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疫情中的学术界都经历了什么?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20-10-31 16:01:50
热度:102

疫情中的学术界都经历了什么?从 2019 年 12 月武汉通报首例“不明原因肺炎”发病患者开始,新十年到来的欢乐和平静就被新冠疫情打破了。从今年 1 月武汉全面封城,世界卫生组织(

从 2019 年 12 月武汉通报首例“不明原因肺炎”发病患者开始,新十年到来的欢乐和平静就被新冠疫情打破了。

从今年 1 月武汉全面封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疫情风险上调至“高风险”;到 3 月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 30 万例,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已构成“全球大流行”。在短短几个月内,新冠肺炎就迅速地成为了影响波及全球、破坏力巨大的历史性传染病。

直到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新冠疫情依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由青岛市胸科医院爆发的聚集性疫情也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随着冬季到来、气温下降,疫情反扑的风险将会上升,面对可能到来的防疫挑战,我们需要保持对新冠疫情的重视和关注,严格执行常态化疫情防控。

事实上,与 2003 年的 SARS 不同,新冠肺炎虽然在症状严重程度和致命性上较低,但作为具有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等多种传播途径的呼吸系统传染病,新冠肺炎在人群中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再加上其长达 14 天的病毒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的特点,新冠肺炎在传播初期常常不能被及时察觉,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学术科研是抗疫的重要助力

那么,在面对如此易传播、难防控的新冠肺炎时,人类又该如何对抗呢?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医务工作者和各领域研究者们用一次次临床实践、一项项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知识、科技是有效防控的基础,是应对传染病的有力武器。

从病毒毒株的分离、病毒基因组的测序、核酸检测试剂的研制,到对新冠病毒传播方式和易感人群的调查、对疫情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新冠疫情初期的各项科研工作构建了对疾病和病原体的初步认知,使我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传染病时不再有全然未知的恐慌。

学术界对于疫情的迅速响应,也使防疫措施的制定、防疫知识的普及都有章可循,为及时控制国内疫情发展提供了关键助力。

随着疫情影响范围的扩大,新冠疫情成为了全球人民关注的焦点事件和世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在医学、生物学领域,新冠病毒 S 蛋白及其人体识别受体 ACE2 的结构被破译,而以此为基础的抗病毒药物、新冠疫苗研发和试验也进展迅速,这让战胜疫情不再是遥不可及;对于不同物种宿主、不同区域的新冠病毒基因组的对比分析,为揭示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数据科学领域,基于全球新冠病例数据、人口流动数据等样本的数据分析、数学模型构建和疫情预测,在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新冠的传染病学特征的同时,也为疫情发展趋势和防疫政策制定提供了前瞻性建议。

而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疫情对于各国医疗、经济、教育、科研的冲击,以及冲击下防疫政策和社会舆情、心理状态的变化,也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疫情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疫情使学术界聚焦于新冠,学术界涌现的成果也影响着疫情的发展和疫情中我们的生活。 

新冠疫情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出门前仔细戴好的口罩、每天查看的疫情地图和病例数曲线、时时关注的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进展、新闻中播报的防疫知识和防疫政策……在疾病造成的灾难面前,了解和讨论疫情相关的科研进展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日常,而知识、科技普及带来的常态化防疫生活也让我们不再手足无措。

疫情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生活与学术科研既会相互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及时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从可靠的渠道获取科技知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