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betway88

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中国建设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和展望

来源: 网
时间:2020-04-09 09:21:50
热度:

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中国建设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和展望大气网讯:本文来源于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推出的“对话绿色金融”访谈系列,携手全球绿色金融业界领袖,共同探讨绿色金融主流化的具体

大气网讯:本文来源于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推出的“对话绿色金融”访谈系列,携手全球绿色金融业界领袖,共同探讨绿色金融主流化的具体挑战,提高国际资本市场对绿色金融的认识。希望他们的真知灼见能启发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和对话。

张希良|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所长

张希良,清华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博士,现为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兼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张希良教授长期从事绿色低碳能源经济转型、能源技术综合评价、能源与应对气候变政策与机制设计等研究。张希良教授曾担任《可再生能源法》(专家建议稿)起草专家组负责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等。他还担任国际学术期刊Climate Policy的副主编,Energy、Economic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olicy等期刊编委。张希良教授曾担任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在Nature Energy、Nature Climate Change、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以下为对话实录:

问:在去年COP25马德里大会期间,您的清华大学研究团队与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共同举办了“碳交易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度设计思路与进展”边会,您作为会议主持在总结中提出“希望到下一届气候大会,我们可以正在讨论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不用再坐而论道了”。您对2020年中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有何预判和期待?

答:首先,据我所知,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包括排放数据报告和核查、配额分配、注册登记与配额交易平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我个人认为,就发电行业而言,今年年底以前实现配额交易,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建立全国碳市场是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标志性的行动,也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经过7个试点碳市场建设,近几年的全国碳市场建设准备,今年率先在发电行业实现碳市场实际运行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当然,在今年的电力行业碳市场建设中,也有不少的挑战,还有很多艰难任务要完成,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既需要广大企业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和地方政府的配合,也需要有好的社会舆论。

问:自2017年底宣布启动全国碳市场两年来,中国在不断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并计划在今年启动电力行业碳交易。做为核心专家,您牵头负责开展了总量设定、碳配额分配等重要议题研究。您认为中国碳市场未来五年的发展将面临哪些主要机遇和挑战?可否分别列举前三?

答:中国碳市场建设最大机遇是中国转变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明确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制度安排。我认为,中国碳市场建设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挑战是中国社会各方面、各个阶层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共识。当然,这个问题也不只是在中国存在,在世界很多国家也都存在。另外,中国碳市场建设的一个实际的挑战是碳市场运行管理的队伍问题。中国全国碳市场建成后,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需要有一支数量和素质与中国碳市场的规模相匹配的管理队伍。

问:中国碳市场一旦启动,将超过欧盟和美国等区域碳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体系,但在市场流动性、透明度、金融创新等方面与这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您认为,中国在建设健全有效的全国碳市场过程中,在哪些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

答:碳市场机制发源于欧美西方国家,欧盟、加州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已有多年的碳市场运行实践。毫无疑问,中国的碳市场建设应该积极吸收这些国家和地区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实际上,中国全国碳市场和几个试点碳市场建设也是这样做的。但也应看到,碳市场建设的理论比较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十分复杂,必须与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才能把碳市场建起来,然后不断加以完善。所以,中国碳市场建设应该很好借鉴中国经济改革的做法。中国全国碳市场和试点碳市场建设在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包括透明度)、总量设定、配额分配、配额交易管理等方面,都通过国际合作积极借鉴了国外的经验。有的试点碳市场在市场流动性、金融创新方面也开展了很好的国际合作。我认为,今后不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在市场流动性、透明度、金融创新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需求,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去年2月, 您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子刊《自然—气候变化》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合作发表了关于中国碳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早期碳市场企业排放报告一致性”,就支撑碳市场运行的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查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据您了解的情况,中国控排企业在碳排放数据、信息披露和碳资产管理等方面主要存在哪些挑战?需要开展哪些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

答:大家都知道,排放数据质量是碳市场能否成功的基石,不仅决定着碳市场运行的效果、效率及公平性,也决定着人们对碳市场的信心。因为在发展中国家,排放数据监测、报告和核查能力相对较低,碳市场数据质量问题尤为重要。MRV制度是碳市场的一个基础制度。我们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表明,北京市在试点碳市场建设中发展建立的MRV制度和做法是有效的,能够保证数据可靠性和质量,而且数据准确性不断提高,也没有发现排放企业与第三方核查机构合谋的证据。自2015年,全国的重点排放单位也开始实施了数据报告和核查工作,这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个人认为,中国MRV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是M和V,应该引导和帮助企业制定行之有效的监测计划。在第三方排放数据核查制度创建初期,政府的作用还是很大。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政府能够购买第三方核查服务和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核查报告进行复核,都能有效提高数据质量。

问: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的成功不仅对中国很重要,而且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更为重大。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致力于推动绿色投资。中国的全国碳市场成功建立后,可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向带路国家介绍中国碳市场建设经验,支持其建立碳交易体系,从而促进推动全球基于市场机制的气候变化合作,您对此有何意见建议?

答:这样一个很好的想法,我特别赞同。我认为,首先应该建立一种多个政府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除了生态环境部外,商务部、工信部、银监会等部门也应参加进来,把碳市场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中,解决当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缺少有效鼓励绿色投资的市场机制的短板问题。另外,现在也可以开始建立一个“一带一路”倡议碳市场论坛,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中,介绍中国碳市场建设经验,传播碳市场建设知识,帮助这些国家培养一批碳市场设计和建设所需的人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