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网

迈入湾区时代的粤港澳发展机遇

来源:智能网
时间:2019-06-10 16:02:18
热度:83

迈入湾区时代的粤港澳发展机遇前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九市的跨区域性合作发展描绘了崭新蓝图。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

前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九市的跨区域性合作发展描绘了崭新蓝图。

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已迈出了新时代的新步伐。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机遇如何?又有哪些投资机会?本文将通过国内外比较、空间格局、人口集聚、产业重构、制度创新五个方面,为你深度解密——

01

粤港澳大湾区有条件成为世界第一湾

无论从GDP规模看,还是从人口、面积等要素看,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上主要都市圈,如纽约、旧金山、东京等湾区已等量齐观。

世界级湾区有不少共性:一是对外高度开放,往往拥有便捷的海港和空港设施,人员流动频繁和货物吞吐量大;二是金融和科技创新活跃,新经济引领全球发展;三是内部协同整合,城市往往形成连绵区,功能互补程度高,形成发展合力。

▲全球主要湾区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文献检索;NASA数据;根据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019年4月9日在东京出席粤港澳大湾区推介会使用的经济人口等数据,其中人口、GDP总量更新至2018年,其他部分数据截至2017年)

湾区经济体现了全球经济高度发达区域的特点,世界上GDP排名前列的地区大多集中在沿海都市圈和城市群。据统计,湾区占全球经济总量约60%。世界上经济发达程度排名前列的城市大多位于湾区中心,全球大城市位于湾区的占比高达75%。

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2018年,GDP达1.6万亿美元,已经超过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6957万人口和5.6万平方公里面积远超其他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均为四大湾区之首。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人均GDP、服务业占比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相对落后于其他湾区,这也体现了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从国内对比看,与长三角、京津冀等主要经济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其自身特点:一是拥有特大城市连绵区发展基础,经济活跃市场广阔,大湾区在三个极点区域的带动下,以占比不到0.6%的土地贡献了全国12.4%的GDP;二是人均指标远超全国平均。2017年人均GDP超过22000美元,远远领先全国8800美元的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2000美元,相当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三是世界级企业集聚,民企实力雄厚。2018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粤港澳大湾区占据19席,占中国上榜企业的15.8%,其中八成是民营企业。

▲湾区主要城市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总部数量

(资料来源:《财富》杂志2018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

02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形成高水平都市连绵区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有三个基本认识:更多的极点、更高的尖峰、更均质的网络。大湾区是以“多极化、多引擎”带动城市群发展的典型代表,伴随广州深圳迈向全球高端科技汇集地、全球数字经济生成地、全球创新生态培育地,未来大湾区三个极点将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尖峰,三峰极化的自我更新迭代将创造更多高价值空间。同时,湾区一体化将重构生产力布局、重构要素配置、重构城市功能,在多极化城市群发展趋势下,未来的空间秩序,将逐渐走向更为均质的网络格局。

▲ 更均质的网络结构

伴随着大湾区空间格局的重构,未来有望出现三种类型的投资高潜力区域:

1

均质扩张、廊道新城。随着都市连绵区的扩张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创新要素的梯度扩散将沿着轴带和廊道衍生出一批特色产业新城。

2

沿湾聚集、海岸新区。根据世界湾区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土地利用规律,主要城区都沿着海岸线分布扩散,对比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灯光图和人口DID分布图,可以看出大湾区沿海区域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从近年来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珠海横琴等新区的建设也能印证此类趋势的发展。

3

跨城组团、边界崛起。同城化推动城市要素流动升级,在城市边界模糊的趋势下,行政边缘的原有洼地区域将成为融合发展的新价值空间。

▲大湾区三类投资高潜力区域

(资料来源:灯光图; 李郇. 从巨型城市区域视角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

03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数量红利和质量红利长期并存

大湾区人口体量巨大,集聚势头强劲,发展后劲充足。从人口总量来看,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规模接近7100万,实有人口规模近1亿。从人口增长趋势来看,2016-2018年间深圳常住人口规模净增长112万,广州人口净增长86万,远超国内其他主要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体现出湾区强大的人口吸引力和集聚力。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数量

(数据来源:高德大数据,各地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湾区人口分布呈现三足鼎立,未来将在集聚中走向相对均衡。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集聚形态呈现明显的多中心特征,广佛肇、澳珠中江、港深莞惠三大城市组团构成湾区主要人口空间格局。从核心都市圈人口集聚强度来看,广深都市圈核心区人口密度均高于1.5万/km?,但外圈层人口密度均不足1000人/km?,呈现“内密外疏”的显著特征,表明集聚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都市圈人口演变趋势来看,以东京都市圈为例,发展初期呈现明显“孤岛状”,后期人口开始不断向周边区域集聚,“连绵状”态势逐渐蔓延。未来湾区人口在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内外圈层人口密度落差将逐步缩小。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山图和广深都市圈各圈层人口密度

(数据来源:高德大数据)

核心区人口趋稳,湾区70%人口增量将集中于外圈层。仍以东京都市圈为例,1970年以前,东京都人口迅速增长,外圈层人口增速缓慢,而1970-2015年间,78%的新增人口集中在东京都市圈的外围三县,核心区人口增长放缓。大湾区人口发展也将呈现核心区率先发力,外围地区后发优势突出的特征,外圈层将成为未来新增人口的核心承载。从各圈层流入人口来源来看,城市核人口迁入来源主要集中于近域迁移(即本省或周边区域),平行迁移(即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人口迁入)等;外圈层除了要承接核心区人口外溢,还要承载本省以外人口迁入以及本地新增城镇化人口。

▲广深两大都市圈人口增长趋势特点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规模红利与质量红利并存,大湾区向国际一流湾区跃升。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是湾区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对比北上广深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京沪地区呈现“底部收缩”态势,“伞”型结构明显,广深人口结构较京沪更为年轻化。从2017年各城市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来看,结论更为明显,京沪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均高于10%,而广深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分别仅为7.9%、3.4%。从人才吸引来看,2010-2017年全国高校毕生人数规模高速增长,核心都市圈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6岁以上总人口比重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预见,未来核心都市圈将继续成为“人才磁场”,湾区人口质量红利也将进一步凸显。

▲广深京沪人口结构及主要城市毕业生和学历人口对比

(数据来源:2015年各城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各城市人口统计年鉴)

04

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打造产业整体强势和局部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三带多点、三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三带多点”,即以佛山、肇庆、江门、中山、珠海等为重点的珠江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为重点的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以及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工产业带。“三轮驱动”,即以创新经济、服务经济和都市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共同筑就湾区在全球的领先优势。

▲珠三角各城市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

伴随着广深产业迭代更新推进,大湾区将形成“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的协同发展格局。广深两地创新发展基础雄厚,企业创新优势突出,聚集广东6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着一批全球知名、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潜力巨大的“瞪羚企业”。随着广深产业迭代更新推进和周边地区产业加速发展,湾区将从 “产业转移”向“协同创新”迈进,即广深的创新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与周边的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和功能贯穿加强,带动周边成果转化和产业链条发展,推动湾区以广深创新尖峰带动区域形成整体产业发展高地。

▲珠三角创新尖峰和产业高地

在湾区产业的整体强势下,各区域基于产业基础形成局部发展优势。都市型产业领域,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传统制造优势区域,将加强数字经济在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家电、珠宝等的改造赋能,推动制造升级,以“总部+生产基地转移”的形式继续保持全球的规模领先地位。新兴产业领域,广州、深圳等科创核心区域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发展,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科创领先优势。高端服务业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将逐步追赶上旧金山、纽约、东京等世界成熟湾区,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各地将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金融、信息和专业服务业、健康服务、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会议展览等领域分别形成发展优势。

05

以“开放+放开”促进粤港澳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第一湾”,关键在于制度革新。而“开放+放开”是制度革新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

▲世界级湾区协同制度创新案例

(参考资料:钟韵、胡晓华. 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

从世界级湾区经验看,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促进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是保障湾区整体实力提升的关键。以硅谷为例,其开放的氛围、宽松的人才政策和优越的教育配套条件,使之成为一块强大的“人才磁石”,源源不断地吸附全球移民,作出科技贡献。Joint Venture发布的硅谷指数显示,2017年,硅谷出生在国外的人口比例为38.2%,超过加州的26.9%和美国平均的13.7%;出生在国外的工程师主宰了硅谷的科技类工作岗位,近四分之三从事计算机、数学、建筑和工程的女性出生在美国之外,绝大部分是亚洲。2015-2018年国外移民净迁入硅谷每年约2万人。同时,从2016-2018年,美国人口净迁出为2至2.3万。而硅谷主要的Palo Alto、Mountain View、Cupertino等市多个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公立学区评分10分,属于加州教学质量高水平,这些都为整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

▲1998-2018年硅谷国际国内净移民情况

(参考资料:Joint Venture《硅谷指数2019》)

粤港澳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从就业创业、教育人才、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社会保障与治理等多个角度提出打造优质生活圈的制度革新内容。未来,大湾区开放发展和制度探索必然进一步加强。而在对外开放的方面,包括进一步探索在投资准入、贸易自由、金融开放、人才流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自由贸易相关政策突破,则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和制度创新

(参考资料:相关城市人才政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在都市圈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在迈向世界第一湾的征途上,我们期待其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更加强化的极点尖峰和网络化发展趋势;我们看到高质量人口增长集聚带来的发展确定性;我们聚焦都市圈层面产业整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我们也希望“开放+放开”的制度创新能进一步推进其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郑月娥. 粤港澳大湾区推介会(东京)

2.世邦魏理仕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先驱城市群,未来世界第一湾

3.朱紫强. 粤港澳大湾区百年创富录. 南方网

4.李郇. 从巨型城市区域视角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 地理科学进展

5.钟韵、胡晓华. 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

6.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7.Joint Venture. 硅谷指数2018/2019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