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
《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云南省昭通市印发《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到2025年,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生产生
云南省昭通市印发《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到2025年,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元素更加丰富,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减排、控碳能力不断增强,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效,流域自然生态保护取得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详情如下:
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前言
昭通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是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地处金沙江下游、赤水河源头,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昭通正在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成为内地入滇乃至南下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昭通坚决担当起长江上游的保护之责,守护好赤水河的“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昭通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昭通重要指示和关于赤水河流域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决策部署,聚焦“三个定位”目标和“四篇文章”要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奋力开创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紧扣“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战略目标,坚持“123456”工作思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修复与治理的关系,践行“两山论”,走好“两化路”,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充分评估与总结“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昭通市生态环境现状,提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重点建设任务、重点工程项目及保障措施,旨在指导和引领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2035年建成美丽云南昭通篇章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第一章 开启最美云南昭通篇章新征程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十三五”时期,昭通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环保督察整改,全力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践行“守住一片蓝天、绿化一方群山、护好一江清水、建设一座果城”取得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和成色彰显,为昭通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改善。“十三五”期间,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8个标志性战役”为抓手,圆满完成三大保卫战各项阶段性目标、指标,努力推进各项工作。2020年,昭阳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比2016年上升4.5个百分点,其余10县(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纳入国家和省级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19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完成370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省生态环境厅下达任务。
——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及生态环境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污染物减排工作,全市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4.3824万吨、2.1916万吨,在2015年的基础上分别减少了9.76%、15.98%;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2.4008万吨、0.3562万吨,在2015年的基础上分别减少了13.29%、14.52%。昭通市连续五年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目标任务。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持续开展“森林昭通”建设,完成营造林526.69万亩,林地保有量达186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53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35%提高到2020年的47.22%。着力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和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守护乌蒙群山。巧家、盐津、大关、永善、绥江等5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强化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地)23个,总面积165899.8公顷。湿地面积稳定在43.71万亩以上,湿地保护率33.6%。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由2016年的77.45提高到2020年的77.78,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年际变化从“基本稳定”向“逐步变好”转变。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截止2020年12月,昭通划定了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9个重点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90%。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数量达1700多只,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林、水青树林、十齿花林等原生植物群落保存完整,南方红豆杉、桫椤、福建柏、连香树、白腹锦鸡、贵州疣螈、四川山鹧鸪、红腹角雉等保护对象数量稳中有升,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巧家五针松通过就地保护、育苗移植,现共保存幼苗幼树约5000株,生长状况趋于平稳,90%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严格保护。
——举全市之力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成立了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政协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督导工作组,加强领导和多次深入赤水河等重点流域调研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印发了《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治理修复保护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深入实施流域生态治理“九大攻坚行动”,全方位推动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二是积极构建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云贵川三省政府于2018年2月签订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三省每年共同出资2亿元,作为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镇雄县与威信县签订了赤水河流域(石坎河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并推动落实。三是流域内复垦复绿土地353万平方米,清理河道86公里,拆除沿河违建3000平方米,清理转运垃圾720余吨,拆除17座小水电站。四是加强流域监管执法。主动与两省三市衔接,协同推进综合治理和联合执法,开展市级赤水河流域联合执法,扎实做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8年以来,在赤水河流域共组织开展了8次双随机环境监管抽查,派出执法人员180余人次,抽查企业77家次,发现60余个环境问题,均已按相关规定责令限时推进整改。生态环境部反馈我市赤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164个,实地核查为174个,制定整改方案并开展整改相关工作。五是加大镇雄县硫磺冶炼废渣治理力度,稳步推进黑树镇王家沟、坡头镇海塘生态恢复工程。六是探索创新融资模式,统筹推进赤水河流域县、乡、村三级“两污”处理设施建设,系统规划17个流域乡镇“两污”项目,启动镇雄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威信县第二垃圾填埋场项目建设。七是梳理完成流域“问题、政策、项目”三张清单,配合编制《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规划》。八是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于2020年10月28日在昭通顺利召开,会议通过了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昭通共识》。九是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水质总体良好,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2018年、2019年、2020年水质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有序整改。2015年以来,昭通全面接受了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综合督察、赤水河流域专项督察,绿盾行动、清废行动专项督察等环保督察检查,昭通市切实扛起环保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直面问题,不隐瞒、不回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定的决心真抓实改、攻坚克难、健全落实工作机制、高位高频调度、分片挂片包保、压实属地责任、部门联动发力、问责推动落实等措施推动环保督察整改,昭阳粘土砖全部取缔、三善堂垃圾完成整改,中小水电站清理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电站实现全部拆除和复垦修复)、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划定全面落实、黄标车淘汰全面完成、有色金属冶炼实现转型升级、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关心关注、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补齐了大量生态环境短板弱项,有效化解了环境风险,消除了环境隐患。截至2020年12月31日,历次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271个问题,完成整改235个,完成率86.7%;历次环保督察交办的501件信访投诉举报件,未完成整改2件,完成率99%;2020年9月省级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反馈的22个问题,正在按整改方案推进整改落实。
——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市11县(市、区)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全部实现连续自动监测,完成17座水质自动站建设并投入运行。在全省“数字环保”项目整体框架的指导下,昭通市于2016年8月启动“互联网+数字环保”管理平台建设,先后完成“互联网+数字环保”三期建设工作,基本构建了“一个中心(即:环保大数据中心)、五大体系(即:环境监控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政务办公体系、环境应急体系、辅助决策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
——环境保护监管执法持续强化。坚持“精准、依法、科学”原则,严格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查处,让生态红线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同时强化执法与服务相结合,不搞“一刀切”,针对不同环境违法程度实行差异化执法,开展跨县(市、区)交叉联合执法。加强普法宣传提升企业守法意识。出台地方法规,《昭通市城市河道管理条例》于2020年6月1日起施行,《昭通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立法稳步推进。落实《昭通市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机制实施办法》,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密切与公检法等部门沟通合作,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两法衔接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重点加强赤水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检查。“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1157件,着力查处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突出环境违法案件。强化核与辐射环境监管,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率为100%,完成332家(次)核技术利用单位换证、变更、延续和注销工作。切实发挥监测职能,为监管执法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有效防范环境风险隐患。昭阳、鲁甸两个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实现提标改造并投运,镇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投运,全市医疗废物从跨市过渡性转移处置实现市内规范化处置。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废水全过程监管监测等工作。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认真梳理各类生态安全问题,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制度,做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确保各级“两会”及主要节庆期间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督促部门及企业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应急监测,加强应急物资管理,组织开展环境应急专题培训,提升环境风险预警与防范能力。畅通环保热线“12369”,提高环境信访问题办理质量。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昭通市以生态文明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创建为抓手,着力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至2020年底,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盐津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盐津县、绥江县、水富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27个,创建率87%,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社区)951个,创建率71%。绿色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创建省级绿色学校3所、省级绿色社区2个。
——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生态补偿、河长制、农田水利改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赔偿等一批在全市范围内具有突破性、标志性的制度相继建立和推行。整合原市环境保护局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市国土资源局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市农业局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以及市水利局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等,组建市生态环境局。新设立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生态环境局机关委员会,配备专职副书记(正科级)干部1名。组建昭通市辐射环境监督站,核定编制12人,其中科级领导职数3名,12人已全部到位。出台了《中共昭通市委办公室、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昭通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昭办发〔2019〕9号),全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基本完成,2020年1月起由市财政承担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各项经费保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生态环保意识显著提升。市委、市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多次专题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内容。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干部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理论学习。以6·5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开展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上线《政风行风》热线直播节目,就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与听众进行在线交流。在昭通电视台设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栏目,创作了生态环保歌曲《乌蒙山水》,通过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开展专题讲座、制定《昭通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布工作制度》,编印《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学习手册》7500余册供各级干部学习,特别是环保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七进”活动的开展,让广大市民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共享者。
——基本完成“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十三五”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对照“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的4大类20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项,引导性指标4项,预期性指标3项),13项约束性指标完成了8项,尚未完成5项(消除劣Ⅴ类水体未完成;地表水断面达标率为100%未完成;巧家县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86.5%,未达到总体保持优良的要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没有相关证明材料及政府部门公告数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规划为100%,二污普普查成果为69%);4项引导性指标3项已完成,1项未完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没有相关证明材料及政府部门公告数据);3项预期性指标2项全部完成,1项未完成(昭通市森林覆盖率规划指标为56.8%,2020年为47.22%)。
昭通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昭通生态地位特殊,生态环境脆弱,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繁重,区位优势没有充分体现,保护不够与发展不足并存,部分环境质量好转或者优良的区域,环境质量可能因发展而出现反复,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十四五”时期,仍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
——“三水统筹”任务艰巨。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滞后、城市生态补水受限,流经昭阳中心城市下游的秃尾河(凤凰闸,劣Ⅴ类)、利济河(母鹿,劣Ⅴ类)、鲁甸出境昭鲁河(石牛口,劣Ⅴ类)、镇雄县城下游的郭家河(得卓湾Ⅳ类)断面未达到相应水体功能。受流域面源影响、径流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渔洞水库、溪洛渡电站库区、横江流域电站库区水华偶有发生。昭通部分河段水生态健康受损,因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缓冲带建设不足,存在生态破坏以及河流干涸现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欠账大,城市收集管网不配套、雨污分流不完善、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不健全,城乡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部分沿河、沿库周边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进一步提升大气质量难度较大。2020年,昭通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已达99.7%,全年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仅有2天,PM2.5浓度逐年下降,但8小时O3浓度呈上升态势,表明以PM2.5和O3为前体物的新污染源有所凸现,PM2.5和O3联合防控任务艰巨。昭通大部分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环境空气质量提升空间较小,少部分县城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导致城市扬尘污染面大。城市机动车数量与日俱增,机动车环境监管能力薄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与日俱增,大气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难度较大。
——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存在环境风险。“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土壤例行监测点位共73个,其中,基础点43个,背景点6个,风险点24个(其中,重点污染源周边4个、饮用水水源地周边7个、畜禽养殖场周边13个)。监测结果表明,52个监测点位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其中,1个监测点位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从污染类型看,基础点超标因子主要是镉、铜、砷,背景点超标因子主要是镉、铜、镍、铬,重点企业周边超标因子只有镉,饮用水源地周边超标因子主要是镉、铜、锌,畜禽养殖场周边超标因子主要是镉、锌、铜。表明土壤污染以重金属持续累积影响为主,污染防治难度大。
——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和敏感。昭通是金沙江进入长江的交接地带,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源头防线,生态地位特殊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发展不足与保护不够并存,是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境内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47.22%,低于全省17.82百分点。过去,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陡坡耕作和过度垦殖在一些区域较为突出,资源过度开发,对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教训十分深刻。
——环境风险形势依然严峻。全市环境风险管理总体得到了加强,但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涉及危化品、危险废物、重金属等重大环境风险源依然存在,不排除因自然灾害诱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风险类型和成因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环境风险防范任务艰巨。
——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不健全,环境监测、环境执法人员不足,执法车辆、监测设备等硬件设施不全,环境信息资源整合不足,综合决策效能不明显,信息共享范围不大,公众参与渠道不多,生态环境科研力量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管理需要,距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要求尚有不小差距。
第三节 全面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重要指示批示、对云南提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辐射云南的国家战略的实施、云南“绿色三张牌”的打造,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要求,在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极大地助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昭通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和关键节点,是赤水河的源头,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了昭通为全省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作出的重要贡献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指出了昭通“历史文化深厚、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劳动力资源富集、发展任务艰巨、生态保护任务重”“五个特点”,赋予了昭通“脱贫致富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三个定位”,明确了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滇东北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四篇文章”,强调了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紧扣“三个定位”、做好“四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要求落实在昭通大地的具体化路径,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发展大局为昭通描绘的现代化蓝图,是昭通立足新时代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科学化方案。根据《中共昭通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精神 努力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 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 谱写高质量跨越发展新篇章的决定》,昭通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巧家县要成为金沙江下游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镇雄县要成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威信县要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盐津县要成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永善县要成为金沙江下游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绥江县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其余县(市、区)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昭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目标、工作思路与重点。昭通市第五次党代会对“六大战略”进行丰富完善,拓展深化为“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有力支撑和引领昭通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当前,昭通实现了从摆脱千年绝对贫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正由“集中优势兵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依靠上级资源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聚焦城乡面貌改造升级”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发挥自身优势抓改革谋发展促跨越、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转变,意味着昭通改革发展正处于加速发力的历史新方位,标志着全市各项事业迈上了再创辉煌的历史新起点。昭通正处在奋起直追、缩小差距的关键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厚积薄发、赶超跨越的黄金期。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昭通肩负的重大政治使命,面对“三个转变”和“三期叠加”,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奋发有为,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优化生态空间管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实生态治理修复,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协同推进全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紧扣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战略目标,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思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补齐昭通环境短板,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为谱写中国最美丽省份昭通篇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成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昭通独特区位优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树牢系统观念,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预防和治理相结合,减污和增容并重,追根溯源、综合施策,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城市治理与乡村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
——典型引领,重点突破。以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为目标,对标省内乃至国内一流找差距、补短板、争先进,努力在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树立新标杆。
——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积极适应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在全面落实国家、云南省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昭通实际,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重点加快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防范风险,守牢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工作协调联动,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各类风险,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第三节 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走在全国前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水平显著提升,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物多样性优势更加凸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元素更加丰富,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减排、控碳能力不断增强,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效,流域自然生态保护取得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重点行业单位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先进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主要地表水断面达到功能水质的比例,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水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初见成效,水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安全不断夯实。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有效整治地质灾害、历史遗留矿山,加强国土空间绿化,加强自然生态监管,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生态环境安全风险有效防范。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公众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初步实现现代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信息化能力全面提升。
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指标
第三章坚持生态优先,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自主恢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源头管控,以生态管控优化产业布局、引导绿色发展,构建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新格局,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管控
优化国土空间管控。坚持规划引领,优化生态、农业、城镇“三区”空间,强化“三线”管控作用,构筑市域“三区三线”空间格局。严控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地、国家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管控和保护,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国土空间开发底线的约束作用,有效推进红线区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构建生态红线安全格局;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原则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农田边界;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综合考虑人口、产业、城镇规模和发展趋势,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规模并预留一定弹性。科学确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规模,严格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鼓励城镇空间和符合国家生态退耕退牧条件的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落实“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全面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形成高效、区域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推动“三线一单”成果应用。“三线一单”确定的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三线一单”在环评审批、规划及政策制定、产业准入中的作用,根据《云南省昭通市“三线一单”编制技术报告》阶段成果,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框架下,推动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的联动管理,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在生态、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管理中的应用。在功能受损的优先保护单元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在重点管控单元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落实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市境北部和重要流域的上游地区以预防为主,中部和中游地区以恢复为主,出境断面、下游地区以及生态较为脆弱区域以治理修复为主,根据不同区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差别化的保护策略与管理措施,实施精准施策、精准治理。生态环境执法相关部门将“三线一单”作为监督建设行为和生产活动的重要依据,并建立“三线一单”实施评估和更新机制。
第二节 深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污染排放项目,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动态更新“散乱污”名录清单,实行企业台账管理,按照“关停取缔一批、整合搬迁一批、整治改造一批”要求进行分类处置,制定“两高一低”企业退出计划,鼓励工艺技术先进企业收购并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污染物减量排放,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低碳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先进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发展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标志的“四新经济”。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为依托,重点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
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全面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推动实施“十四五”绿色清洁生产工作方案,健全完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流域)绿色清洁生产机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在工业锅炉、工业窑炉等重点用煤领域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项目调查摸底,推动电力热力、农副品加工等行业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改造,对有关技术改造项目积极争取专项经费支持。
专栏1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实施节能改造、余热利用项目。
第三节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发挥以水电为主的绿色能源资源优势,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风光水储”一体化建设,成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重要支撑。加快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大力推广天然气、页岩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完善配套政策,确保绿色能源的供应量满足全市能源结构调整需要,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把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持续抓好能源“双控”。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煤改气”工程。根据传统高能耗产业特点,针对性推进节能措施落实,推动企业安装锅炉低温省煤器、新型高效节能电机、回收烟气余热等设备,提升行业深加工水平,推进企业建立完善综合节能控制体系,促进结构性、系统性节能和产业化、设备化降耗全面发展。
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持续推进“煤改气”,统筹产业集聚区、居民居住小区集中供热,大力发展城镇燃气,降低煤炭、液化石油气消费比重。鼓励大型建筑、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动储能电站发展。推进城镇、乡集镇、产业集聚区的燃气管道建设,鼓励多方参与供气、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储气服务市场主体多元化、交易市场化,提高本市天然气应急保供能力。
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立足页岩气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推广试验示范成果,完善基础设施,形成页岩气勘探开发、运输、销售及下游深度开发的产业链。加快威信—镇雄—彝良、盐津—水富勘探开发,推进大关—永善空白区块矿权申报和勘探开发,形成规模化产能产量,统筹输送、压缩液化能力配套,协同推进管网建设,保证页岩气采得出、用得上、输得走。到2025年,力争实现页岩气年产量20亿m3以上,天然气输送管网里程超过800公里,把页岩气打造成昭通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建设“气化昭通”“气化云南”提供保障。
加快本地可再生能源发展。坚持“保护环境、生态优先、综合利用”原则,科学布局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构建“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的能源供给体系。依托金沙江下游巧家、永善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重点布局一批风电、光伏和抽水蓄能项目,致力打造金沙江下游“风光水储”一体化新能源基地,推动流域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以昭阳区、鲁甸县为重点新增布局一批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提高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积极探索光伏建筑一体化、工业厂房屋面光伏项目开发新模式,支持新农村建设光伏发电应用。
专栏2 绿色能源工程
天然气项目。在昭阳区、大关县、彝良县、盐津县、水富市实施水富至昭通天然气输送管道工程。
页岩气项目。重点推进威信-镇雄-彝良、盐津-水富、大关-永善区块有利区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
可再生能源项目。在适宜地区加快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建设,重点推进金沙江下游 “风光水储”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
第四节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先发展轨道交通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依托水富港扩能工程进港铁路专用线、水富港扩能工程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内昆铁路昭通站扶贫铁路专用线、内六铁路昭通南站合盛硅业铁路专用线、昭通硅铝产业园铁路专用线等集疏运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等运输结构调整。
推广清洁环保车辆。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力度,扩大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全面推进城市公交车、旅游客车、出租车电动化,同时,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区、居民区、景区等停车区域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统筹规划布局和建设物流园区(货运枢纽)、城市配送网络节点及配送车辆停靠装卸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鼓励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模式,推动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发展。
专栏3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工程
铁路专用线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内昆铁路昭通站扶贫铁路专用线,昭通硅铝产业园铁路专用线,镇威煤矿区、磷矿区铁路专用线,镇雄以勒至乌峰镇铁路专用线,连接重要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需求的铁路专用线。
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在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盐津县、大关县、绥江县等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配套设施。
县、乡、村三级物流网。构建“县为中心、乡为节点、村为网点”的现代化邮政电商物流网络体系,建设鲁甸、巧家、永善、大关、盐津、水富、绥江、镇雄、威信、彝良等10个县域农村物流配送中心、139个乡镇配送节点/站、1078个村级(不含城区居委会)公共服务点/邮乐购店。
第五节 园区循环化建设及改造
做好循环经济顶层设计。明确“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工作方向和重点。持续推进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鲁甸产业园区循环化建设改造工作,延伸化工产品链,培育集聚一批绿色低碳型企业,推广一批适合全市实际的工业集聚区循环低碳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并减少单位产品污染物和碳排放量。
推动传统业绿色化改造。实施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加快应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装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扩大新能源应用比例。深入推进工业系统节能改造,重点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进工业用能低碳化,积极使用新能源,大力建设厂区、园区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电网。实施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以控制工业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环境为目标,采用水系统平衡优化等节水技术,对化工、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实施改造。实施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废塑料、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园林垃圾、废旧木材、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推进废旧轮胎回收和再制造。重点针对冶炼废渣、化工废渣、脱硫石膏除尘尘泥、煤电固废、煤矸石等污染大、难利用工业固体废物,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探索再生资源延伸试点,打造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区,推进再生资源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中心组团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集聚绿色发展。以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依托境内清洁能源的强劲优势,分片建成境内化工园区,充分融入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水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精细化工、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产业、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产业,结合港口优势、扩大现代物流产业,同时发展生态休闲、健康养老和特色酒店餐饮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低碳产业和都市高端休闲服务业集聚区。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求,引导资本、资源和技术的有效结合,推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以空间整合为主要手段,通过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强化梯度集聚,对现有及规划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与工业用地总体空间布局引导与调整。
专栏4 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废旧塑胶回收利用。推广废旧塑胶回收利用技术,回收废旧地膜、废旧塑料瓶(袋)等塑料废弃物,将回收来的残膜、塑料制品等通过晾晒、粉碎、漂洗、甩干、挤出、切粒,加工成其他塑料制品的原料,用于加工各种膜、管等制品。
电解铝、有机硅固废综合利用。实施电解铝、有机硅固废综合利用建设项目,对电解铝、有机硅产生的废旧阴极炭块进行无害化处理,回收炭、冰晶石和脱硫石膏,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盐津、永善、绥江等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
第六节 推进绿色经济向纵深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发展思路。
打好“三张牌”。推动70万吨水电铝项目全面达产、80万吨有机硅循环经济及配套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铝加工基地和云南绿色硅精深加工基地。推进“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挖掘生态气候资源优势,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区。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旅游,抓好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努力把昭通建设成为生态观光旅游区、康养休闲度假区、红色文化体验区,成为滇川黔省际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开展绿色产业发展行动。严格准入标准,综合考虑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资源开发利用等准入要求,建立招商“负面清单”。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统领,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品牌基地、专供基地、认证基地、直采基地等。按照“一村一品”定位,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行绿色生态种植,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推进种植业规模化、有机化。聚焦昭阳苹果、彝良天麻、红色扎西等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大山包国家公园、“金沙人家”“云上马楠”等特色文化旅游区打造,着力培育“磅礴乌蒙”“金沙云崖”“南方丝绸之路昭通段”文化旅游发展线路,推动文旅+康养、康养+运动等业态互融共促发展。
构建绿色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发展绿色经济,探索建立新型生态环境服务体系,建立“企业环保咨询日”制度,积极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做大“环保红利”,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绿色能源利用等行业。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完善多维度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林权、水权、碳排放权等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鼓励银行通过“政策性银行+银团贷款”的模式,健全完善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保险保障金融服务作用,支持科技产业、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平台建设。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开发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以绿色制造服务平台为支撑,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加强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一是设计开发绿色产品。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的原则,大力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以点带面,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引导绿色生产,提升工业绿色产品国际化水平。二是创建绿色工厂。按照厂房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结合行业特点,分类创建绿色工厂。优化制造流程,应用绿色建筑技术改造厂房,集约利用厂区。选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营造良好职业卫生环境,实行清污分流、废水循环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三是建设绿色园区。选择出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开发区(集聚区),开展绿色园区创建示范。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区绿色发展模式。四是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清洁载能产业行业为依托,以绿色供应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
专栏5 低碳试点示范项目
低碳试点示范项目。在昭阳区建设低碳社区、低碳学校、低碳企业等。
123-
湖南省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2022-07-04
-
生物质能发电补助2890万!财政部下达202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2022-06-27
-
郑州: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06-20
-
欧盟可再生能源项目“预收购”交易法律风险与防范2022-06-08
-
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06-08
-
一文读懂节能环保产业如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2022-06-07
-
《深圳市培育发展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2022-06-07
-
《唐山市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实施方案》发布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2022-06-06
-
各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生物质发电都提到了哪些内容?2022-06-02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答记者问2022-06-02
-
重磅!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22-06-02
-
山东青岛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22-05-19
-
全文|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布!2022-05-10
-
面向苏伊士等招商!六安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2022-05-06
-
湖南发改委:关于建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核查机制的通知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