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betway88

解码“碳中和”—“三大方向”+“七大领域”把握碳中和机遇

来源: 网
时间:2021-03-29 09:00:25
热度:

解码“碳中和”—“三大方向”+“七大领域”把握碳中和机遇碳中和 碳达峰 碳市场大气网讯:摘要1、内涵:碳中和是什么?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人为

碳中和 碳达峰 碳市场

大气网讯:摘要

1、内涵:碳中和是什么?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人为移除活动,最终实现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则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从长期气候目标看,碳达峰、碳中和、净零排放、与气候中和是四个主要阶段性目标。

2、背景:绿色发展变作贸易新标准,低碳外交成为破局主抓手。从我国自身来看,“双碳”承诺虽然面临发展权的让渡,但随着绿色发展逐渐成为贸易标准,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此外,面对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碳中和也成为外交破局的主要抓手。

3、中国:碳达峰任务艰巨,政策目标逐渐加码。中国碳排放总量庞大,在全球的比重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当前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庞大且快速上涨,原煤消费占比持续下降但依旧处于高位。工业能耗占比远高于GDP占比,产业结构仍需再平衡。此外,城市化率上升、人口基数庞大等都是阻碍碳减排的重要因素。中央政府对碳减排目标持续加码,逐步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

4、海外: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目标2025年实现碳中和。根据IPCC测算,若实现《巴黎协定》2℃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2067年实现气候中和。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美国、欧盟、日本等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

5、展望:政府企业携手,四大路径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1)减少碳排放,实现重点领域部门能源转型;2)推动碳捕获发展,技术固碳与生态固碳合力推行;3)完善碳交易市场,我国碳市场尚在起步,未来发展潜力加大;4)引导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倾斜,构建碳金融体系。此外,主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也提出相关政策与路线。

6、投资机遇:“三大方向”+“七大领域”把握碳中和机遇。碳中和为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推动力。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前提,这将倒逼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打破传统工业生态,带动绿色产业强劲增长,最终实现经济社会、能源体系、科学技术的巨大转变。从污染治理角度看,能源结构调整虽然是减排的治本之策,但同样需要碳吸收的减排协同效应,这将有效推动固碳技术发展,以及碳交易机制建设。我们将从减少碳排放、增加负碳排放、建设绿色金融体系三个方向下的能源、工业、交运、建筑、碳汇、碳捕集、碳交易七大领域出发,寻找低碳、绿色发展下的重要投资机遇。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经济超预期下行,外部环境出现超预期冲击等。

正文如下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0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于气候雄心峰会发言,再次重申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并提出具体的数量目标。在全球经济共振复苏的趋势下,把握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投资机会将会是未来数十年行业配置的一条主线。本文将着重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什么是“碳中和”,双碳目标承诺的背景是什么?2)我国现状如何,海外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路径有哪些?3)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路线图及政策制定有哪些?

1内涵:碳中和是什么?

碳中和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则是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则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碳中和的概念,最早由伦敦未来森林Future Forests公司(后改名为碳公司The Carbon NeutralCo)在1997年提出,指为消费者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从而抵消其一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量主要利用消费者在交通旅游、家庭生活和个人行为等领域的数据进行估量与测算,消费者通过购买“碳信用”来抵消碳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净零排放、与气候中和,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阶段目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开始慢慢下降;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也称净零碳排放(net-zero carbon emissions),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净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s)中既包含了二氧化碳(CO2)的净零排放,又包含了其他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如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气候中和(climateneutrality)与净零排放的定义并不完全等价,零排放与零影响之间并不等同,气候中和的实现,除了需要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还需要合理控制其他人类活动如城市化、植被改变等。

2 背景:绿色发展变作贸易新标准,低碳外交成为破局主抓手

2.1 能源安全新战略破题开局,绿色贸易成为主流

全球主要国家与地区陆续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标,预计2060年后普遍实现碳中和。据CAIT与ECIU统计,截至2021年3月,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54%的47个缔约方(内含58个国家)已通报了净零目标。据UNFCCC披露的33个国家数据显示,从目标时间来看,其中2个国家(不丹、苏里南)已实现碳中和,1个国家(芬兰)承诺2035年实现碳中和,2个国家(奥地利、冰岛)承诺2040年实现碳中和,2个国家或地区(美国加州、瑞典)承诺2045年实现碳中和,24个国家或地区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1个国家(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1个国家(韩国)承诺二十一世纪后半叶尽早实现碳中和;从承诺性质来看,6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瑞典、丹麦、匈牙利)通过法律立法形式进行承诺,6个国家或地区(欧盟、加拿大、西班牙、斐济、智利、韩国)通过立法草案进行承诺,其余各国及地区通过政策宣誓、提交联合国、党政协议、承诺等形式进行承诺。

贸易标准发生转变,绿色贸易壁垒不容忽视。截至2017年,全球共有49个国家实现碳达峰,碳减排、绿色经济、节能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驱动贸易标准发生转变。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s,简称GBs),是指某些国家针对在环境或动物方面有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贸易采取限制性条款或禁止性条款的行为,其根源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高速发展后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身体健康的迫切需要,WTO也通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中肯定其合理性,其主要制度包括以下七种,即环境附加税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产品加工标准制度、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绿色发展逐渐成为贸易标准,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新旧能源格局与能源安全战略加速转换。旧能源格局主要由美国主导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中心,原煤、原油等高二氧化碳排放能源占据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但随着全球经济中心的转移、国际关系的重塑与清洁能源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旧的能源格局与能源战略面临巨大挑战。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并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节能、减排、碳捕集与新能源等技术需要多管齐下并大力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成为我国能源变革的本原则,也为世界能源格局的变革注入新鲜血液。

2.2 全球发展存异求同,低碳外交谋求多边发展

面对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碳中和成为外交破局的主要抓手。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地缘政治风险升级,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世界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带来新的不稳定性。尤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产业链加速调整,各种思潮相互角力,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影响力上升。站在当前时点,我国未来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中国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以绿色发展为抓手,积极响应碳减排号召,谋求多边发展,并于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国家。2020年以来,欧盟及美国民进党接连提出征收碳税,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探索“碳中和”,不仅可以降低出口产品被征收碳税的潜在风险,还可以推行绿色外交谋求与欧盟、美国等开展对话交流,进行多边合作。

2.3 技术装备发展支撑能源结构调整,双碳目标纵深推进

工业生产与社会应用两方面,共同助力能源结构调整,驱动双碳目标纵深推进。在工业生产方面,低碳技术与新型装备基础达标。工业、制造业、金属冶炼等行业的高耗能企业,能源形式清洁化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双管齐下。能源装备制造关键技术、材料和零部件等瓶颈均有所突破,推动全产业链技术创新。煤炭清洁智能采掘洗选、深水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油气储运和输送、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先进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燃气轮机、储能、先进电网、煤炭深加工等领域装备的技术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社会应用方面,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仍需一定时间。目前钢铁行业逐步推行以氢代焦等为代表的低碳高炉炼铁技术,即富氢煤气喷吹、复合铁焦、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的优化匹配技术,研究表明,在复合铁焦使用量30%、炉顶煤气循环48.8%的情况下,吨铁能耗降低22.1%、焦比降低16.4%、碳排放降低51.8%,而生铁产量提高39.8%,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但实际应用还需要逐步实验与推广。

2.4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碳中和发展已达共识

碳排放驱动温室效应积累,全球变暖趋势愈发严峻。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对地球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性,并且对于太阳光有高度透光性,于是产生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全球变暖。自1970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并在2016年达到最高点。201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489.40亿吨,较上年增长1.98%;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4.42亿吨,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4.46%,较上年增长2.40%。202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了400ppm,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世纪的基线升高了约1.25℃,比1981年至2010年的参考期升高了0.6℃,逼近2016年的最热记录,碳减排未见成效情况下全球变暖趋势愈发严峻。

全球变暖引起极端天气频发,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全球变暖所引发的异常高温、北极海冰数量的减少、永久冻土层融化等问题,破坏了世界各地的生态平衡与气候模式,导致全球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强,如2020年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相继而来、特强气旋风暴“安攀”席卷孟加拉湾、美国西部极端高温造成山火多发、北极出现38℃极端高温、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的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出现又进一步加速了全球变暖的进程,造成了恶性循环;全球变暖问题亟待解决。

全球变暖背景下,各国多次召开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开始重视并深入讨论碳减排问题,碳中和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发展共识。自1994年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后,每年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均会就碳排放问题进行讨论与相关目标的制定。2015年12月,第21次缔约方会议在巴黎召开,近200个缔约方签署了《巴黎协定》,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主要目标是将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2021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1月在英国举行。

3 中国:碳达峰任务艰巨,政策目标逐渐加码

3.1 中国当前碳排放形势依旧严峻,碳减排难度大、责任重

中国碳排放总量庞大,在全球的比重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碳排放指标主要从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碳排放全球占比、碳排放年增长率、年人均碳排放量四方面进行分析。2005年后中国碳排放总量连续十五年居于世界首位。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98.26亿吨,是碳排量第二大国美国的1.98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29%)、美国(15%)、欧盟(10%)。随着中国碳排量在全球的比重不断攀升,碳减排责任巨大。1999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世界占比为14.24%,2009年已超过25%,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比重达到28.76%,2015年到2019年五年平均占比达到28.08%。

目前碳排放增速已经回落至历史低位,人均碳排放量处于世界中位数水平。中国当前碳排量增速已经度过高峰,目前处于相对低位。1991年至2018年,中国碳排放量经历了三次高速增长(碳减排增速大于6%的时期),分别是1991年到1995年、2000年到2007年、2009年到2010年,三段高速增长期平均增速分别为8.49%、11.41%、8.91%。201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增速为3.16%,2014年到2018年五年平均增速为0.94%。在人均碳排放量方面,中国处于世界中位数水平附近,2013年以来连续六年企稳,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平台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可行性。2018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94吨/人,2013年到2018年六年平均水平为6.76吨/人,逐渐逼近日本(8.49吨/人)的水平,远低于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14.54吨/人),处于数量较为稳定的阶段。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