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出租车的故事有点难讲,嘀嗒“B”业务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21-04-15 20:05:16
热度:102

出租车的故事有点难讲,嘀嗒“B”业务还有其他可能性吗?近日,据港交所披露易,嘀嗒出行的香港IPO申请已于上周失效,据财联社消息,知情人士说,该公司计划重新提交香港IPO申请。其中一

近日,据港交所披露易,嘀嗒出行的香港IPO申请已于上周失效,据财联社消息,知情人士说,该公司计划重新提交香港IPO申请。其中一人说,交易所询问了嘀嗒许多有关其在运营城市的牌照问题。嘀嗒出行官方回应称,“交表后6个月更新上市申请资料是正常程序,具体更新时间以港交所网站公布为准。”

根据港交所规定,申请日期起六个月内未获批准、被发回、被拒或已自行撤回的IPO申请,都会被列入没有进展的上市申请,需要重新提交IPO招股书。

目前,嘀嗒出行已向香港交易所重新递交了上市申请,对业务情况及相关数据作了补充,据目前披露数据,嘀嗒出行2020全年营收7.91亿元,同比增长36.3%,净利润为3.43亿元。

更新后的招股书披露,财务数据方面,2020年全年,嘀嗒出行交易总额(GTV)为人民币90亿元,营业收入为7.91亿元,同比增长36.3%,经调整净利润为3.43亿元,较2019年的3.16亿元,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据港交所披露易,所有载于“没有进展”项下先前登载的文件内容不能被阅取,这似乎让嘀嗒出行的“共享出行第一股”之路变得有些扑朔迷离,但失效不代表失败,迷雾下的因果,目前只能理性分析。

大环境太糟糕?

嘀嗒出行的IPO失效,外部原因客观存在。

从2018年以来,国内A股就出现了实际审查门槛提高,企业IPO通过率大降低的情况,甚至出现过“7过1”,2018年1月23日,腾远钴业、冠东模塑、挖金客、申联生物医药、康宁医院、安佑生物和锋龙电气7家首发公司,仅有锋龙电气1家获通过,紧接着,大量公司撤表。

港股、美股方面的相对成熟开放,使得往后大批国内企业纷纷赴港赴美,然而无论A股亦或港美股,国内企业的IPO之路好景不长,前有作假的瑞幸被摘牌,后有“玩火”的蚂蚁终止IPO,据交易所备案的审查显示,从去年11月蚂蚁终止IPO以来,100多家公司自愿撤回了在上海科创板和深圳创业板上市的申请,京东数科与柔宇科技也纷纷主动撤回IPO申请。

造假手段频出、大搞资本运作、“圈钱”、“割韭菜”,诸如此类由个别企业引发的刻板印象,日渐蔓延为了整个资本市场对中国IPO质量的质疑。

嘀嗒出行还有较为特殊的一点需要注意,一位港股IPO律师曾向互联网江湖表示,“一个公司(IPO)为什么六个月都过不了?大概率是港交所问的问题比较多,至于为什么(问)这么多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公司或者是行业,是个precedent(先例)。”诚然,嘀嗒出行作为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进行IPO,从外因来看,申请失效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然而外因仅是一方面,联交所对嘀嗒的发问则指向了更重要的内因,具体细节尚不知晓,不过就目前嘀嗒所暴露出的问题,可以窥见一二。

三问嘀嗒:“上市梦”还有多远?

嘀嗒的IPO,足够满足“上市适应性”吗?

港交所主席李小加曾说:“对于IPO,港交所的核心原则是上市适应性(suitability)。拟上市公司给投资者介绍出来的业务模式是否适合上市?比如说过去通过A业务赚了几十亿美金,但突然说将来要做B业务,但还没有任何业绩。或者说B的业务模式更好,那我就觉得当初你拿来上市的A业务模式就没有持续性了。还有就是监管之前不管,后来监管开始管了,那你还能做这个业务,还能赚这个钱吗?”

李小加所阐释的港交所“上市适应性”,表明了港交所对拟上市公司的主要考量问题,嘀嗒的问题就在于“监管之前不管,后来监管开始管了”。

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嘀嗒出行从顺风车平台产生的收益分别占到同期总收益的56.6%、66.3%及91.9%,到2020上半年这一占比仍有87.8%。由此可见,顺风车是嘀嗒出行的支柱业务。

我们再来看看监管层面,2016年国务院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相关法律监管随之到来,但2018年5月21日,交通运输部明确表示,顺风车和网约车是不同性质的出行,2019年,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徐亚华针对顺风车表示,必须不以盈利为目的,同时要对每车每日的合乘次数有一定限制。直到如今,顺风车尚没有相应的法律监管。

由此可见,对于李小加所言的“上市适应性”,嘀嗒出行有潜在问题,此次IPO失效,也并非空穴来风。另外,嘀嗒是需要考虑一下“B业务”的。

为何这么说呢?嘀嗒拿来IPO的主要业务,即顺风车,目前成绩不错,但监管终是悬在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嘀嗒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对法律监管的未知积极预案,保护“A业务”,另一方面,为了稀释支柱业务的未知风险,“B业务”是其企业发展需要的Plan B。

嘀嗒出行的“B业务”,故事好讲吗?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5月我国网约车各大平台活跃人数,滴滴出行5439.48万人,超第二名首约汽车245.58万人的数字22倍,嘀嗒出行则榜上无名。

2018年,在顺风车安全事件频发之后,滴滴下架顺风车业务。嘀嗒出行的“A业务”崛起,或许是有取巧滴滴下线顺风车的嫌疑,而“B业务”的故事怎么讲?共享出行业赛道上,滴滴一家独大,其他独角兽也在突进,对嘀嗒也许并不乐观。

尽管嘀嗒出行的此次IPO,与港交所“上市适应性”有所偏差,但若法律监管到了之后并未对顺风车造成很大打击呢?这两点问题不就不存在了吗?为此,我们来进一步谈谈嘀嗒的“A业务”顺风车。

嘀嗒的顺风车,足够“顺风”吗?

嘀嗒的顺风车业务仅就目前来看,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用户对平台不忠诚。

一方面,大部分顺风车用户是价格敏感型用户,忠于顺风车,却并不忠于平台,一旦其他平台有了高额补贴很容易逃离现在使用的平台。

还有一部分用户则是主要满足一个通勤需求,这样的需求出发点容易使乘客司机在线下有高频次的交集,后面甩掉平台很正常。

在顺风车赛道愈发拥挤的当下,如何保持价格上的竞争力,如何增强用户平台依赖度,是围绕乘客需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第二,司机乱象多

据在嘀嗒平台注册的顺风车司机李想(化名)向互联网江湖团队(VIPIT1)透露,“嘀嗒(一天)只能跑四单,靠这挣钱,搞笑噻,好多跑顺风车的,都搞几个号,一天根本不止四单。”在被我们问及为何不跑快车、专车时,李师傅回复道,“那个要办双证,好难搞的嘛。”

李师傅说的双证,指的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在网约车被依法监管后,顺风车这片法外之地就被一众非法营运者盯上了,在笔者从网上搜集的信息中,不乏这样的“攻略”。

根据天眼查APP检索显示的信息来看,嘀嗒多次因为违规受到行政处罚,大部分为“网约车平台公司未取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

这也直指了文章开头某人士透露的港交所询问“运营城市牌照”问题,同时,顺风车这一业务,平台抽成并不低,随着监管到来,还有多少如今看中了这片法外之地的司机愿意继续干?这是平台需要考虑的。

第三,平台风险意识不足

作为平台,应该提前对非法营运潜在风险做出回应,但直到如今,嘀嗒并没有大的动作,多注册几个号,无证搞非法“顺风车”还可行,是否被抓只是个概率问题。

不单单这一个问题,19年9月,据深圳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支队微信号消息,广东梅州罗女士搭乘嘀嗒顺风车,被司机蔡某猥亵;20年3月,嘀嗒出行因违反疫情防控要求,被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点名约谈。

违规事件似乎有些多了点,可见,嘀嗒是风险意识不足的,过去安逸的舆论环境让它缺乏滴滴现在的如履薄冰,这或许也是嘀嗒经过长时间积累却没有被发现或引起重视的系统性风险。

如果IPO成功,照现在嘀嗒的情况来看,这种系统性风险触发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强。届时,嘀嗒将面临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任何上述事件发生,都可能导致股价下跌,这或许是嘀嗒和投资人共同的风险隐患。

由此看,支柱“A业务”这样的现状,真的有底气迎接监管吗?

再谈谈“B业务”,前文讲到了嘀嗒“B业务”的故事并不好讲,我们来看看嘀嗒在讲新故事的时候,到底在讲些什么。

嘀嗒的“B业务”,现在怎么样?

先就嘀嗒出行的另一主营业务:出租车,进行分析,看一看嘀嗒的出租车故事讲得如何,能否成为“B业务”。

嘀嗒也许是看到了快车、专车在行业内竞争激烈,从日渐被大家遗忘的出租车业务切入。在嘀嗒出行司机端APP有一句Slogan是“没有快车和专车,只为的哥的姐服务”。然而,滴滴在20年9月1日的一项新动作,嘀嗒也许并不愉快。因为,滴滴重启了自己的快的业务,命名为“快的新出租”。

就刚重启没多久的滴滴“快的新出租”与嘀嗒“出租车”业务进行对比,目前滴滴快的业务覆盖近400座城市,嘀嗒出租车开通86城,运力相对羞涩是嘀嗒的短板之一所在。

从出租车业务竞争力方面来看,对比行业,同质化相对还是较严重的,嘀嗒推出的独特理念“橙星计划”,可让乘客通过“橙星5+1”标准细则对司机进行打分,如今各竞争对手都有相对完善的司乘评价体系,这也就有些旧瓶装新酒之嫌。

出租车的故事有点难讲,“B”业务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纵观整个行业,顺风车对于嘀嗒而言是变现业务,靠顺风车去实现流量转化,获取利润,对于滴滴、哈啰等对手而言则是流量业务。滴滴、哈啰们只把顺风车当做服务的一环,围绕整个“运力”版图去做生活服务的输出,这其实是种类似口碑、美团一般的流量生意。

这也是嘀嗒想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的难处所在,为什么这样说?

当网约车的两种势力开始碰撞,做变现业务的玩家处于被动防御,要想扩张讲出新的故事只能“向上竞争”;而做流量业务的玩家发力顺风车市场更像是“向下竞争”,换句更常见的表述就是“降维打击”。以滴滴为例,只是在现有运力的基础上,加上个顺风车服务而已,可嘀嗒要想深入滴滴腹地可不是加一个插件服务就行得通的。

嘀嗒的“B业务”故事,尬就尬在这里。

今年2月,IFR报道称,哈啰出行计划今年在美国安排IPO,募资最多10亿美元。3月,彭博社报道称,哈啰出行计划将在美秘密递交IPO申请。对于这些消息,哈啰出行均表示不予置评。

今年4月,路透社报道称,两位知情人士表示,滴滴出行已授权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负责其大型IPO,计划本月秘密提交上市文件。

“共享出行第一股”花落谁家?嘀嗒出行的暂停与继续,让事情愈发戏剧化。

科技自媒体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