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土壤团聚体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土壤团聚体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 土壤微生物环境修复网讯:氧化亚氮(N2O)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土壤是N2O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主要受N2O产生和还
环境修复网讯:氧化亚氮(N2O)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土壤是N2O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主要受N2O产生和还原的功能微生物影响。土壤团聚体是由原生颗粒(砂、粉、黏粒)、胶结物质和孔隙组成的土壤基本结构单元。根据粒径大小,土壤团聚体可分为大团聚体(>2 mm)、小团聚体(2~0.25 mm)、微团聚体(0.25~0.053 mm)和粉黏颗粒(<0.053毫米)。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大团聚体孔隙连接度高、通气性好、周转率快、有机质丰富;微团聚体持水能力强、稳定性碳含量高,且受其保护的微生物不易被捕食。因而,不同粒径团聚体形成了分化的微生物生态位,影响N2O的排放(如图1)。
图1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和周转过程概念图
本文整理了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N2O排放差异的研究。在不同的培养实验条件下,大团聚体、小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排放速率阈值分别为0.044~5 607 μg·kg-1·h-1、0.016~7 637 μg·kg-1·h-1、0.009~4.03 μg·kg-1·h-1。而土壤团聚体N2O排放主要与N2O产生和还原有关。携带功能基因amoA、narG/napA、nirK/nirS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被确定为N2O生产的主要贡献者。然而,被反硝化微生物携带的nosZI和nosZII基因编码的N2O还原酶,将N2O还原为N2(图2)。这些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分别分布在大小不同的团聚体中,受土壤水分状况、基质可用性和多孔连通性的影响,推动N2O的产生和运输。
图2 土壤N2O产生过程及其微生物机制
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在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其群落和结构也受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影响。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N2O产生和排放的功能微生物分布存在差异。如有研究表明,AOA在大团聚体(>0.25mm)中含量丰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在微团聚体(0.053~0.25mm)中占主导地位。而后期环境因素(如底物浓度、土壤含水量、通气状况)通过重新分配这些功能微生物来进而影响N2O排放。
氮循环的功能基因可作为一项指标来衡量N2O排放。通过整理前人的研究发现:土壤N2O产生潜力能用amoA、narG基因表征,N2O还原强度可通过nosZ基因丰度反映。反硝化功能基因napA、narG、nirK、nirS、nosZ基因能评估N2O排放潜力;产生N2O功能基因(nirS/nirK)及其还原功能基因(nosZ)之间的差异也可预测N2O排放。
最后提出了对后期工作的展望;(1)土壤团聚体N2O产生和还原热区探究;(2)环境因子阈值范围确定;(3)对系列功能基因(酶)开展整体性研究,而不仅是单个主要基因(酶)。预计该研究将为建模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为减缓N2O排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原标题:土壤团聚体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
土壤有机污染物电化学修复技术研究进展2021-09-01
-
基于保护生态的土壤基准值制订关键技术研究—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例2021-09-01
-
中央深改委强调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修复万亿级市场或将加速释放2021-08-31
-
土壤修复潜在总值5.2万亿 土壤监测仪器新“蓝海”值得期待2021-08-31
-
安徽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样品分析测试工作完成2021-08-27
-
山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第四批)2021-08-26
-
山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库(第二批)专家名单2021-08-26
-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在土壤中的污染现状及环境行为研究进展2021-08-26
-
微生物同化吃掉的“N”约为BOD5去除量的5%?2021-08-26
-
2020年陕西超额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021-08-26
-
关于印发《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土壤风险管控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08-25
-
吉林省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113家重点排放单位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报告2021-08-25
-
广州小镇促农村垃圾分类:探索厨余垃圾沤肥 引进微生物处理设备2021-08-25
-
京津冀地区高空间分辨率土壤扬尘清单构建及动态化方法2021-08-25
-
外源硫化钠对土壤-水稻体系中镉迁移积累的影响20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