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betway88

对话 | 水务行业技术荒与落地难并存:怎么创新才有效?

来源: 网
时间:2019-09-12 09:14:16
热度:

对话 | 水务行业技术荒与落地难并存:怎么创新才有效?水处理网讯:导读:环境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在近日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主办、清研环境承办的“新型高效水处理技术论坛”中

水处理网讯:导读:环境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在近日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主办、清研环境承办的“新型高效水处理技术论坛”中,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章林伟,原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殿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信息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永,原广州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广东省市政行业领军人物王少林齐聚一堂,共话环境产业的技术创新之道。对话由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主持。

1.jpg

随着我国环境治理的深化,新的治理需求及治理情境开始出现,呼唤产业的技术及模式创新;另一方面,一些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研发的新技术,却普遍存在“落地难”的问题,真正落到工程层面的少之又少。

环境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在近日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主办、清研环境承办的“新型高效水处理技术论坛”中,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章林伟,原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殿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信息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永,原广州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广东省市政行业领军人物王少林齐聚一堂,共话环境产业的技术创新之道。对话由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主持。

环境技术创新的落地难

在行业发展的前二三十年,我国的污水处理以国外引进为主;从“十二五”开始,在技术方面开始有所创新;“十三五”期间,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多,市场需求也更加丰富。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许再没有什么事情比自己的研发成果被广泛应用更有成就感了。在具有真实价值的科技成果基础上,能够形成有效的转换模式,才是实现创新全周期循环。而技术创新通常只是解决点状问题,在技术研发后的落地过程,企业遇到的问题往往复杂得多。团队建设、资金支持、项目获取及落地、政策影响、行业环境、市场机制,都是转化过程中躲不开的影响因素,多数技术团队在最初的推广阶段便会屡屡吃到闭门羹。

陈永表示,此前他负责中建集团的一些科研工作,发现行业的诸多科技成果及产品有高度相似之处,研发门槛较低,但在转化落地、推广市场的过程非常困难。“为什么水处理的产品和技术难以孵化或转化?原因有几个方面,可能效果应用的甲方或者是购买服务方,在达标方面不太需要这个效果;也可能是效益方面的考虑,投入了这么多设备和资能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些可能使应用方望而生畏。”

清研环境董事长刘淑杰也曾在其创业故事分享中提到:“做技术服务,业务没有可持续性,做技术转让,有时转出去了却远没有达到可以赚钱的目标,还需要再投入研究,结果经常出现两边都觉得亏的情况。”

杨殿海认为国内专利保护氛围的欠缺也是一项不利因素:“目前,国内专利保护和技术保护的氛围及效果还不足,这使得技术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可以不断发展,影响了企业对技术红利的分享。期待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可以做得更好。”他提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因注重以专利设备为载体,这样更利于技术的保护。

章林伟分析,当前的管理体制也是导致技术落地难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设计院不倾向于用新技术?为什么有的技术明明更省钱却要把它改造了?因为设计院直接面对的是甲方,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都会给新技术的落地带来阻碍。”这也要求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尽量把知识产权做到位,直接产品化是较为便捷的途径。

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

章林伟认为,虽然短时间内体制无法改变,但技术型企业可以在遵循体制的情况下寻求机制创新,包括市场运行的商业模式和机制,同样可以达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的。“我们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厂、网、河一体化’就是希望它创造机制解决体制障碍。”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章林伟指出,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与科学不同。科学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技术是因地制宜的。如清研环境的RPIR工艺优化了处理系统,而实现了产品化,变成一个单元嵌入到处理池中,在耦合作用下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既抓住了科学规律,也是技术上的升级。”

杨向平举例,如RPIR技术创新,乍一看好像与80年代完全混合式的污泥处理装置类似,但其在结构上有诸多巧妙设计,把完全混合式的曝气池变成了A2/O的形式,并且将其工业化、模块化、标准化,形成有特色的产品。这项创新没有改变活性污泥法的原理,但利用反应器结构的创新,满足了行业的技术需求,在污水处理、升级改造、黑臭水体治理上可以发挥作用,这就是一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创新。他判断,当前现在最需要的环保技术创新应该是结合客户需求的创新,而不是原理上的颠覆。应更多地从结构上、形式上、工业化、模块化方面进行创新,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转型空间。

陈永认为,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化中,企业有几点可以提升:“第一,技术是核心,企业应围绕产品、设备提升内力,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使自身的技术更具核心竞争力。第二,要学会借外力。一个环保公司或实验室发展,一定要借助人、财、物的外力。人,是指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物,是指一定要有项目落地;财,是指在启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适当融资。第三,要注重借合力。只有共赢才有生态,从上游的材料商、设备商,到下游的需求方,都尽量把利益连接起来,形成共赢,才可以持久发展。”

企业首先应当提升内力,所做的核心产品要有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此外,要借外力,一个产品或一个实验室的发展,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人”要找到合作伙伴,“物”是要有项目的落地,“财”是指适当融资。最后,还要借合力,只有共赢才有生态,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下游的需求方,应尽可能将他们的利益连接起来,形成共赢。

“设计院很少采纳新技术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新技术与传统理念直接没能很好地接洽上。”王少林分析,作为产业公司,有了好技术以后,一定要跟相关需求方做一个比较广泛的技术交流,尤其是目前我们国家在大力地推广污水治理、各地需求不同的情况下,在沟通商讨阶段需要做的大量工作。

未来五年的技术突破方向

我国对于污水的治理,可大致分三个大阶段。刚开始是在城镇发展过程当中解决微生物污染的问题,杜绝瘟疫疾病;后来到了环保阶段,避免环境污染;未来的方向则是走向生态,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和谐、友好。

章林伟判断,未来的方向决定了将来的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大方向。目前,行业的焦点是城市污水处理,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效率、径流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偷排污染这些问题日益显著,并未建好污水厂即可解决。未来需要更多地考虑资源化,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到水处理,并建立起更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体系。

在大的前提下,技术的研发方向不应当着眼于过程,而应当更契合终级目标。章林伟举例:“如目前的雨污合流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是迫于无奈的现状,但不代表这就是合理的,从科学上来说,依然要走雨污分流的路线。”

杨向平感慨:“做了一辈子的污水处理,几乎建完了北京的污水处理厂,但后来发现,水环境污染还没有被根治。市场对于技术及模式创新有更复杂的需求。”他测算,面对水环境治理需求,目前建成的两亿吨污水处理能力还不够,未来的十到二十年还需要4-6亿吨的初级雨水或者是雨污混水的处理能力。相比于污水厂,未来更需要建设的是雨污混水的处理池,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方向。

杨向平判断,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占地小、投入少、效果好的处理技术将成为重点发展趋势。“能不能在有雨污混水的时候把污泥的浓度降下来,把表面附和再降低?这样的技术方案能够真正地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分散式、集中式的都需要。”

杨殿海认为,污水中的各种资源回收利用将是未来发展方向。“100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污水作为处理对象,但水资源,以及污水中的碳、氮、磷资源,都可以作为回收利用资源。每人每天排放的磷大概是120毫克,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做的工作。未来的排水系统或将成为城市收集资源并加以恢复利用的设施。”

“开放、共享、融合”是陈永总结的三项未来技术研发思路。水务行业和机械、物理、化学、电化学等多学科相关联,“开放”往往可以化繁为简,用跨界的思维去观察,可能是在材料方面,包括膜处理材料、靶向材料等,能做的技术革新还有很多;“共享”是指水是一个整体系统,不应该碎片化、割裂化,污水治理及技术研发也需要从大系统的视角考虑,而不是就节点论节点;从水系统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方面,也需要将各个处理环节融合来看,包括污水处理厂、雨水处理厂等等,将规划、标准、管理体制相融合。

陈永认为,环境产业创业者的两大趋势,分别是“大而全”和“小而精”。大而全的企业主要是用资本拉动,什么都做;小而精的企业,如清研环境,主要靠技术驱动,还可以为大企业提供很好的支撑服务。他提出,希望大企业不要过早地兼并,为小企业留出提升技术的时间。

王少林认为,未来的技术方向因紧盯当前几大痛点,包括黑臭水体、农村污水、管网等。“要真正消除黑臭水体,绕不开淤泥问题,我认为下一个阶段对淤泥污染的控制是一个主要的方向;农村比较是很分散,不可能做很多管网,所以小型的、便于管理的、无人值守的设备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管网的检测、维护,包括管网污泥的处理等方面,也有着强烈的技术需求,市场比较广阔。”

对话最后,针对清研环境的技术创新样本,嘉宾分别给予了发展建议和祝福。

章林伟:期待清研在三个方面有更多成果:第一,全寿命周期;第二,全产业链条;第三,更多地研究机制,包括市场运行的商业模式和机制,做一个机制适应体制,甚至克服体制障碍的案例。

杨向平:结合清研环境RPIR技术,希望你们在雨污混流水上进一步挖掘技术的潜力,为我国城市污染减排做更大的贡献,你们在市场上很有潜力。

杨殿海:清研环境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非常难得,希望清研环境能够走得越来越好,为中国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永:祝清研环境技术做精,团队做实,项目做好。

王少林:祝清研环境发展更上一层楼。


原标题:【对话】水务行业技术荒与落地难并存:怎么创新才有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