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呼唤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9 21:09:38
热度:66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呼唤巍巍太行,莽莽燕山,汤汤海河。“两市一省”,山水一体,唇齿相依。京津冀,正处于环渤海“心脏”地带、整个中国版图的“咽喉”,以不到全国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8

巍巍太行,莽莽燕山,汤汤海河。“两市一省”,山水一体,唇齿相依。京津冀,正处于环渤海“心脏”地带、整个中国版图的“咽喉”,以不到全国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8%的人口和11%的经济量。

2014年的春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协调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京津冀”乘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被注入前所未有的“国家动力”。

协同发展,水利先行。水利,既是协同发展诸要素中的一个部分,又是整体协同发展的基石。京津冀地区水利如何一体化谋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利如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必然之选——

京津冀协同发展呼唤水利保障

“首都+直辖市+省区”构成的京津冀地区,总人口1.08亿,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区域之一,但相比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地区还存在明显差距。水资源承载能力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是制约京津冀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

据水利专家统计,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资源性缺水,加之长期掠夺性开发利用水资源,生态用水长期匮乏,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已是不争的事实。水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京津冀经济发展的步伐。

京津冀,同处燕山之南、太行之东、海河之系,山同脉,水同源,文同根。海河水系流域图上可以看到,北京的五大河系,四大水系源于河北;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是北京地区下泄洪水的必经之地;天津人民的“大水缸”于桥水库,盛满了发源于河北的滦河水……三地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本为一体。水在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的密切关联,水在区域内供与排的逻辑关系,决定了三地无论是水量还是水质问题,都必然是“唇亡齿寒”“牵一发而动全身”。

事实上,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的整体考量早就存在。在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陈明看来,整个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的配置,一直从海河流域整体统筹,可视为最早的京津冀一体化。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入冀补淀等一大批水资源调配工程,以及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等工作,早已进行了整体的统筹考量。仅2008年以来,先期建成的南水北调京石段就已经四次向北京输送河北水。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水利保障,水利需要协同谋划,一体考虑。这是战略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协同之法——

系统谋划全力破解水瓶颈

水利究竟如何作为才能协同发展?

仅占21.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京津冀,囊括了高原、山区、平原、沿海的复杂地貌。9月10日,在“碧水蓝天万里行”新闻通气会上,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清楚地分析了京津冀山区、平原和沿海三个地区特性。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问题:燕山太行山区急需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保护,山前平原区迫切要求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中东部平原区需要治理修复,东部沿海带亟待提高重要城市水安全保障。

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整体谋划,统筹京津冀水资源调配和山水林田湖等各要素,成为三地水利协同发展的不二选择。

补足短缺水量,是京津冀发展的第一大难题。“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既是做加法,也是做减法。”河北省水利厅副巡视员张宝全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构建一体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与节约用水。三地协同发展,可以统筹协调水资源承载能力,“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统一、科学调配水资源,创造“一加二大于三”的效益,这是做“加法”;但同时,区域水资源总量一定,随着三地的协同发展,供需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就对节约用水和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做好“减法”。

治水思路源自实践探索。北京市按照“用水总量控制、生活用水适当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的原则,大力推动高效节水;推进“三环水系”水环境改善工程建设,实现再生水、清水、雨洪水联合调度;制订南水北调水进京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实现调得进,用得好,确保水安全。天津市大力开展以清洁生产、工业水循环利用、废污水回用与减排为重点的节水改造;推行区域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强化水源调度,优化配置引滦入津、应急引黄及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淡化海水等各种水资源。河北省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加快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通过白洋淀实现引黄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相连通;加强水资源储备与应急体系建设,全力保障水安全。

在“开源节流”的基础上,加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同样迫在眉睫。

京津冀地区脆弱的水环境亟待改善。北京市出台了三年治污行动方案,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能力,改善河湖水环境;天津市加强水源保护,实施于桥水库水源保护工程,治理周边水污染源,恢复和增加河湖湿地水面面积;河北省着重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通过置换地下水源、发展高效节水、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等措施,地下水系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京津冀地处海河流域,发生强降雨时,极易发生城市内涝,沿海地区的防潮体系也与目前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水的流域特性决定了京津冀地区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建设需要通盘考虑——建设“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北京市正按照中心城“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格局,实施西郊雨洪调蓄工程体系建设;河北省大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打造“旱能浇,涝能排”的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天津市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完成独流减河综合治理,逐步推进海堤加固工程,全长249公里、保护27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防洪安全的城市防洪圈实现封闭。

实践证明,唯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谋划,统筹考量,才能将水资源发挥到最大效益,才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未来之路——

创新机制携手出发

京津冀三地有不同的用水需求,但水利协同发展远非一城一池之事,必需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创新体制机制。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重要讲话精神,京津冀水利协同发展要做到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强化保护、恢复生态,科学布局、系统治理,政府主导、两手发力。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河湖生态逐步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山清水秀景美,人水和谐相处。

“北京市下一步将侧重水安全的流域化应对,重点加强京津冀在水资源保障、水生态水环境治理、防洪排涝、合作机制建设等更广阔空间的协同发展。”这是北京市的规划。“我们正积极推动国家划定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共同呼吁尽快制定补偿机制。”这是天津市的心声。“希望国家加大南水北调和引黄的供水量,优化滦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建立京津冀防洪减灾联防机制,加快张承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这是河北省的呼吁。

跨行政区域的水利协同发展是新事物,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大胆探索,寻求适于协同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这些体制包括:水利管理体制、水资源统一调配机制、水生态补偿机制、水权交易机制、水资源安全监控预警机制、水利投资机制等。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协同。水利部门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信益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成方连片的流转土地上,安装了大型指针式喷灌机组。1亩地1年可节约用水约1万立方米,灌溉1次1亩地可节省20元。县水利局局长郭晨亮说:“实施高效节水试点工程,是用‘市场的手’实现压采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天津市建立了跨省界水文水质监测断面,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汛期沥水和供水水质变化,推动水资源环境安全监控预警平台建设。北京市昌平区响潭流域水源保护协会由村民及多家单位自发成立,义务保护流域水环境,运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管理。

协同发展需要凝心聚力,瞄准未来需要共同发力。李原园告诉记者,以问题为导向,在实地调查研究和充分听取京津冀三省(市)意见的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正在编制。这将是凝聚京津冀各界治水力量、推动水利协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相信通过京津冀三地治水的共同努力,一定能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建成水生态文明,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