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中和重点行业分析(交通运输篇)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中和重点行业分析(交通运输篇)碳达峰 碳中和 碳排放大气网讯:报告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欧美日主要国家的典型做法、中国“碳达峰、碳中
大气网讯:报告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欧美日主要国家的典型做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及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重点在电力行业、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展开专题研究,共同探讨中国区域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战略,以期为地方政府决策及业界参考提供智力支撑,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快速增长,2008-2018年复合增长率达7.5%,明显高于世界交通碳排放的增速(2.3%)及我国整体碳排放增速(5.6%)。
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达到11.4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来源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四部分,其中公路运输碳排放占比77%,是排放量最高的运输方式。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我国交通运输的需求会持续增长,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上行压力较大。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转型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货物运输结构以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公路运输为主,2019年公路货物周转量占比达72.99%,碳排放占交通运输行业整体排放量的40%~55%。
二是公路客运碳排放将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低,仅是美国的1/6,欧盟的1/5(万得数据),未来乘用车保有量增长空间仍大;从汽车结构来看,尽管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领先于世界,中期(2025)来看,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高,新增车辆仍将以燃油车为主。
三是航空脱碳难度大,非化石燃料替代面临技术瓶颈,缺乏商业化量产的电动化技术,氢能替代绿色溢价高达343%(未考虑购置或改造成本),目前尚未形成可行的脱碳路径;根据万得数据,2018年中国人均飞行次数是美国的1/7,欧盟的1/5,未来航空转运量将持续增长,或将导致碳排放增长加速。
2.转型路径
交通运输行业降低碳排放主要通过运输结构优化、能效提升等降低能耗强度,并通过使用电、氢能等实现能源零碳化。
具体路径如下:
1)运输结构优化。
一是深入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多式联运等模式,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以及航道的快速发展,铁路、水路运输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与公路运输相比,铁路、航运具有明显的成本(公路综合运输成本分别是铁路的2倍、航运的4倍)及环保优势,通过促进“公转铁”、“公转水”分流公路的货物,以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替代公路运输,有效降低交通碳排放强度。
二是完善“地铁+常规公交+慢行”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通过提高轨道交通的普及率、完善电气化公共交通线路规划以及构建15分钟生态圈等举措,降低居民私家车出行比例;支持共享自行车、电动车等共享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城市慢行通勤专用道、自行车存放点,为市民“绿色出行”出行提供保障。
2)能效标准持续升级。
一是不断提高汽车能效标准,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交通行业仍将依赖化石燃料,提高汽车内燃机排放标准,能有效降低能耗强度以及污染物排放,如2021年7月将实施重卡燃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其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限制相比国五标准降低50%、颗粒物指标限值降低了10倍;同时,在能效标准升级的过程中,通过强制淘汰等举措,逐步降低高耗能高排放燃油车比重,从而降低整体碳排放强度。
二是降低航空运输、水运碳排放强度,水运要提高船舶能效水平降低水运碳排放强度,推广LNG动力船舶,适时推进内河水运电气化;航空运输通过采用连续上升和连续下降的飞行过程优化、截弯取直的航线优化等方式,提高运行效率,进而实现降碳。
3)能源零碳化。
加大电动车推广,通过实施购置补贴、税收优惠、双积分制等政策,以及加大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时发力,逐步提高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中轻微卡等交通工具渗透率。
推进铁路100%电气化,过去十年铁路电气化率提升了36%,2019年达到72%,是铁路碳排放降低的主要推手。未来应确保新建铁路电气化,深化现有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铁路2030年之前实现全面电气化。
促进新型绿色能源技术突破,通过标准制定、完善产业链等政策推动氢燃料、氨能等技术的自主突破,明确氢能源在特定交通场景中应用路径和推广目标,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重卡、水运、航空等运输领域的能源替代。
4)交通信息化、智能化。
大力推动互联网+、5G、车联网、AI等信息技术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应用,支持自动驾驶、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发挥智能系统在通行状况实时监测、诊断分析、趋势推断、预报预警方面的作用,通过大数据进行资源配置优化,有效规避交通拥堵,降低汽车出行碳排放。
鼓励发展车货匹配平台,以数字化技术去中介化,提升车货匹配效率,降低公路货运空驶率。
创新发展车载蓄电池,探索研究V2G功能(Vehicle-to-grid),利用电动车保有量的快速提升,推动车载蓄电池参与电网调峰储能充当整个电力系统的“蓄水池”,增强电网稳定性,形成电力系统新业态。
延伸阅读: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现状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中和重点行业分析(电力篇)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中和重点行业分析(工业篇)
-
中国碳中和完成配股净筹2.28亿港元 投资基础产业及碳资产等2021-08-04
-
香港将以更进取的策略实现2030年削减碳排放目标2021-08-04
-
碳中和大势所趋 资源化风劲泉涌2021-08-04
-
中国实现碳中和承诺的挑战与机遇2021-08-04
-
687家 履约率100% 深圳公布2020年度完成履约的碳排放管控单位名单2021-08-03
-
海南:关于试行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2021-08-03
-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实现碳中和需付出艰苦努力2021-08-03
-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08-03
-
欧盟碳中和的发展之路2021-08-03
-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中和重点行业分析(电力篇)2021-08-03
-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中和重点行业分析(工业篇)2021-08-03
-
碳中和不是碳跃进2021-08-03
-
碳中和电力系统中 煤电还是“压舱石”吗?2021-08-02
-
“双碳”目标下的汽车业:加速拥抱“碳中和” 全产业链脱碳成关键2021-08-02
-
什么是碳中和背景下的CCUS?20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