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betway88

矿山生态修复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深意

来源: 网
时间:2019-09-04 09:10:34
热度:

矿山生态修复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深意环境修复网讯: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2018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长江

环境修复网讯: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2018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今年4月25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和方案后,近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又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的函》,要求从4个方面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国发〔2018〕22号文),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作出的部署安排,保证整治工作在2020年顺利完成。由此起题,谈谈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以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和业界人士。

矿山生态修复的历史逻辑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几个阶段,而矿业开发和矿产的利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直接推手。

(一)矿业开发和矿产的利用是工业革命的直接推手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由于青铜器、铁器等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出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由原始文明(渔猎文明)进入农业文明。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的确立,加上优质的煤矿与适量的铁矿的珠联璧合,煤炭开发与生物能源的利用,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于是,人类文明出现第二个重大转折,即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我们知道,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最重要的一个标志,那就是机器的制造和大规模的使用。

制造和带动机器,需要作为原材料的钢铁和用作动力的煤炭(能源),而冶炼钢铁又需要铁矿石、煤炭。除此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非金属矿产,这些都是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二)过度开发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工业革命250多年来,占世界人口20%左右的西方发达国家消耗约占同期全球消费总量的80%的能源与资源,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而进入后工业社会。

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曾经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辉煌胜利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费,工业废料、废气的野蛮排放,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极限,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了资源枯竭以及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地下水系破坏、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生态环境问题。

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将工业产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即“环境公害事件”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

第三世界国家在为资本主义市场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同时,不得不承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遭遇的生态环境灾难。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快速完成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任务,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创造了惊人奇迹。

但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在承受这些发展带来的副作用。由于长期粗放式、压缩式发展,在生产方式上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特征,特别是许多地方、不少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种旧的经济发展方式若再不改变,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经济带矿山生态环境损害为例——

据前几年统计,长江经济带共有矿山901座,其中大型矿山120座、中型矿山195座、小型矿山586座。从矿种来看,排名前5位的为磷矿(137座)、铁矿(120座)、≥1000万吨煤矿(111座)、萤石(100座)、铜矿(85座)。

专家分析,长江经济带矿山生态环境损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关键生态空间保护形成新的挑战。大量历史遗留矿山不仅造成大面积的土地损毁,而且矿业活动产生的“点-线-面”开发利用格局会造成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被破坏,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

其次,危及流域生态安全。矿山生态破坏包括实物破坏和生态功能损失。长江经济带上游区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如果长期大面积的区域性水土流失得不到及时控制,易导致流域内河床升高、河道淤积。

第三,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矿山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和土壤污染等造成的实物量破坏和人体健康损失。煤炭、有色金属、磷矿等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其中磷矿采选与磷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已导致总磷成为长江首要超标污染因子。

此外,采选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影响范围远远超过生产作业的地域和空间。

污染治理政出多头,项目小散乱现象普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难以实现生态系统整体性提升。多年来,过度开发造成的历史欠账,因地方政府资金有限等原因,也使得治理工作难以打开局面。

(三)生态环境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反映的是人类生存条件的危机。

从上世纪早期起,人类便开始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频繁而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包括空气安全、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物种濒临灭绝等,以及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引发了西方社会的强烈反响和普遍重视,也逐渐引起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1968年,由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瑞士等10个国家的30多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联合成立“罗马俱乐部”。

1969年,美国尼克松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环境政策法》,旨在防止和消除人类对环境的伤害,维护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1971年,“国际绿色和平组织”诞生。

1972年3月,“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阐述了以产业革命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瑞典举行,并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984年,联合国成立“世纪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共有176个国家的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其中包括118位国家元首。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正是在此背景下,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在西方,从政治家到公众都要求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利益诉求,各种生态社会思潮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我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峻的形势和现实,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和我国自然环境的双重约束之下,我国的现代化之路已经无法复制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之路,必须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文明发展方式。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工业化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现实,我国及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涉及矿产开发、海洋环境、水土保持、空气污染、草原和森林保护、动物保护、农药和放射性物质管理、排污管理、清洁生产等专业性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环境治理法律体系。

矿山生态修复的现实深意

(一)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在习近平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是第一个。

同时,党的十九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这些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为新时代我国矿业的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体现了共创和谐地球的整体观,跨越西方传统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因此吸引了全球目光。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3年后,即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2019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一”: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必然要求

1.“两山论”的提出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进行调研。当听到村里下决心关掉了石矿,停掉了水泥厂,现在靠发展生态旅游让农民借景发财时,习近平同志很高兴并给予了高度肯定。

习近平同志说,“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

调研余村9天之后,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短评。

文中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他还进一步论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2006年3月8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对这“两座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集中阐述——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两山论”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

2.“两山论”的发展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三)生态修复是重塑矿业形象的必然要求

矿业在共和国发展历史进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矿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不可替代,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永远离不开矿产资源保障和支撑。

但也要看到,传统的、粗放型的矿业发展模式,特别是急功近利、乱采滥挖,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以至于人们一提起矿山,就会与废石场、臭水沟、空气污秽、地面沉陷,脏、乱、差、黑、苦、险联系起来,那些资源枯竭的矿山被废弃后,更是留下了一个个环境疤痕。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或进行土地复垦,或将其建成具有科普和文化价值的矿山公园,或建成其他公益性设施,培养成新的产业、业态,使其重放光彩,使其再度成为金山银山,不仅有利于改观矿业形象,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生态修复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满怀深情地说:“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建设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修复废弃矿山生态,重现秀美山川,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体现,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具体行动。

(五)生态修复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要求

从距今200万年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劳动与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管理矿产资源的国家。

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从诞生的时候起,就与矿产开发利用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了灿烂的矿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丰富了世界矿业文明的宝库。

今天,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矿业大国。

在我们这样一个矿业大国,如果能找到有效的办法,彻底解决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问题,并由此积累一整套的理论、政策、技术、方法、手段,进而向广大的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提供有效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解决方案,提供中国智慧,无疑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原标题:矿山生态修复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深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