场充分认识到,转型是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而这一途径是可以被复制、借鉴和活学活用的。因此,无论城市、乡镇或是企业、组织,数字化转型的市场空间都空前巨大的。
在供给侧,从单产品到多产品组合优化,再到场景化解决方案,亟需用丰富且确定的Offering来满足客户更丰富且不确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以打开全新的价值新空间。
在会上,吴辉进一步阐述了全新的生态“2+4+1”战略:
2个聚焦:
1) 做深做透行业,在数字空间中探索并形成千行百业、万千场景的各种标准;
2) 加大地市投入,在城市、地市、区县等“希望的田野”上,做伙伴的好帮手。
4个改变:
1) 将存在不确定性的“数字化转型”抽象为基础架构、场景化、上云、数字化架构、业务变革等5类确定性的Offering,通过确定而丰富的offering来满足各类型转型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2) 数字化转型的全周期没有终点,因此交付与运营能力的构建和方案的迭代升级是支持数字化转型需求滚动发展和生态持续成长的关键;
3) 对伙伴能力进行评估与分级,推进交易型伙伴体系向能力型伙伴体系的转型;
4) 在中国区成立人才发展部,帮助伙伴打通“知识-技能-产能”的转化过程,并加大对高校ICT培训的资源投入,为伙伴提供充沛的人才供给。
1个基调:
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机制、组织、平台等支持各类伙伴高效协同;在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基础上守护各方利益,共赢数字化转型新空间。
由此,华为及整个生态才能在未来的变革中持续为客户带来更有价值的产品、方案和服务,以自身的转型实现更高的价值与成长。到2025年,华为中国政企业务的目标是2600亿,华为希望在这个基础上与生态伙伴一起共创超过万亿的价值新空间。
共筑行业智能体共赢行业数字化
当前,政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持续提速,但转型过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此,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何达炳在演讲中表示:目前行业数字化可划分为5个级别:L1信息化增强,L2场景数字化,L3业务数字化,L4数据资产化和L5数字化变革。为了更好地满足处于不同阶段的行业客户转型需求,华为携手合作伙伴提供5类Offering,即面向L1级客户提供领先的ICT技术,面向L2级客户提供行业场景化的产品组合能力和云/管/边/端架构能力,面向L3客户级提供业务上云能力(应用使能、数据使能、AI使能),面向L4级客户提供数据资产化能力,并推进行业标准化;面向L5级客户提供数字化咨询与集成能力,以及辅助运营能力。
而这五类Offering背后的关键基石,正是2020年华为针对政企智能升级发布的开放技术参考架构“智能体”——包括智慧应用、智能中枢、智能链接、智能交互四层,将联接、计算、云、AI、和行业应用有效协同,形成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基础支撑技术体系,不仅是政企客户智能升级的参考架构,更将助力华为与伙伴们共同打造更多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助力政企行业客户加速实现商业成功,创造更广阔的行业新价值。
十年风雨同舟路 价值共生赢未来
从2011年至今,华为携手生态发展已超十年,华为通过各方面加大投入,带来业务的规模增长:截至2020年,与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发生交易的合作伙伴数量超过11000家,与ISV伙伴发布的联合解决方案超过1600个,地市业务增长45%,中国区华为认证的证书数量达到30多万张。而面对下一个十年,华为给出的答案是构建能力型生态,实现更高的价值成长。
构建能力型生态
对此,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杨文池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华为要构建确定的生态能力,打造“生态协同”的立方体。具体来讲,在垂直维度,“向上”通过能力型伙伴(咨询/总集/解决方案)共筑行业数字化场景创新。“向下”加大地市伙伴( OC/分销)合作,共同拓宽长尾空间;在“水平”维度,通过人才生态,打通“知识-技能-产能”人才供应链,为生态伙伴注入源源不断的ICT人才;通过投资、融资伙伴,为数字化转型项目提供资金和运营支持。在“时间”维度,通过持续e+数字化平台建设和“阳光透明、公平公正”生态秩序维护为生态保驾护航。
大会上,华为特别邀请了重要的能力型伙伴,中国通服智慧城市首席专家、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郁建生,北明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许红涛,从伙伴角度分享和探讨全新时代的共赢空间和更多生态可能。
生态·盛放:25000+平米展厅 & 30+分论坛 & 10+行业重磅发布
此次大会的展厅面积达25000多平米,是华为中国生态大会史上面积最大的展厅,同时以三元协同,共创数字化转型价值为设计理念,专设生态馆、产业馆、行业馆三大展馆。其中生态馆集中呈现了100+生态伙伴和80+平台支撑能力,诠释了华为如何与伙伴携手共生共进;产业馆则带来了覆盖超过20+子产品线的250+个展点,以互动体验的形式全面展现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夯实了价值创造的基石;行业馆以覆盖超过40+子行业,携手200+伙伴联合打造的270+个展点和渐进式体验点,诠释了如何以场景深耕探索,共创行业新价值。
大会下午进行的30+场分论坛也是异常火爆,生态伙伴在现场进行充了分的创新能力、场景与解决方案交流,共探获取更大价值的“捷径”;同时还密集举办了数十场重磅签约和联合创新发布,包括与“能力型”伙伴的签约,新品、战略以及覆盖数字政府、公共安全、金融、制造、交通、医疗等10+行业的创新解决方案的发布等等,展现了生态强劲的生命力。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十四五规划指明,未来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在历史机遇面前,政企数字化发展空间巨大,但数字化转型道路却并不平坦。面对数字化转型可能面临的挑战,既要升级现有合作伙伴体系,将传统的通路型伙伴为主的生态体系,升级为能力伙伴体系,也要升级数字技术生态,助力数字化健康快速发展,携手生态共赢未来。
未来,时代在变,需求在变,数字化的含义在变;但在成长的道路上,价值的重要性不变,生态的基调不变。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将在这一赛道上持续深耕,在全新“2+4+1”生态战略指导下,与更多能力型伙伴迈入新征程,建立长期价值合作。
明日预告:
“因聚而生 有能有为”——从交易型伙伴体系到能力型伙伴体系,伙伴如何通过贴近业务,打开更大机会空间?如何通过统筹创新,共拓更多价值可能?5月18日,“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精彩继续,更多“能力型”生态的精彩解读即将启幕,敬请关注!
-
为压制苹果苹果M1,英特尔和三星扩大合作伙伴关系!2021-05-17
-
如果贾跃亭回来,乐视生态能让乐视起死回生吗?2021-05-17
-
中智卫安加码服务机器人生态链赋能多场景市场应用2021-05-14
-
敦复医疗:协同公立医院肿瘤治疗生态,互补医疗场景2021-05-12
-
爱迪特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拥抱转型,构筑良好齿科生态圈2021-05-12
-
OPPO手环 活力版发布:活力新外观,便捷双支付,年轻人的智美伙伴2021-05-06
-
生态加码,海尔智家如何“七十二变”?2021-05-06
-
生态品牌全线提速,能否助力海尔智家跳出估值“洼地”?2021-04-30
-
IOT生态成梦,OPPO跟风跨界造车谈何容易2021-04-30
-
妙健康签约落户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助力数字健康生态圈升级2021-04-29
-
太湖湾畔生态圈,改变生命健康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2021-04-29
-
干细胞医疗产业链代表企业全景生态图2021-04-29
-
涂鸦社区生态发布会圆满落幕,涂鸦社区2.0重磅发布2021-04-28
-
百度移动生态窗口期,百度能否抓住机会?2021-04-27
-
广药集团李楚源:从科技、产业、生态、教育、文化助力贵州乡村振兴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