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山东东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山东东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北极星环保网讯:日前,山东东营市政府印发《东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文如下: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
北极星环保网讯:日前,山东东营市政府印发《东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文如下: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东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
2017年7月17日
东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16〕37号)精神,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防控、安全利用,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立足东营实际,全面构建科学、务实、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努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2.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1.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年底前查明全市不同类型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参照国家和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方案,制定全市土壤环境质量详查技术方案。建立市、县两级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建设全市土壤样品库和样品流转中心,提高土壤样品集中、统一、规范储存能力。(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卫生计生委等参与,各县区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区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2017年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省控在我市监测点位布设任务。结合我市实际,统一规划,设置土壤环境质量市控监测点位。2020年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形成完整规范的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等参与)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市和重点县区环保部门应具备按照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土壤环境监测的能力,所有县区环保部门应具备土壤采样与制样能力。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建立市、县两级土壤预警和应急监测体系,各级政府及企业编制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和方案中要包含土壤应急监测的内容。对重点监管企业(区域)布设预警监测点位,开展加密监测和数据分析、预报,采取“趋势预警和超标预警”的模式,开展预警监测和预报。(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参与)
3.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环保、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有关土壤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检测、污染源排放、土地利用等已有相关数据,建立全市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并逐步将有关部门土壤污染防治的科研成果、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环境与健康等相关数据纳入数据库,构建全市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力争2018年年底前完成。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保护居民健康中的作用。(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卫生计生委等参与)
(二)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1.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按照国家发布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针对监测超标区域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的划定工作,逐步建立分类清单,2020年年底前完成。划定结果按规定审定后,数据上传全省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定期对各类别农用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逐步开展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等工作。(市环保局、市农业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等参与)
2.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高标准建设和更严格的保护制度,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除法律规定的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2020年年底前,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206.1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免(少)耕播种、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要履行土壤保护的责任,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市政府将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23.1万亩,基本农田数量确保268.2万亩不减少,实施保护性耕作100万亩以上,机械化秸秆还田率达到90%以上。(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供销社等参与)
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区域新建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医药、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电镀、制革、铅蓄电池制造等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项目,现有相关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提标升级改造步伐。(市环保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等参与)
3.着力推进安全利用。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县区要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依据国家、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实施适合当地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在重点土壤污染区域,全市每年定期组织对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重要农产品风险监测和重点监控产品监控抽查。同时,逐步扩大开展对食用农产品的重金属监测预警和抽样监测工作。依托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针对农产品产量安全等内容,每年分期分批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进行培训。到2020年,完成省下达的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指标。(市农业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等参与)
4.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对威胁地下水、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有关县区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并落实有关措施。研究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到2020年,完成省下达的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指标。(市农业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等参与)
5.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广力度。优先将重度污染的牧草地集中区域纳入禁牧休牧实施范围。加强对重度污染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质量检测,发现超标的,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市林业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6.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对湿地实施全面保护和涵养,恢复湿地功能,提升湿地质量,实现湿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市生态安全提供生态保障。到2020年,全市建成国家、省级湿地公园13处,湿地保护面积增加到330万亩,湿地治理恢复面积达到40万亩,陆地湿地受保护面积达到75%。(市林业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局、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参与)
延伸阅读:
福建漳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