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betway88

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

来源: 网
时间:2021-10-19 11:02:25
热度:

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工业节能 高耗能行业 贵州为全面推进贵州省工业节能的相关工作,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贵州省委 贵

工业节能 高耗能行业 贵州

为全面推进贵州省工业节能的相关工作,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贵州编制发布《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 年。本规划主要阐述全省“十四五”时期工业节能发展战略方向,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确定工作重点。

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零二一年

前 言

“十四五”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承诺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产业低碳转型关键的五年。深入推进工业节能工作,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落实《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文件精神,围绕工业大突破,实现工业倍增和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要举措。

为全面推进贵州省工业节能的相关工作,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 年。

本规划主要阐述全省“十四五”时期工业节能发展战略方向,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确定工作重点。本规划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在工业节能领域的细化和落实,是指导全省“十四五”期间工业节能发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一、工业节能现状与趋势

(一)工业节能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工业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节能管理机制,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业节能水平大幅提高,全面完成“十三五”工业节能目标,为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以上,单位能耗产出较2015 年大幅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大力发展十大工业产业,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累计退出落后产能涉及企业共103 户,退出落后产能517.1 万吨,压减生铁产能257 万吨、粗钢产能220 万吨。从2015 年到2020 年,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9.2%调整为27.3%,轻重工业比重由38.7:61.3 调整为49.8:50.2;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由53%下降到43.7%。工业用能占社会用能比重下降。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强化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实施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推动技术改造,提升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淘汰10 蒸吨及以下工业燃煤锅炉和落后机电设备等,磷铵、合成氨、黄磷等主要工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深入实施《贵州省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创建绿色工厂66 家、绿色工业园区18 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 家、绿色设计产品10 种。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25 家、绿色工业园区6 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 家、绿色设计产品8 种。创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8 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 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3 个、能效“领跑者”企业1 家,成功申报并推进6 个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建设,树立了示范标杆,有力推动了贵州工业绿色发展。

(二)工业节能面临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具备新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指明了“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发展方向,为我省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共同富裕,为我省后发赶超带来了重大机遇;中央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我省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我省特色产业、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优势凸显,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我省指明了努力方向。

“十四五”时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努力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迫切需要我省深入探索产业结构优化、能源低碳转型、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发展之路。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工业节能发起了新的挑战。“十四五”是经济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我省是国家明确的西部能源基地,现阶段产业发展与资源能源高度相关,化石能源消费仍然是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随着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实现工业大突破,能源消费总量还会进一步提升,国家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收紧对我省能矿产业的发展形成约束,需要能源领域和工业领域实现革命性的变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迫切需要更加有力推动工业节能,减轻能源资源约束压力。

——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对工业节能提出新的任务。《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提出了“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转型”的要求。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工业节能,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工业倍增行动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三)工业节能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我省能矿产业占比仍然偏重,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十三五”末,一次能源产品中原煤产量占全部能源产量八成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2%,但其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的比重高达86.2%,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是工业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偏重”的产业结构将加大完成能耗双控目标的压力。

二是节能潜力挖掘不充分。部分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尚未达到国内平均及以上水平,部分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未能得到有效地推广,能效水平不高的设备还普遍存在。

三是节能投入不足。企业节能技改动力不足,在生产工艺流程优化、能源节约等方面的节能技术改造投入不够,在高效节能产品应用、重点耗能设备更新换代等方面资金投入也不足,工业节能新技术未能得到及时应用推广。

四是节能技术开发创新力量薄弱。重点耗能企业对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参与度不高,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缺少提供节能低碳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机构。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推进工业节能作为落实工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

明建设要求的硬任务,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以推动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试点示范,推动能源高效利用,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加大工业企业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力度,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产业低碳成色,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引领。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驱动工业绿色转型,加快推广应用节能型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强化标准规范、示范引领,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

系统推进。统筹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关系,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和各环节,着力推进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加强产业耦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铺就产业结构绿色底色。

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第三方机构的平台作用,激发工业节能新需求,引导工业节能新投入。加大绿色财税金融支持,加大高质量的节能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主要目标

到2025 年,工业节能水平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工业节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节能-环保产业不断壮大。

完成工业节能目标任务。完成国家下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

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 年,绿色工业园区占比50%以上,创建绿色工厂200 家以上,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产品,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创建一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稳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稳步提升。

三、主要行业节能重点及方向

全面推进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改造,以能源、材料、化工、建材、数据中心等行业为重点,加快节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持续推进能量系统优化。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开展重点用能设备、工艺流程的绿色化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节能领域的推广应用,利用数字技术开展能效监测,推动高效用能设备与生产系统的优化匹配、使用与管理。

(一)能源行业

煤电。全面推进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分类推进亚临界机组升参数改造、具备条件机组供热改造,推动现役30 万千瓦级煤电机组“上大压小”,提高煤电机组运行效率。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挖掘燃煤机组调峰潜力,提高煤电运行灵活性。加强煤电机组综合诊断,科学制定优化运行方案,合理确定运行方式和参数,使机组在各种负荷范围内保持最佳运行状态。淘汰落后设备,采取节能技改措施将能耗降至国家限额标准以内,推动企业淘汰落后设备。

新能源。积极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动水光互补、风光互补、水风光一体化等新型发展模式,鼓励分散式、分布式风电及光伏建设,鼓励在开发区、商业中心等区域,利用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积极探索稳妥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新型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采取风能、太阳能、水能、火电等多能源品种发电互相补充。探索开发利用氢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二)材料行业

钢铁及其制品。鼓励重点钢铁及其制品企业围绕节能技改、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等方面,推动生产工艺升级,推动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提高设备能效,提升节能水平。利用余热余能资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推进多能互补,减少煤、焦用量,实现能源结构和流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发挥钢铁生产流程能源加工转化功能,引导煤气副产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鼓励钢铁企业建立智慧能源管控系统,运用大数据能源预测和调度模型技术,动态预测企业能源平衡和负荷变化,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和能源循环利用比例。

铝及铝加工。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型阴极结构铝电技术、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以及铝加工先进技术,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有效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积极发展高纯铝材料,鼓励企业实施电容器铝箔、高性能导线、高性能合金等领域高纯铝材料的研发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锰产业。围绕锰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抓好“补链拓幅”,发展锰资源精深加工,延伸锰产业链条,提高资源转化效率。鼓励生产工艺升级,推广使用高效机电设备,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

(三)化工行业

引导化工企业改造传统生产装置,促进工艺升级改造,实现节能降耗。在煤化工行业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干熄焦、焦炉煤气利用技术,推进焦炉大型化,推广应用大型清洁高效粉煤气化技术。鼓励实施蒸汽梯级利用,推广应用升膜多效蒸发技术和炉窑烟气节能降耗一体化技术,加强黄磷尾气等化工废气的综合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磷化工产业精细化、煤化工产业新型化、特色化工产业高端化,生产醇醚燃料、氢燃料、氢能源产品,推进行业能源互补。

(四)建材行业

鼓励应用新型水泥熟料冷却技术及装备,示范推广利用高热值危险废弃物替代水泥窑燃料综合技术,降低基础燃料消耗,推广应用变频调速、高效粉磨、智能化过程控制等技术,有效降低水泥可比熟料煤耗、可比水泥综合电耗等。在墙材工业推广高效节能生产技术设备和新型节能环保窑炉,以及余热余压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技术,鼓励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等行业与建材行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余热余压等资源,推动资源循环化利用。支持新型墙材企业,围绕装配式建筑模块智能生产线关键设备,在装配式建筑中融合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大研发力度,推广装配式建筑使用节能门窗、节能型墙板等。

(五)其他行业

数据中心。有序推动数据中心绿色技术改造,强化绿色运维,提升新建设施绿色设计和布局水平。加强在用数据中心绿色运维和改造,引导数据中心建立绿色运维管理体系,有序推动数据中心开展节能与绿色化改造工程,加快高耗能设备淘汰。加强对新建数据中心在IT 设备、机架布局、制冷和散热系统、供配电系统以及清洁能源利用系统等方面的绿色化设计,鼓励采用液冷、分布式供电、模块化机房,充分考虑动力环境系统与IT 设备运行状态的精准适配。到2025 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达到1.3 以下。

新能源汽车行业。积极发展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资源化循环利用,探索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装备,引进储能电站、电池管理器、电气控制等前沿项目。

先进设备制造行业。重点推动前沿技术发展,突破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智能化改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先进储能装置、分布式电源和微网控制等技术装备的产业化。积极发展高性能工程和矿山机械先进工艺,以煤炭等行业智能化改造为契机,加快发展高效的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和智能煤炭综采设备,以及矿井提升机、石油钻采工具等能矿装备。

健康医药行业。实现产业整合,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实现绿色化发展。推进洁净区空调系统节能,根据冷热电三联供,实现能源系统的梯级利用。

优质烟酒行业。鼓励烟酒企业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有效降低能耗、水耗。白酒企业推广应用循环水系统节能技术、低温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等,降低水耗;烟草生产企业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型锅炉,提高锅炉能源转换效率,降低烟叶复烤能耗。提高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整体运行能力和水平,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降耗水平全面提升。

生态特色食品。强化龙头企业节能降耗的带动作用,鼓励使用先进的制冷设备,促进食品冷冻冷藏环节节能。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推广粮食干燥系统节能、低温余热回收等技术,实现食品生产过程节能降耗,推动食品原料制备和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四、工业节能主要任务

(一)推动工业结构性节能

优化重点产业布局,着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推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

加快煤电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效火电,不断降低供发电煤耗,新建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清洁化利用水平。健全能源矿产资源绿色化发展机制,培育发展氢能,积极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勘查开发利用。

有序开发水电,推动发电、航运、灌溉等综合开发利用,发挥水电的综合效益。

2.推动传统产业快速升级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优质烟酒、现代能源、基础材料、现代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提高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新型建材等地方特色产业产值。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引导企业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产品。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巩固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项目节能审查,严格“两高”项目审批管理,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进行分类处置、动态监控,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

3.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动能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和产品层级,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打造“中国数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核心区,培育数据融合新业态。大力实施锂离子电池、镍基无钴多元前驱体及高性能正极材料等相关配套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培育打造省级锂离子电池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航空发动机、无人机产业发展,培育以微特电机、精密铸锻件为代表的先进基础零部件和高精密结构件产业,打造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推进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建设,重点突破动力电池材料核心技术、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力争形成以动力电池及材料为特色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行业,培育一批节能环保装备和再生资源利用骨干企业,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工艺推广应用。

专栏1 结构性节能工程

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深化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实施煤电扩能增容提质行动,推动煤电产业安全绿色智能发展,推动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利用实现重大突破。大力发展光伏、氢能等新能源,推进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建设,促进多能互补,引领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先进纺织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推进磷化工精细化、煤化工新型化、特色化工高端化发展,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到2025 年,优质烟酒、现代能源、基础材料、现代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4 万亿元。

做优做强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引进培育一批农特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一批拳头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巩固提升贵州中药材产区地位,加快特色中医药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中药(民族药)与化药、生物药互补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保温和密封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建材产品,扩大贵州石材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到2025 年,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新型建材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8000 亿元。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以服务器等配套产业为上游、以云服务等优势产业为下游的数据中心全产业链,以及智能终端、数据融合开发应用等产业,培育一批“5G 十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规范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汽车配件等产品本地化,推动动力电池及材料加快发展。到2025 年,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6000 亿元,其中,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总产值达800 亿元。

(二)推进节能技术创新及应用

围绕技术节能,加快节能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升能效水平。

1.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改造

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施节能改造,推广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实施重点用能设备改造,以高效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高效电机能效提升、高效节能变压器推广、数据中心机房和基站节能改造为重点方向,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推动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构建以电为中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支持重点用能企业提升节能技术研发能力,加大节能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鼓励建立节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省内高校加强节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培养节能新技术(产品)、装备研发创新人才。围绕节能需求,集中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资源,建立创新能力强、运行机制灵活的省级节能技术创新平台。

3.促进节能创新成果转化

推动重大节能技术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形成产业化,发挥节能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广太阳能光热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综合集成智能电网等先进节能技术或装备。推动稀土永磁电机、新型冷凝器、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器、余压余热转换为机械能回收利用、特种非晶电机和非晶电抗器等一批重大、关键节能技术(设备)的示范应用。鼓励研发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加大节能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投入,增加节能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