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betway88

三峡地区的扶贫与环境保护

来源: 网
时间:2017-05-16 11:23:30
热度:

三峡地区的扶贫与环境保护  三峡地区的扶贫与环境保护-彭必源(三峡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变数,要使三峡地区从贫困与环境恶化的怪圈走向扶贫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必

  三峡地区的扶贫与环境保护-彭必源(三峡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变数,要使三峡地区从贫困与环境恶化的怪圈走向扶贫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必须采取扶贫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对策。

  一、贫困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在贫困与环境之间,理论界认为存在一种循环的关系。由于穷人直接依赖于自然资产,退化了的环境会加速穷人的贫困过程。有的研究报告认为化又导致了更进一步的贫困。“世界银行的专家也认为:”贫困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贫困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贫困。“环境对贫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恶化导致贫困的风险增大。由于穷人往往获得环境脆弱的自然资源,他们更经常地面对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的破坏等,环境的恶化使土地抵御干旱的能力下降,使洪涝灾害更容易发生,使增加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二是环境恶化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使贫困人口陷入进一步贫困。如果草场被沙漠化,牲畜就会受影响,收人就会下降;如果森林被砍伐,薪柴就会变得稀缺;如果土壤受到侵蚀,农作物的产量就会下降。环境的破坏会导致所有资源的生产率下降,从而使贫困人口陷入更深的贫困。

  三是环境恶化所导致的贫困还会引起人口出生率的增长,从而加深贫困。由于环境恶化使土地生产率下降,降低了妇女的生产力和耕作土地的经济利益。树木、草原和饮用水资源的退化增加了收集燃料、家庭放牧和取水的时间,这些事情由小孩也可承担,对父母而言增加了子女的价值,起到了鼓励生育作用,由于人口增多又会导致家庭的贫困。

  贫困也会影响环境,但贫困不是影响环境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贫困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只有在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起作用。一是贫困与环境保护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存在着矛盾。经济增长缓慢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而通过经济增长摆脱贫困,在短期又必然会导致环境恶化。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可以尽量减少工业化过程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但在工业化初期,要想完全避免环境的恶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除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外,还要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在工业化过程完成以后,人们才有能力来恢复环境。所以,贫困所迫切需要的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二是贫困使人们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只能通过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来生产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收人、获取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如缺乏相应就业机会来转移超过土地承载能力的过多人口,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只能通过大量开垦土地,增加总产量,增加收人,造成植被破坏。三是经济伴制和市场制度以及政府政策的不合理,会诱使人们为摆脱贫困而损害环境。如政府鼓励粮食生产而限制其它适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99SO)宜于当地环境保护的经济作物的生产,就会鼓励垦荒,造成草场的破坏和森林的被砍伐。相反,如果政府鼓励各地发展适宜环境保护的经济作物的生产,就不会导致环境的破坏。同时,不合理的市场剌激也会导致贫困人口对环境的破坏。过高的价格所表明的市场需求,会鼓励人们为获取巨大的短期利益,不惜损害环境,而过度开发当地的资源。

  二、三峡地区贫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三峡地区的环境对贫困的影响灾害的发生频率在不断上升。在50年代是5年一遇,60年代是2.5年一遇,70年代是2年一遇,80年代是一年一遇。在这34年间,共发生干旱45次,洪涝灾害发生高的每年达6~7次,低的每年也达1~2次。多种自然灾害高频率的发生,造成当地人们生命财产损失。三是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地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1985年的统计,奉节县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县幅员面积的77%.据1986年的统计,巴东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71.49%,到1989年该县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占全县总面积的54.78%.严个大小库汊,可以发展拦汊养鱼;由于形成了巨大的静水面,适宜于静水生长的鱼类水产资源也会成倍增加,将为三峡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新的谋生手段。二是三峡工程峻工后所形成的水库面积,将会对库区的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它会增加库区的水分蒸发量,从而增加库区的湿度;水库所形成的巨大水面会对三峡地区温度产生影响。会降低夏季的温度,提高冬季的温度,增加三峡地区的降雨量,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三是三峡工程竣工后将形成新的旅游热线。例如香溪河水位抬高后,轮船可直航昭君故里和篼岚风景区,三峡库区可与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连成一体;大宁河支流上又会形成若干个“小三峡”,三峡大坝本身就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因此,三峡工程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供了新的机遇。

  其次,三峡工程兴建将使某些环境恶化,对扶贫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是工程的兴建使三峡地区的土地资源减少。按照三峡工程坝前正常蓄水位为175米,淹没三峡地区陆地面积600余平方公里。城镇复建、工厂搬迁、移民搬迁以及其它专业设施建用地将新占地90~110平方公里,因此,农业耕地、园地的损失将达到330平方公里以上。这对本身耕地就十分紧缺的三峡地区摆脱经济落后,摆脱贫困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二是增加了三峡地区农业开发的难度。在三峡地区因修建三峡大坝而被淹没的耕地园地及基础设施和城镇,都是处于海拔较低的地带,这些地带的各方面基本环境相对较好。而在海拔比较高的地带去重建,其各方面的基本环境都比较差。特别是农民需要在海拔更高的地带去开发新的耕地、园地,或改造低产耕地园地等,农业生产力难以提高。三是增加了三峡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量。三峡地区本来就是人多地少,耕地严重不足。大量的较好质量的耕地被淹没,使原有质量较差的土地上承载的人口量在增加,在面临维持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贫困人口难以摆脱贫困。四是将增加三峡地区治理环境污染的难度。在三峡大坝没有修建之前,整个三峡地区虽然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由于三峡水流急,没有静水水面,排人长江的工业污染物和生活污水,会被长江江水冲走。一旦三峡工程竣工蓄水,形成巨大的静水水面,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将在库区、库汊沉淀下来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库区的静水水面也为某些危害人畜的寄生虫的生长繁殖提供场所,使人们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化。

  三峡工程的兴建,虽然为贫困与环境的双向作用加人了新的变数,但并没有改变三峡地区贫困与环境的循环关系。

  三、三峡地区实行扶贫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对策三峡地区要打破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有赖于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把扶贫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水库淹没地带的移民由于受到三峡地区土地承载力的限制,如果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实现三峡地区就地移民,必然造成环境的恶化,不仅使贫困人口难以脱贫,还会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因此,对三峡工程兴建产生的移民,应根据有利于扶贫和保护环境两方面的要求来考虑,尽可能地实行异地移民。三峡地区众多的贫困人口生活在环境脆弱的地带,灾害多,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恶劣,虽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作出了大量的努力,但仍没有使他们最终脱贫,而是陷人了扶贫一脱贫一返贫一再扶贫的怪圈。秭归县周坪乡和宜昌县上洋乡实行“搬迁扶贫”、“异地办厂”的办法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鼓励住在山下的农民进城,住在山上的农民下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改变了长期居住在山里的生活条件,其次是节约了扶贫成本,不需要花几十万上百万元修一条路解决几户或上十户的交通问题;其兰是可以避免贫困人口因缺乏生计而开山采石,破坏生态平衡。

  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建造梯田退耕还林要将三峡地区的环境保护与扶贫结合起来,必须解决贫困人口的吃饭等生存问题,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库区移民安置规划的标准:每人1.3亩口粮田,1亩园地和0.5亩的菜地,因此,首先应根据这个标准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由于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需要投人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其改造而成的梯田土地的肥力也不高,有的还会因坡地改造损害原有的土地的肥力造成减产。因此,政府应通过无力进行梯田改造的坡地,应一律实行退耕还林,由政府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将农民的口粮与退耕还林的成果挂钩,减少水土流失23.调整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的生产首先应大力发展有利于三峡地区环境保护的林果业,如柑桔、茶叶、脐橙、银杏等。其二应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如党参、杜仲、半夏和黄连等,发展中药材生产,附加值高,有利于贫困人口的脱贫。其三应根据三峡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可以充分利用三峡地区的草地资源发展养羊养牛业,在三峡工程竣工后要利用水库水面发展水产养殖业。其四应充分利用高山与平原气候差异,发展反季节蔬菜,提篼贫困人口的收人水平。

  严格控制和减少污染严重的工业在三峡地区的发展目前三峡地区城市和城镇的生活污水几乎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人了长江,工业污水也很少得到处理就大量的排人长江。由于长江三峡水流湍急,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对三峡地区的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没有表现出来,而一旦三峡大坝建成,流向长江中下游,并被逐渐的稀释溶解,而是会在库区的一定范围内沉淀下来,从而对三峡地区的环境,特别是库区的环境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限期实行技术改造,力争使工业“三废”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对于那些生产工艺落后,通过技术改造也无法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企业应坚定实行关、停和转产。各大中城市应把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纳人市政建设经费预算的范围,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同时,应禁止在三峡地区新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确保不再增加新的污染源。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三峡地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占绝对优势,一方面造成三峡地区贫困落后,另一方面由于众多的劳动力集中在传统农业,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发,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要走出贫困与环境的不良的双向影响,形成环境与扶贫的良性互动,就必须组织当地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是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保护与利用三峡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加工业;二是组织劳动力输出,或由当地劳动力就业中介部门组织劳动力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以获取更多的收人。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