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betway88

水泥行业减碳重点在于巩固去产能成效

来源: 网
时间:2021-08-24 11:01:50
热度:

水泥行业减碳重点在于巩固去产能成效碳达峰 节能减碳 水泥行业大气网讯: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

碳达峰 节能减碳 水泥行业

大气网讯: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我国水泥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重点行业。水泥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坚决杜绝运动式“减碳”,不能为了减碳而减碳,简单地将国内的水泥和熟料产量一减了之。我国水泥行业进口熟料和水泥产品无法从根本上减碳。

一、水泥行业减碳工作要靠自身发展来完成,不能依靠进口水泥

中国水泥行业的碳达峰,要以行业企业自身的碳减排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要支撑;碳中和目标要借助产业链投资、产业间协作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方法来实现。

那种依靠进口熟料和水泥来帮助水泥行业碳减排甚至“鼓励进口水泥产品”的思想是错误的,是不可行的,这将严重破坏水泥行业正在推进深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上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进口原材料工业产品挤压本国企业的产品来进行碳减排的。好的产业政策可以引导行业健康平稳发展,不切实际的产业政策也可能毁了一个强大的行业。

二、水泥行业减碳工作任重道远,解决结构性矛盾是关键

我国水泥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我国水泥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13%。中国水泥行业2009-2020年熟料产量由10.79亿吨增加至15.79亿吨,水泥产量由16.3亿吨增加至23.77亿吨;随着水泥熟料产量波动性增长,中国水泥行业碳排放从9.71亿吨逐步达到13.75亿吨。

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点行业,结合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和运行规律来制定全局的、长远的、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尤为迫切和关键。

我国部分地区水泥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泥行业尤其是大企业集团,正在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好应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积极研发应用节能减碳和新能源技术,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积极调整发展战略;行业协会搭建平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训企业减碳专业管理人才,做好行业基础数据管理工作;市场也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产能布局优化;一切都在向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方向推进。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碳排放基数大,这给减排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未来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努力争取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让工业健康平稳发展,因此减碳工作要统筹考虑尤其是重点行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善。

水泥行业实现碳达峰关键在于巩固去产能成效,巩固去产能成效的目的在于积累行业效益,获得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依旧是主要矛盾,目前重点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主要矛盾。

三、要落实七部门文件,研究建立进口水泥的检验监管机制

当前,最紧要的是尽快落实七部门《关于提升水泥产品质量规范水泥市场秩序的意见》“强化进口水泥检验监管”,这既关乎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关系到产业安全问题,更关乎基础建设的发展。

解决水泥行业的碳排放问题不在于将问题转移,而在于做好国内的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如果长期鼓励进口水泥,既不利于发展我国水泥行业生产力,也不利于化解我国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2019年我国进口水泥和熟料合计2474万吨,同比增长81.64%。其中,水泥进口200.64万吨,同比增长109.66%,水泥熟料进口2274万吨,同比增长79.52%。而出口量继续大幅下降,总出口量553万吨,同比下降39%。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东南亚等国需求不及预期,包括越南、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各国产能已经出现严重过剩,出口动力继续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东南亚水泥各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国。2020年我国进口水泥熟料总量为3337万吨,同比增长47%,增长迅猛。熟料进口量来源国主要来自越南、印尼、泰国和日本。2020年越南向中国销售的熟料量1980万吨,占中国全部总进口量的59%,其次是印尼、泰国和日本分别占总进口量的10%、9.9%和8.2%。

东南亚等国水泥产能还在增加,预计2021年中国水泥进口量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目前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水泥行业一边在国内巩固去产能成效,一边进口水泥和熟料产品。这将严重冲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华东和长三角区域已经建立起来的水泥去产能机制,削弱去产能效果。

我国通用水泥产能严重过剩,过多无序的进口熟料和水泥产品打破了国内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进口水泥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不到位,给后续国内建筑质量带来隐患。二次过驳装船产生的粉尘等无组织排放对沿江、沿海生态环境有污染隐患。

2021年5月印发的《市场监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 商务部 海关总署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提升水泥产品质量规范水泥市场秩序的意见》(国市监质监发〔2021〕30号)已经对进口水泥熟料有较为明确的态度,“强化进口水泥检验监管。完善进口水泥海关检验检疫要求,强化进口水泥法定检验,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实施检验监管。研究推动将进口水泥熟料列入法定检验目录,保障进口水泥及熟料质量安全,促进优质产品进口。”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落实文件精神,建立进口水泥的检验监管机制。

在进口水泥检验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后,也应探索建立进口优质特种水泥等产品的机制,有序规范国际市场。截至2020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在16个境外国家投资建设了31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已投产熟料产能3,544万吨,水泥产能5,225万吨;在建熟料产能4,388万吨,水泥产能5,920万吨,待开工熟料产能100万吨,水泥产能120万吨;停建熟料产能155万吨,水泥产能200万吨。“十三五”期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合计投产2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合计熟料产能2,688万吨,水泥产能3,965万吨。

国际的水泥项目产能释放回流到国内,也要有相应机制来有序规范。在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的地区或国家生产的水泥产品,如果符合我国相关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可以结合碳排放溯源等予以产品绿色认证,既保障进口水泥及熟料质量安全,又使得进口水泥产品与我国有了同等的减碳约束条件,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总之,水泥行业减碳重点在于巩固去产能成效,主线依旧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这些是我们经过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减碳措施,现阶段不能通过进口熟料和水泥产品来达到减碳目的。

原标题:依靠进口熟料和水泥无法从根本上减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