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江苏率先实现火电企业碳排放核算“双保险”
江苏率先实现火电企业碳排放核算“双保险”碳排放 碳交易 火电企业大气网讯:3月18日,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杭桂男打开了“火电企业碳排放实时在线监测及评估系统”,系统中该厂每
大气网讯:3月18日,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杭桂男打开了“火电企业碳排放实时在线监测及评估系统”,系统中该厂每台机组的实时碳排放浓度、强度等数据清晰展现在眼前,“实时排放效果看得真、报得准,也让我们后续参与碳交易、碳减排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底气。”
目前,国内外权威的火电厂碳排放核算方法有排放因子法和实测法两种。其中,排放因子法是根据不同燃料对应的不同碳排放系数来估算碳排放量,无需加装设备,电厂依靠现有数据通过标准化计算方式即可开展。由于其简单易行,我国电力行业在碳排放核算工作的起步阶段采用了排放因子法,以保证在短时间内实现碳排放核算的全覆盖,快速掌握全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整体情况。
但是,排放因子法数据来源主要依靠发电企业每年上报物料消耗和煤质分析数据,存在数据收集繁杂、人为干扰因素较多、核算结果滞后等问题。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节能减排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政府部门碳排放监管和未来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需求,探索实测法在火电厂碳排放核算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2013年,国网江苏电力从火电企业碳排放实时监测、碳排放量核算、碳交易机制探索等方面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2019年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火电企业碳排放实时在线监测及评估系统”,并于2020年在8家电厂开展试点应用。
“我们借鉴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从监测端入手,在火电机组烟气排口安装二氧化碳实时监测仪表,并研发了基于监测数据的碳排放实时核算方法,实现了二氧化碳数据实时监测、自动采集、在线核算。”国网江苏电力火电机组节能环保科技攻关团队领衔人、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环保技术中心副主任孙栓柱说,“碳排放实时监测弥补了排放因子法的不足,两者互相验证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等于给江苏火电企业碳排放核算上了‘双保险’,为政府部门动态跟踪电力行业碳排放情况提供技术手段,也为发电企业实时掌握自身碳排放浓度及强度提供数据支撑。”
国家能源局江苏监管办公室市场监管处处长吴卫建说:“碳排放实时在线监测技术给我们实时掌握全省火电行业碳排放情况提供了‘科技利器’,真正实现了碳排放可监测、可度量、可计算,也为我们后续开展全省电力行业碳交易市场配额测算、价格核算、在线稽查等提供了数据基础。”
据了解,经过“十二五”“十三五”两轮环保改造,江苏火电行业节能减排实时监控体系已经覆盖了全省271家电厂、680多台机组,装机容量达8000万千瓦以上,主力火电机组单台监测点数达到2000点,数据每10秒刷新一次,是全国规模最大、采集周期最短、监测范围最全的发电数据中心。而实现碳排放实时在线监测仅需在烟囱排口原有监测仪表基础上加装一块二氧化碳仪表即可,电厂的改造工作和后续日常维护简单易行且成本较低。
“碳排放实时在线监测是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的基础之一,我们也将此数据接入了江苏电网碳结构演变电子沙盘,与各类电源历史数据、电力运行数据库、一次能源耗能信息网等信息结合,实现了全省电网碳结构的多维度分析。”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调控中心主任陆晓介绍道,“我们还将在电力调度、清洁消纳工作中增加碳排放强度指标,督促发电企业从源头开展技术创新、设备升级,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夯实基础,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如何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21-03-22
-
生态环境部陆新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争取今年出台2021-03-19
-
三部门发布18个新职业:含碳排放管理员等2021-03-19
-
全国碳排放市场架构浮出水面 交易中心将落地上海2021-03-18
-
生态环境部:要抓紧编制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2021-03-14
-
走进碳达峰碳中和 |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03-11
-
江西省将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 创建一批零碳园区和零碳社区2021-03-09
-
碳排放政策对钢材市场的影响分析2021-03-09
-
发改委: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03-09
-
碳中和之碳排放监测逻辑梳理2021-03-05
-
广东:关于做好碳排放管理和交易企业2020年度碳排放报告核查和配额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2021-03-04
-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2020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相关工作的通知2021-03-04
-
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5 深圳拟推五大举措力争尽早实现碳达峰2021-03-04
-
广东碳排放达峰要走在全国前列2021-03-02
-
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进展及展望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