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权威解读来了!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2-10-26 09:01:32
热度:37

权威解读来了!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讯】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

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强国宏伟蓝图,全面部署高质量发展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表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

江金权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大会主题,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就未来5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方面,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穆虹表示,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8.1万元。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今后还要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注意到,记者们也十分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此,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回应。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通病。我们之前也走过不少弯路,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我们今后还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穆虹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数据无言,却最能展现实在成效。穆虹表示,过去十年来,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是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巨大变化之一。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幅达34.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增加到8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持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升58%,绿色转型成效十分显著。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共抓大保护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

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样部署

穆虹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也作出了系统部署:

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强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