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重磅!10部门联合印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4-08-29 17:33:04
热度:1

2024年08月29日关于重磅!10部门联合印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的最新消息:8月24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数据局等10部门联合发布《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8月24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数据局等10部门联合发布《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下称《实施指南》)。《实施指南》主要面向各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以及相关行业企业。不同主体要依据本指南相关内容,部署和开展各项双化协同工作。

省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依据本指南,制定和部署本地区、本行业相关政策,统筹推进工作开展。地市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实际工作;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依据本指南,推动行业积极开展双化协同,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攻关与创新、加快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相关行业企业,依据本指南,明确双化协同技术创新需求、产业投入和发展方向,通过数字化技术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切实提升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实施指南》指明双化协同两大发力方向:一是要加快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电子信息产品等关键领域的绿色化转型;二是要发挥数字科技企业创新作用,促进电力、采矿、冶金、石化、交通、建筑、城市、农业、生态等九个重点领域的绿色化转型。

“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要增强 本地区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能力,发挥协会、高校和相关企 业能力,强化跨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建立和完 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服务,以高水平的数字生态环境治理方 式助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1.增强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能力

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 像、航空影像等为基础,结合地面生态监测站(样线/样方)、 海洋生态监测站、无人机、无人艇、红外相机等,构建“天 空地海”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大气、水、海洋、 土壤、生态、核与辐射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全面感 知和实时监测,加强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 农村环境等监测能力建设。建立覆盖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 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重要生 态空间,涵盖森林、草原、湿地、重点湖库、海洋等重要生 态系统和重要保护物种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体系。

构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持续梳理规范生态环境数 据目录,进一步摸清数据底数,加强数据一本账管理。加强 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生态系统 质量监测评估、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监测等业务数据库集成, 构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构建跨区域跨层级数据共享机制,推动遥感数据、实地核查、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 境分区管控、排污许可、项目审批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业务 协同,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对相关业务系统的支持。

创新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手段。构建基于生物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资源评估模型、气候变化评估模型,精 准支撑生态资源及气象业务决策。完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 息化平台,实现“一图统揽、一屏调度、一表纵观”,服务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与宏观决策。完善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 指挥平台,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污水处理设施数字化监管 能力,建设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于一体的土壤、地下水 和农业农村环境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全国危险废弃物全过程 监管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数字化水平。建立健全环境管 理、环境监测、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运 用航空遥感、无人机等手段开展生态监测,引导社会力量参 与生态监测数据开发利用与技术创新。

2.强化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支持各地与周边省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数据共享与业 务协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支持京津冀及周边 地区、长三角区域打造大气环境协同治理信息化示范区,支 持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探索建设区域生 态环境协同治理平台。完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 务平台,推动生态环境标准规范、数据资源、监测网络、云 服务资源国际合作共建。持续深化全国水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平台应用,推动各地区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监 管、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等工作信息化水平提升。

3.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服务

建立完善碳循环监测体系。构建生态系统碳汇和地质碳 汇监测标准规范体系,提高碳循环监测数据质量及数据可比 性。建立减排固碳统计核算体系,开展不同减排固碳措施 的对比监测,科学评价实施效果。 健全碳排放服务平台。支持产业园区搭建碳排放平台, 利用监测设备收集园区能源使用数据,开展碳核算与管理。

探索建设碳普惠平台,建立区域碳普惠运营管理机制、碳减 排量消纳机制,提升公民和组织参与低碳行动的积极性。结 合本地资源禀赋,探索打造碳汇项目数据库、项目核查验证 机制、支付结算系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信息披露系统。

加强数字技术在碳市场管理服务中的创新应用。加强隐 私计算的应用,保障碳市场各系统平台中的数据安全。加强 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自 动监控领域的研发应用,以数字化技术提升碳排放数据核算 精准化、科学化水平,打造可信碳市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