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betway88

EOD模式的8大生态问题及其关联产业

来源: 网
时间:2022-11-09 11:00:06
热度:

EOD模式的8大生态问题及其关联产业EOD模式中的生态问题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在内的所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领域,一般归结为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

EOD模式中的生态问题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在内的所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领域,一般归结为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其他环境治理等8大生态问题。环办科财〔2022〕6号《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试行)》对这些生态项目进行了详细罗列,这里结合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践对其产业化开发做一些分析。

1大气污染防治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工业烟气治理已经过了投资高峰期,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机动车船尾气治理、碳减排和捕集技术等将成为新的发展动力。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趋势,是从单个项目向片区性的综合治理方案、从单项技术向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转变。

从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来看,可以重点关注VOCs治理、碳减排、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涉气产业园区和集群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近年来,VOCs治理的市场规模逐年增大,建设VOCs治理绿岛,可以实现废气集约化治理。在片区VOCs处理模式中,多以规划建设一批集中涂装中心、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溶剂回收中心等,实现VOCs集中高效处理。

案例链接:徐州贾汪区活性炭集中脱附中心

徐州贾汪区建设的活性炭集中脱附中心项目,可以满足周边地区500余家中小企业企业活性炭集中脱附需求,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活性炭不及时更换、流于摆设、监管难度大的问题。同时对脱附的VOCs等污染物进行妥善处置,提高VOCs治理水平,降低了区域危废活性炭总产生量。初步测算,相对于分散治理,项目年可降低区域活性炭使用量1.2万吨,可实现VOCs减排500吨以上。

伴随全球碳中和的推进,碳减排日益受到重点关注。国际能源署预计,全球利用碳捕集技术捕集的CO₂总量将从2020年的约4000万吨增至2050年的约56.35亿吨,增幅超过一百倍。目前,我国已建成40余个CCUS示范项目,CO₂封存量超过300万吨/年,预计2025年我国CCUS市场将达200亿元,到2050年将达3300亿元,市场潜力和机会巨大。目前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于合成燃料、注入混凝土、化学原料和塑料、合成淀粉等,有多种产业化开发路径。

2水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城市和县城的污水处理率,已达到2020年要实现的95%和90%的目标,后续的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逐步落实,驱动污泥处理处置的资源化与无害化进程。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市场规模不断上升,2014-2020年全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规模由350亿元增至683.4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1.8%。

从水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来看,可以重点关注黑臭水体治理、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湖库富营养化控制、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等领域。通过黑臭水体的治理,沿河、环湖开展生态修复,把低价值空间改造成高价值空间,实现人气提升,拉动招商引资,可以形成一些地方经济新的隆起带。

案例链接:丽水市水生态保护修复

丽水按照瓯江上、中、下游三个单元开展保护和修复,其中上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单元,以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打造浙南物种宝库。中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单元,以自然恢复、辅助再生为主,推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下段为水土保持-土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单元,以辅助再生、生态重建为主,着力加快恢复瓯江自然生境。

案例链接:蚌埠市天河湖生态环境治理

蚌埠市针对天河湖湖区管理实际、周边及污染来源现状、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等,开展天河湖清淤扩容及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依托天河湖周边万亩农田湿地,深入挖掘大禹文化、淮河文化等,探索通过“水资源+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举措,加快水旅融合、水农融合、水工融合,形成生态环境与产业关联联动的良性循环。

3固废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

随着新《固废法》落地施行,环境治理重点向固废治理领域转变,叠加“十四五”我国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各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推广等政策利好,预计固废处理市场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近年来固废处理与资源化产业高速增长,一个是工业危废处置以及以报废汽车、废旧电池、废弃电子产品拆解回收为代表的资源再利用市场,一个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一体化处理,将成为行业的新增长点。从固废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看,可以重点关注餐厨垃圾收集与资源化利用、矿产资源(含尾矿)综合利用、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等。

案例链接:厦门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2017年以来,厦门市投入42.6亿元建设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组织实施了18个垃圾分类处理设施项目,涵盖垃圾焚烧三期四期、餐厨、厨余、危废、大件、园林、飞灰、炉渣、渗滤液等全体系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目前16个主要项目已竣工陆续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一个集固废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产业聚集、环保宣教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案例链接: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静脉产业园

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静脉产业园占地约5000亩,包含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投用后可实现年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果蔬垃圾、污泥100万吨,以及建筑弃料60万吨、一般工业废弃物10万吨、废旧机油5万吨。洛碛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于2020年建成投用,每年可处置餐厨垃圾约110万吨、产生沼气8550万m³、发电1.7亿度、生物柴油4.3万吨、产生天然气4750万m³、有机肥料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7万吨,可供4.7万户家庭一年用电、16万户家庭一年用气量。4

土壤污染防治2016年,“土十条”印发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修复市场快速升温。目前土壤污染防治市场规模较小,在生态环保产业产值中占比不足1%,项目资金来源严重依赖于政府投入。工业场地修复是近期最主要的土壤修复应用场景,随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启动,将有利于中远期耕地修复市场的激活。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领域存在技术多样、缺乏标准、治理成效差等诸多问题,缺乏系统治理的小区域土壤修复成效很难维持,在土壤修复更加关注其生态和社会效应的情况下,新的土壤修复技术和模式将更受欢迎。从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看,可以重点关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农用地工矿污染源整治、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区域治理等。

案例链接:南大智慧城土壤修复中心

南大智慧城依托中软、腾讯等产业集群,重点聚集发展新经济产业,打造数字产业的标杆引领区和数字城市的先行示范区。从完成综合整治,到土地的开发利用,南大智慧城在区域转型升级过程中,聚焦土壤污染修复,利用周边老厂区进行“修复工厂”的改造升级,建设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的土壤修复中心,引进多套高效率、一体化的土壤修复专业设备,不断完善中心集约化修复技术,有效推行中心智慧化操作管控,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土壤修复创新之路。

案例链接:首钢旧址土壤修复及城市更新

首钢旧址土壤修复是首钢地块城市更新规划的第一步,从2015年4月到2016年7月,首钢环境公司建成国内第一个年产18万吨的钢铁冶金工业污染场地热脱附土壤修复示范项目。2018年,原首钢焦化厂“绿轴”、脱硫车间、三四高炉等10个场地修复项目陆续铺开。首钢旧址土壤修复项目已成为首钢北京园区开发建设、服务保障2022年冬奥会的先行者。除了建设冬奥会场馆,首钢老厂区规划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产业集聚区。

5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2021年出台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指出,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可重点用于与农业农村直接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农业农村污染包括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具有多样化、分散化、无序化等特点,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效益比低,要实现污染治理的可持续,需要与乡村产业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项目看,可以重点关注农村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

案例链接:余姚市梁弄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余姚市梁弄镇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为抓手,以四明山作为区域生态核心,镇北搬迁工业企业20家,腾退土地用于发展生态型产业;镇区通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截留等工程,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以农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恢复耕地生态系统,新增耕地3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1万亩;南部整治畜禽养殖场所200余家,建成四明山百里风光带等区域生态系统。整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土地开发整理等各类资金近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近30亿元,打造民宿、会展、培训等产业业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案例链接:荆门市东宝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产业园

荆门市东宝区万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产业园,将稻麦秸秆等农林剩余物,经过干燥、粉碎、筛选、拌胶、热压、砂光等10多道工序变废为宝,成为一张张将广泛用于家装等领域的禾香板材。绿色建材产业园吸引许多家居配套企业进驻,打通了“秸秆—板材—定制家居”的全产业链,整个产值可达100亿元。东宝区全力打造的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已成东宝主导产业之一,并连续3年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6重点海域综合治理

2020年发布的《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三大重点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较2020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稳步推进,主要河流入海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滨海湿地和岸线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海湾。

《方案》还提出了开展7个专项行动,包括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入海河流水质改善、沿海城市污染治理、沿海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海水养殖环境整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岸滩环境整治等。从重点海域综合治理项目看,可以重点关注亲海岸滩环境整治、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美丽海湾示范建设等。

案例链接:舟山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项目位于普陀区沈家门港湾,重点实施“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滨海及海岛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及管理能力建设”等三大工程。对沈家门港湾岸线实施岸线整治、绿化铺装、景观雕塑等建设,工业岸线转变为生态岸线,打造成了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景观带;通过截断陆域污水入海、码头拆除和清淤疏浚、建设生态湿地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港湾周边的环境污染。

7生态保护修复

近20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和重大工程。2021年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

生态保护修复伴随着生态产业化,是近年来生态保护修复的一大趋势,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生态保护修复,创造出众多的产业新机遇,典型如库布其沙漠治理实现了治沙、种养殖、光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看,可以重点关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

案例链接:徐州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区修复

徐州贾汪区因过度煤炭开采,留下13.23万亩的采煤塌陷地,区里还有283座裸露荒山,恶劣的生态让当地农民无法耕种和居住,纷纷外出打工寻求出路。2010年,贾汪区正式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利用“凹陷”这个特征,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等技术改造塌陷区,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改造一个人工湖、建设湿地公园观,建成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接着又规划了污水厂、幼儿园、医院等配套设施,打造集康养、休闲旅游、电子商务、高端住宅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新城。

案例链接:长沙市坪塘镇矿坑主题乐园长沙市坪塘镇矿坑生态修复利用工程,将废弃矿坑这一工业遗址转化为活力四射的体验式“两型”主题乐园。项目包含欢乐雪域及欢乐水寨两大乐园,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以历经50年开采而形成的百米深废矿坑为依托,采用地景式设计手法,将建筑隐藏于地平线以下与矿坑融为一体,建造过程攻克了喀斯特地质环境重载、大跨建筑的建造难题,研发了裸露岩壁绿色生态修复技术,完美修复遗留废弃矿坑这个巨大疤痕,带动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

8其他环境治理

其他环境治理方面,包括放射性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能力建设等。随着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碳监测试点工作的开展,环境监测站点将大幅增加。环境监测补短板以及持续的设备更新需求将推动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在线化、智慧化成为设备的发展方向。

智慧环保系统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通过实时采集环境质量、环境风险、污染源等信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系统、在线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系统、颗粒物污染监测系统、噪声在线监测系统、恶臭监测系统、工业园区污染监测管理系统等。

案例链接:山东广饶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山东广饶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水气声环境质量监控能力建设为主,新建空气微型站及气象站各40个、乡镇河流水质考核监测站10个、恶臭自动在线监测点10处、噪声监测点6处、企业工况监测5处试点及部分视频监控。“一中心、两网络、三平台、四应用”的智慧环保监管体系,各类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监测点位达到350多个,基本实现监测网络的全覆盖,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监管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