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六大举措推动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六大举措推动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近日,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2030年前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工业园区作为工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2030年前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集聚区。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既是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工业领域建设生态文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方案》对工业园区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方案》鼓励各类园区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化园区布局、推广使用新能源、促进园区清洁生产、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笔者结合在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领域长期研究与实践基础,提出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关措施与建议。
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势在必行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37万亿元,其中近1/4来自于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园区既是资源与能源集中消耗的大户,也是污染相对集中排放的管控单元,仅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已占全国的31%,面临着艰巨的减污降碳压力。
基于我国制度优势,工业园区一般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运营及管理。工业园区对工业企业集中统一管理的优势,对于推动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依据《方案》要求,推动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势在必行。
六大措施推动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当前在宏观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园区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在污染防治、生态和绿色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总体碳排放底数不明,部分园区存在过度依赖化石能源,企业清洁生产及污染防治水平低,产业缺乏合理规划,老旧基础设施和生产工艺改造困难,依旧存在“散乱污”及“两高”现象等问题。同时,工业园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智慧化管控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提出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六项措施。
第一,摸清园区污染及碳排放底数,评估减污降碳潜力是基础条件。结合园区环评、能评、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等基础资料,通过摸底调查,明确园区主导产业特点和污染物、碳排放水平,建立园区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编制园区减污降碳规划或实施方案。
第二,优化园区产业及空间规划,实现源头管控是关键措施。发展利用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实现污染及碳排放源头管控和碳排放削减。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对新建及已有园区,分别制定低碳化、循环化产业发展设计规划及改造方案。
第三,实现工业生产过程减污降碳控制,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构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是重要举措。推动园区内企业进行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及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促进园区企业间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水资源集约化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跨园区产业生态集群,并结合区域静脉产业园、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城市集中供暖等项目,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第四,实现园区末端污染治理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有力保障。通过采用节水工艺、优化污水调配、降低处理能耗、实现污泥资源化,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通过技术优化、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降低综合能耗,促进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助力废气治理减污降碳。推动固废源头减量及清洁生产工艺、构建固废资源化利用系统、加强危废精细化管理,推动固废处置减污降碳。加强重点企业拆迁过程环境污染防控降低二次污染,鼓励采用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推动重污染地块合理土地规划利用,实现工业园区污染场地风险防控及绿色低碳修复。
第五,推动工业园区绿色交通及绿色建筑发展是有效手段。通过加强园区铁水联运、充电及换电、智能中转仓储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物流及交通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在园区建设及改造过程中逐步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广集中办公,降低园区基础设施综合能耗。
第六,构建工业园区减污降碳智慧化管理平台是重要工具。拓展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能力,实现工业园区减污降碳管理工作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提升园区监测、管理、规划、决策能力。
做好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工作的几点建议及思考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双重目标,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产业链供应链集聚、基础设施集约、行政管理高效等优势,成为工业部门乃至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领头羊和示范区。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及思考:
在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中逐步补充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要求,明确减污降碳的权责边界,建立协同管理的制度体系。
开展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研究,编制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指南并制定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
组织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和典型案例征集,为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积极参与引领全球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发展,加强相关国际经验交流,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新型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张玉军 李永红 唐艳冬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
海南省2022年度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名录2022-07-02
-
深圳市公布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 共750家管控单位 2500万吨配额2022-06-30
-
江苏省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印发!2022-06-29
-
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发布 自7月1日起施行!2022-06-24
-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建立碳排放管理新模式 实现排放数据监管新突破2022-06-21
-
1%的碳排放量也不能放过!污水处理行业减碳效益大2022-06-21
-
北京市拟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试行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2022-06-20
-
天津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22-06-20
-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第二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申报的通知2022-06-14
-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碳排放权现货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2022-06-13
-
生态环境部:调整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任务2022-06-09
-
湖北省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办法印发!2022-06-02
-
发改委 能源局:大力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 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22-05-30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调整2022年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安排有关事项2022-05-30
-
吉林省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清缴完成和处理情况的公示202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