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betway88

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资金瓶颈及对策分析

来源: 网
时间:2018-02-22 16:35:41
热度:

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资金瓶颈及对策分析摘要: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资金投入不足、来源单一以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引起的资金匮乏一直是困扰该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现行的相关土壤环

摘要: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资金投入不足、来源单一以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引起的资金匮乏一直是困扰该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现行的相关土壤环境保护法律不完善、政策缺失、资金渠道单一以及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资金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政府-企业-市场三个层面出发,系统地分析了构建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在立法、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突破资金瓶颈的综合对策方案,对于逐步形成更完善的土壤修复产业,推进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稳步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引言

随着2016年5月31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的发布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链将逐步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形成若干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通过规范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可以促进土壤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产业发展。

1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背景

1.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km2。2014年4月17日由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为严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5846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在调查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工矿企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2014年5月24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土地整治蓝皮书》显示,我国耕地受到中度、重度污染的面积约5000万亩,很多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特别是大城市周边、交通主干线及江河沿岸的耕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造成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据测算,当前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相当于4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2015年6月9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No.2》显示,我国现有的20亿亩耕地中,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度、重度污染,土壤点位超标率接近20%,大多不宜耕种。

1.2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在“十一五”是萌芽阶段,“十二五”是预热阶段,“十三五”及以后将大有发展。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研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下,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物、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工程项目超过100个,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2015年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数量增长至900家以上,在2014年约500家企业的基础上翻了将近一番。对于刚刚起步的土壤污染修复产业来说,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因素的困扰,目前其处境仍十分尴尬,其中资金瓶颈是制约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1.3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受“土十条”的影响

“土十条”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发展机遇。总体来说,在“土十条”的框架下我国土壤修复及相关产业面临一些发展机遇:一是土壤环境调查与检测市场的业务需求增多;二是随着风险管控力度的加强,场地风险评估方面的需求增加;三是基于场地污染预防的企业环境管理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四是土壤污染防治科技类服务、信息化服务以及面向修复行业水平提升的培训服务逐步看好;五是修复工程终身责任制将极大催生修复监理市场和第三方监管服务。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土壤修复产业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土十条”无疑对这一行业有更大的助推力。但初步估计,若要修复全部已调查出的受污染土壤,保守估计需万亿元资金,如此庞大资金由谁来提供,资金筹措机制不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土壤修复进程。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匮乏,“土十条”中尤其是第八条(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第九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和第十条(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针对这一资金瓶颈从健全立法、政策驱动、创新融资和技术革新等方面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撑指导,对我国土壤修复产业今后发展做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和顶层设计。

2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

2.1资金投入不足

从国际经验来看,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相比,土壤修复治理起来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比如,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长,具有难降解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等工程困难,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据日本《神通川流域污染农地复原表》统计过去40年中日本污染土壤修复资金共计420亿日元;美国超级基金于20世纪80年代设立之初曾设定需土壤修复资金67亿~227亿美元,2000年前完成修复表,到1995年则修正为仍需投入320亿美元,预计到2040年完成;德国的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在1995年投入60亿美元;荷兰2000—2009年土壤污染修复成本为3.35亿欧元/年,其中政府投入约1.6亿欧元/年[8]。欧美国家经验还显示,土壤保护成本、土地可持续管理成本(重点是防控风险)与场地修复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关系。我国历史遗留的土壤污染问题严重且复杂,从削减存量、控制增量,以及预防风险等角度出发,需要投入可能达10万亿元的巨资,而2013年我国环境修复的资金投入约20亿元,2014年我国环境修复的资金投入为25亿~35亿元人民币,2015年为45亿~60亿元。“十二五”期间用于修复污染土壤的中央财政资金仅有300亿元,相比美国20世纪90年代污染土壤修复方面近1000亿美元的投资,5年仅300亿元人民币肯定相差甚远。

我国环保投资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当一个国家的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在1%~2%时,至多只能防止环境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而要使环境质量发生明显的好转,环保投资额要占到同期GDP的3%~5%。2011年英国环保投资占GDP比重为5.28%,法国为5.27%,意大利为3.14%,日本为6.17%。而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占GDP比重近十年来总体保持较低水平,基本为1.15%~1.85%,2010年之后甚至出现较明显的下降,2015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降至1.28%,如图1所示。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