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betway88

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来源: 网
时间:2021-11-30 11:00:58
热度:

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废钢铁固废网讯:天津市发布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深入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废钢铁

固废网讯:天津市发布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要求,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打造制造强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瞄准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坚持制造业立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制造业对天津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全力打造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夯实根基。

(二)工作目标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中有升。到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5%,为实现“十四五”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到2023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4%,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强度显著提升,自主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到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保持在20%以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0家。

绿色集约转型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3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效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二、重点领域

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一)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

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的新兴产业,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天津智港”。到2023年,智能科技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7%。

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大力推动曙光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昇腾人工智能自主可控服务器产业化等项目研发建设。加快发展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医疗等领域产品集成及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一批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中芯国际集成电路生产线扩产(二期、三期)、飞腾芯片研发总部、华海清科扩能、立联信中国新工厂、环欧半导体智能化切片、杰泰高科激光雷达传感器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建成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基地,推动本市国产操作系统在国产替代市场占有率超过60%,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终端设备产品体系。到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24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600亿元,年均增长10%。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推动实施金耀药业软吸雾剂、药明康德北方基地二期、中新药业滴丸智能制造基地、京津冀天津中医药产业基地、津村盛实制药高品质中药经典名方制剂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北辰京津医药谷,加快建设细胞工程创新中心、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二期等重大平台,积极创建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医学中心、中医药智能关键技术装备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加大原创药开发力度。到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820亿元,年均增长9.5%;年销售额超100亿元企业达到2家,年销售额超50亿元企业达到3家,显著提升核心技术、市场份额和服务能力。

新能源产业。推动力神百亿瓦时动力电池扩产、环欧半导体高效太阳能电池用切片、爱旭太阳能电池基地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推进英利高效组件智能制造产业线等项目,加强风电机组、光伏发电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突破新型高效光伏电池、高效叠瓦组件等先进生产技术。加快氢能产业布局,推进国家电投新一代燃料电池、国氢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推动燃料电池车辆生产及示范应用。到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8%。

新材料产业。加大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力度,加快建设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忠旺高精铝材、中电科半导体新材料、中沙26万吨/年聚碳酸酯、渤化集团含氟有机新材料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中石化可降解塑料研发制造,加快建设新材料中试基地(平台)、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中心和生物基材料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南港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8%。

(三)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装备制造业。加大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研发支持力度,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重点支持迪信通惠普智能制造基地、长荣控股新型智能绿色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百利集团智能伺服压力机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机器人、专用成套装备、智能电网等智能装备,着力突破一批核心零部件和关键产品。加快临港海洋装备核心区建设,成为国内海洋装备制造领航区。到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7%。

汽车产业。大力推进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恒大新能源汽车、一汽丰田新全球架构(TNGA)1.5L发动机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新的整车项目,配套发展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等关键零部件,提升本地配套率。加快建设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一期智能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天津港无人驾驶电动集卡应用等项目,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发展高地。到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2900亿元,年均增长8%。

石油化工产业。推动中石化120万吨/年乙烯、“两化”搬迁改造、PPG全球研发中心等项目,积极引进轻烃综合利用一期丙烷脱氢及下游项目落户。大力发展湿电子化学品、催化剂、油田化学助剂、高端汽车涂料、高端润滑油等产品,提升高端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发展能级。依托乙烯和丙烯等中间产品原料基础,加快从烯烃源头到制品加工的环氧全产业链布局,建设环氧乙烷/环氧丙烷(EO/PO)高端化工新材料研发基地,推动产业向下游高端聚烯烃、改性塑料等方向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滨海新区石油化工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到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7.5%。

航空航天产业。重点推动空客新总装线项目建设,加快空客A350交付中心、波音材料公司航空零部件项目,扩大飞机产品品种和规模;推动哈飞民用直升机项目落户,发展西飞机身装配等本地零部件配套项目。开展新型无人机、大载重无人直升机等新型号研发,加快推动滨海新区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提升运载火箭和超大型航天器研发制造能力。到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0%。

(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现代冶金产业。加快天钢特殊钢深加工、天津钢铁节能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模式绿色化。依托新天钢、荣程、金桥焊材等重点企业,发展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钢结构、海洋工程、能源和金属材料等下游行业的主导材料和产品。推动高强高韧铝合金、抗疲劳铝合金、耐蚀铝合金、高质量钛合金等稳定生产,建设全国先进的轻量化合金、高端焊接产业基地。

现代轻纺产业。加快食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等食品行业发展。大力推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家具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营销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打造国内领先的中高端家具智能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纺织服装技术研发中心、时尚创意中心、高端制造中心,打造优势拳头产品。加快建设富士达等自行车制造项目,推动创意设计、品牌营销与自行车融合发展,打造国际领先的自行车生产基地。到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5.5%。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制造强市建设的战略支撑

加快重点产业创新。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网络安全、中央处理器(CPU)设计和集成电路、终端设备五大领域,深入推动单克隆抗体仿制药、疫苗、蛋白药物等高附加值药物研发,积极攻关智能机器人、高性能智能传感器等技术,着力打造“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国家级城际轨道交通创新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主攻方向、以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为重点的“一主两翼”产业创新格局。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依托海河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培育形成更多“独门绝技”。大力发展合成生物、量子科技、下一代基因组学等前沿技术,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进材料、生物、现代中药、细胞、基因编辑等领域形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研发成果。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催生更多自主创新成果。

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完善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对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标准,完善先进操作系统、现代中药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新能源转化与存储、合成生物学、组分中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试点落地,系统布局一批高端创新平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为本市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到2023年,全市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占比达到80%以上。支持以领军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

(二)实施串链补链强链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各个产业倾力打造1至2条重点产业链,推行链长制,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模式,集中攻坚10条重点产业链,做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5条“强链”,壮大车联网、新材料2条“新链”,延长集成电路、绿色石化、航空航天3条“短链”,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和整体竞争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整体配套。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工业基础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研发创新,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积极争取承接一批国家级重点产业基础项目,支持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承担重大攻关项目,加快解决共性基础问题,增强自主保障能力,加快实现产业化突破。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汽车、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构建新型集群发展促进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京津冀代表性产业,规划共建一批跨区域产业集群,联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深入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围绕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三大行业和绿色制造、安全生产两大重点领域,重点推进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机器换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企业加快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设3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城市和典范城市。

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新场景。加快培育制造业企业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能力,推动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商业范式深刻变革。加快促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深化“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带动形成5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项目,推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创新标杆,上云用云工业企业达到1万家。

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实施千兆5G和千兆光网提升工程,建成5G基站数量不少于5.5万个,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打造全国一流5G城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外网建设和内网改造,聚焦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打造3至5个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500千伏双环网、110千伏电网、35千伏电网工程新建扩建,打造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支撑滨海新区率先建设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示范区。

(四)实施制造业品质提升工程,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优质企业梯次培育。着力构建以领航企业为引领、以单项冠军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跟进跃升的梯次发展格局。围绕产品集成度、生产协作度高的产业链,培育一批领航企业。促进企业技术质量双提升,加快培育一批市级、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中小企业。到2023年,累计培育60家市级单项冠军、800个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加快优质品牌打造。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加强品牌、标准、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打响天津制造品牌。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全面提升消费品工业供给质量。支持开展质量标杆经验推广活动,推广卓越管理、精益管理等质量管理先进技术和方法,提升产品稳定性、质量可靠性。

强化优质人才引育。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实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支持政策,引进高端人才。发挥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精准引进人才和项目,充分释放对人才和项目的“虹吸效应”。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企业家队伍。积极涵养产业基础人才,支持院校、企业等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等,培养“海河工匠”高技能人才。

(五)实施主题园区培育工程,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载体

突出特色产业。围绕“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确定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区一品牌”的原则,明确准入门槛,加大政策支持,开展梯次培育,打造一批高品质、高能级的主题园区。到2023年,建设30个有灵魂、有特色的市级主题园区,打造新动能引育的沃土、园区建设发展的标杆。

明确特定空间。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明确特色主题园区发展空间,推进特定产业向特定空间聚集。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推进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利用,支持主题园区先行先试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探索土地混合利用立体开发模式,进一步提高用地效率。

拓展园区功能。推进产业与城市、人文等功能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品牌综合楼宇或产业社区。就地就近建设人才公寓、青年公寓,提升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健全主题园区交通配套。突破传统园区治理模式,链接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园区治理,提升园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园区发展核心竞争力。

(六)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等,建设300家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强化绿色监管和服务,建立实施“有进有出”的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动态管理机制。深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企业能源动态监测、精准控制、优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培育形成一批绿色制造系统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

稳步提升工业能效。推进结构节能、强化技术节能、提升管理节能,推广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及“能效之星”产品,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加快推广先进成熟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培育一批节水型工业企业和水效领跑者。

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以电力、冶金等行业为重点,推进粉煤灰、钢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余热余压及废气综合利用。围绕废钢铁、废塑料等领域,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试点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动

发挥天津市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工作。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目标,分解落实责任,主动作为、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强化市区联动

强化产业联动,各区要按照全市“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和十大重点产业链,根据自身基础和优势,明确主导产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强化政策联动,在全市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等有关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各区要积极配比政策,突出政策协同叠加效果,促进项目落地。强化招商联动,发挥各区招商工作主观能动性,形成全市招商引资“一盘棋”的良好格局。强化载体打造联动,引导各区按照市级标准培育一批、认定一批、储备一批,积极打造特色主题园区。

(三)加大精准招商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推动总投资4800亿元的300余个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制造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围绕“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三个环节,加强与项目主体企业的对接洽谈,推动项目落地。用好世界智能大会等平台,大力扩充项目储备,动态更新大项目、好项目,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要素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好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政策,推动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进更多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等股权投资机构,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依托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发展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项目支持力度,助力优质企业成长。鼓励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政策,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在立项、规划、报批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提升产业层级和用地效率。

(五)推进协同开放

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产业转移平台和京津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强化载体承接能力,引进和落地一批重大项目。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需求,加强产业协同联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制造业“引进来”、“走出去”。

(六)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推动“一制三化”改革,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制度,不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扩大“多证合一”改革覆盖面,完善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优化办理流程,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尊重爱护企业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安商亲商兴商氛围。

  1. 工信部:拟公告的废钢、废塑料、废旧轮胎、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名单公开征求意见
    2021-11-26
  2.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石油化工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2021-11-25
  3.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扬子石化热电厂电除尘滤袋滤袋招标公告
    2021-11-22
  4.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未验收 榆林绿能新能源有限公司被罚15万元
    2021-11-22
  5. 苏州高新:拟发起设立绿色低碳基金 将重点布局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2021-11-20
  6. 国网安阳供电公司迎来年度新能源并网“潮”
    2021-11-17
  7. 宇通新能源环卫车辆助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021-11-15
  8. 德创环保:与德升新能源、绍兴研究院拟成立浙工大-德创绿色低碳研究院
    2021-11-09
  9. 5G无人驾驶新能源环卫车首现“双一流”高等学府
    2021-11-04
  10. 睢宁宝源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垃圾焚烧锅炉脱硝系统提标改造工程中标公告
    2021-11-02
  11. 新能源发电不可忽视的一环 生物质发电前途光明
    2021-10-20
  12. 2021年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指标及减排措施修订知多少?—焦化、铸造、炼油与石油化工行业
    2021-10-10
  13. 数字化车间+循环经济 东营市华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2021-09-26
  14. 2930万!湖北美龙新能源中标湖北咸宁崇阳县城区环卫一体化服务项目
    2021-09-22
  15. 格林美:拟签署新能源材料、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等项目投资合作协议
    2021-09-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