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垃圾渗滤液MBR处理系统设计要点
垃圾渗滤液MBR处理系统设计要点环保网讯:无论是垃圾填埋场还是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特点是水量水质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渗滤液处理工艺大多采
环保网讯:无论是垃圾填埋场还是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特点是水量水质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渗滤液处理工艺大多采用“预处理+生化+深度处理”工艺,其中生化处理普遍采用MBR工艺,是整个渗滤液处理系统的核心,是出水能否达标排放的重要保障。
垃圾渗滤液MBR处理系统设计要点如下:
◆MBR生化处理系统的设计应以COD进行计算;
◆规模较小时可以采用一条线,规模较大时需设置二条线;
◆渗滤液处理出水对总氮无要求时采用单级生物脱氮,出水对总氮有要求时采用二级生物脱氮;
◆合理选取水温、泥龄、污泥浓度、剩余污泥产率及单位耗氧量等设计参数,通过计算确定混合液回流比;
◆外加碳源可以采用甲醇、乙酸钠、葡萄糖等,分别投加在缺氧池和后置反硝化池;
◆通过控制生物池内水的流态、利用空气管道控制曝气区域、控制膜分离和污水冷却系统回流位置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1用COD进行设计计算
大部分的生化处理系计是按BOD进行设计计算的,但对垃圾渗滤液而言,COD浓度远远高于BOD浓度,二者的比值COD/BOD>2.2,此种情况下如果仍按BOD进行设计,会存在较大误差,严重影响处理效果,因此垃圾渗滤液MBR生化处理系统应以COD进行设计计算,实际运行结果证明,这种计算方式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
2一条线和二条线的设定原则设置
许多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生化处理部分往往只设置一条线,检修、维护时整个系统必须停止运行,对整个渗滤液处理系统影响很大,而且恢复运行难度也很大。因此为保证渗滤液处理系统能够连续稳定运行,同时考虑到渗滤液处理规模大小不一,原则上规模较小时可考虑设置一条线,规模较大时可应采用二条线,使系统的运行更加可靠、灵活和合理,把由于检修维护的影响降到最低。
根据渗滤液处理工程的特点,工程规模Q≤200m3/d的渗滤液处理工程可以按一条线进行设计,工程规模Q<400m3/d的渗滤液处理工程,优先考虑采用二条线,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也可采用一条线,工程规模Q≥400m3/d的渗滤液处理工程应采用二条线。
3单级生物脱氮和二级生物脱氮的适用条件
所谓单级生物脱氮系统,就是在系统内设置缺氧池和好氧池,利用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达到去除总氮的目的,对于进水氨氮浓度较低或排放标准对总氮没有要求的项目,采用单级生物脱氮即可满足要求。
图1单级生物脱氮系统示意图
事实上经过单级生物脱氮处理后,出水中仍会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尤其是进水氨氮浓度高的情况下,出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会更高,总氮也相应偏高。在出水对总氮有严格要求的地区,为保证出水总氮达标,在单级生物脱氮后再增设后置反硝化池和后曝气池,亦即二级生物脱氮系统,通过投加外加碳源,利用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进一步去除剩余的硝酸盐,进而达到提高总氮去除率的目的。
图2二级生物脱氮系统示意图
垃圾渗滤液原液中氨氮浓度很高,一般介于2000mg/L~3000mg/L之间,也有高达3000mg/L~4000mg/L,一些排放标准要求出水总氮低于40mg/L,总氮去除率高达98%以上,如此高的去除率对MBR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级生物脱氮系统很难达标,必须采用二级生物脱氮方能满足要求。
对于垃圾渗滤液而言,排放标准对总氮没有要求的项目,生化处理系统采用单级生物脱氮,如果排放标准对总氮有严格的要求,应采用二级生物脱氮处理系统,通过控制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完全程度来控制出水中的总氮。
首页123下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固定化微生物对渗滤液DTRO出水中氨氮降解的研究2018-02-11
-
晚期垃圾渗滤液MBR亚硝化系统中细菌及功能菌的多样性2018-02-11
-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及应用现状浅析2018-02-01
-
垃圾渗滤液处理站的运营解析2018-01-05
-
垃圾渗滤液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初探2017-12-14
-
硝化菌VS聚磷菌 到底除磷和硝化该如何共存?2017-11-29
-
膜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特性分析2017-11-22
-
浅谈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系统改造方案2017-11-21
-
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2017-11-16
-
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处理现有技术分析2017-11-14
-
关于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探讨2017-11-08
-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协同竞争对脱氮特性的影响2017-11-04
-
垃圾渗滤液运行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2017-10-31
-
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生化工艺选择的研究2017-10-28
-
ABR厌氧氨氧化反硝化协同脱氮除碳研究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