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 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 垃圾能否资源化利用?——上海两会问诊垃圾分类固废网讯:实施成效如何?深入推进还有哪些障碍?未来完善提升的着力点在哪里?备受关注的“垃圾分类”成为今年上海两会上的
固废网讯:实施成效如何?深入推进还有哪些障碍?未来完善提升的着力点在哪里?备受关注的“垃圾分类”成为今年上海两会上的热词。代表委员们纷纷开启“抢话筒”模式,为这件民生小事建言献策。
实施超半年 上海垃圾分类成绩单亮眼
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超400%;有害垃圾分出量0.6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超500%;湿垃圾分出量7453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88.8%;干垃圾处置量17731吨/日,较2018年底减少17.5%……正在此间召开的上海人代会上,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亮出了该市实施垃圾分类半年多来的成绩单。
“上海已基本形成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15%提高到90%。”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两会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时认为,上海垃圾分类推进快、成效大,靠的是全市动员、全民参与。
“居民在扔湿垃圾时要‘破袋’,常常会脏了手,甚至垃圾溅到衣服上。很多市民反映能否不用‘破袋’直接扔?”上海人大代表施政表示,“但在得知技术尚未突破这一‘小难题’时,市民纷纷表示‘还是先破袋,希望技术能够快点突破’。我们还在犹豫的事情大多数市民却很坚决,这让我们调研时非常感动。”
“我们有3个超预期:一是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超预期;二是条例实施的引导效果超预期;三是垃圾分类取得的实效超预期。大家都觉得垃圾分类这件事情必须持久推进下去。”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杨文悦表示,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市民达成了普遍的社会共识。
根据第三方机构调查,71.6%的上海市民能够准确区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辨投放的垃圾种类;79.8%的市民在没有监督员的情况下,会主动遵循垃圾分类。
分类设施不够、意识不足、处理技术滞后成三大“桎梏”
与会代表委员认为,尽管上海市去年垃圾分类成效显著,但也暴露了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缺乏、部分市民意识不足和垃圾资源化利用配套机制滞后的短板。
——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
邓建平透露,上海市已完成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改造,建成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201个、集散场10个。
上海人大代表王家根认为,虽然上海已完成大量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或改造,并配置了各类运输垃圾车辆。“硬件规模不可谓不大,但对于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每天产出的垃圾量来说依然不够。特别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商场、餐饮场所等,垃圾分类设施仍不够完善。”
记者了解到,在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之前,上海计划2020年底湿垃圾处置能力达到7000吨;但实施后发现,湿垃圾增长速度超过预期。由于前期估算不足,上海在湿垃圾中转时,遇到了专用集装箱数量不足,运输效率下降问题。同时,上海集中型湿垃圾处理设施的建成也尚待时日。
——部分市民分类意识仍薄弱
“从市中心到郊区农村,垃圾分类的宣传覆盖面几乎达到100%,但这并不能代表全民意识得到大幅提升。部分居民只是被动接受、知道个大概,但对具体怎么分类不求甚解。”王家根公布了自己的调研成果,“这部分居民占比不低,他们虽然会主动垃圾分类,但是分错的现象十分普遍。还有一部分居民的内心有抵制情绪,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根本没有时间扔垃圾。”
记者随机走访发现,部分小区垃圾乱扔、混扔现象时有发生。有居民在“定时投放点”关闭之后直接把垃圾堆放在地上;在一些设置了“延时投放点”的小区,湿垃圾桶里混杂着食品塑料包装袋,甚至成包的干垃圾……
——末端处置技术滞后
“垃圾分类主要是为了末端处置。但目前垃圾处置手段比较滞后,市民垃圾分类的成果有一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置。”上海人大代表张正权认为。
“目前,湿垃圾面临资源化难题。”上海城投环境董事长王瑟澜表示,湿垃圾经过有氧发酵之后变成的“有机介质”,或者无氧发酵之后得到的沼渣,还田、还林标准未知,湿垃圾产品的出路尚不明晰。
上海人大代表赵爱华建议,加快补齐湿垃圾处理能力缺口,推进回收处理利用环节的资源化。
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成关键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上海将加快推进垃圾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进一步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
“要把垃圾变成能源、资源!”张正权的呼吁成为与会代表委员的共识。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形成,事关垃圾分类和减量的落地做实。”杨文悦认为,政府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企业,要研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出台再生产品利用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消费者更多利用再生产品。
上海人大代表时筠仑认为,未来生活垃圾分类应更注重“源头减量、末端发力”。“如果在末端处理上没有发力的话,即使垃圾分类分得再好,依然会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末端处理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焚烧供能上,而应通过科技创新和布局高端科技产业链,实现垃圾末端处理的‘循环经济’‘循环生态’‘循环科学’,建立高附加值、高能源利用率、绿色环保的垃圾处理科学产业体系。”上海政协委员姜雪峰建议。
上海人大代表童上高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快研究完善湿垃圾处理规范,提升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能力,鼓励更多市场力量参与垃圾的循环利用,让垃圾真正成为一种资源。
-
南京建筑垃圾去哪了?1年近300万吨变废为宝2020-01-21
-
垃圾焚烧补贴政策制定更要考虑差异性2020-01-21
-
光大国际、康恒环境等四家入围!河北顺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资格预审结果公告2020-01-21
-
湖北随州市餐厨垃圾处理特许经营项目咨询服务竞争性磋商2020-01-21
-
广东普宁市生活垃圾环保处理中心二期PPP项目资格预审结果公告2020-01-21
-
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垃圾焚烧电厂建成移交 日处理生活垃圾4200吨2020-01-21
-
《生活垃圾实施处置评价标准》启动编制2020-01-21
-
南京溧水餐厨废弃物处理站运营 垃圾分类彻底闭环2020-01-21
-
来了!2020年四川宜宾将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01-21
-
行业报告|生活垃圾何其多 运营空间细琢磨2020-01-21
-
《铜陵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发布 2月1日起实施2020-01-20
-
《铜陵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发布 2月1日起实施2020-01-20
-
垃圾处理费105.7元/吨!邯郸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中标公告2020-01-20
-
投资约5.6亿!新疆伊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资格预审公告2020-01-20
-
上海湿垃圾末端处置压力大 小区分布式设备需堪用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