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环保企业绩大面积滑坡:寒潮来袭,如何破局?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2-09-20 10:02:41
热度:59

环保企业绩大面积滑坡:寒潮来袭,如何破局?在内外形势交困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行业都感受到了寒意,有的甚至已明确进入寒冬,环保行业虽然大体上处在上行趋势,但同样打起了寒颤。最近陆续发

在内外形势交困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行业都感受到了寒意,有的甚至已明确进入寒冬,环保行业虽然大体上处在上行趋势,但同样打起了寒颤。最近陆续发布的半年报显示,环保上市企业的业绩和利润均出现大面积滑坡,甚至有企业由盈转亏,在此颓势下头部的尖子生也未能幸免,光大、北控、首创等业绩纷纷下滑。这一数据表现和青山研究院上半年调研到的情况基本相符,能够感受到环保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寒潮。那么,这波寒潮究竟从何而来?

  当然,尽管形势艰难,仍然有一批企业净利润实现了正增长,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本文为您解读。

  01营收和利润普遍滑坡的深层原因

  从政策规划以及环保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看,环保的市场规模并未见顶,更没到走下坡路的时候,但为什么出现了普遍性的业绩滑坡?分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时间,站在当下看,政策规划和发展规律决定了产业中长期的状况,而短期的状况是由供需决定的,尤其是非常时期。而当下正处在非常时期,一方面疫情让很多环保企业的经营受困,大量工程项目无法推动交付,另一方面疫情之下政府也在过紧日子,作为环保产业最大的需求方,政府的紧俏会直接决定环保市场的状况,再加上投资环保的优先级本身就不高,所以短期内市场寒潮就出现了。

  今年以来环保企业“回款难”的问题和呼声日益尖锐,根源就在于经济和产业倏忽而至的寒意。当前以工程业务为主业的环保企业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一边是优质项目难拿,一边是拿下的项目交付不了或是回不来款。很显然这种处境跟疫情相关、跟国家经济状况相关,因此做好应对一段困难期的准备是有必要的。当然,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逻辑,很多朋友早在去年、前年即有此考虑。

  但这只是表层的因素,且疫情的显著性让人们的思考停留在了这一层,除此以外,环保产业还面临更深层的导致增长乏力的因素。

  众所周知,环保是一个非常依赖顶层设计和政策监管的产业,抛开疫情这一突发状况,环保产业处在一个节点上。过去十年是环保领域的高压十年,针对环保的顶层设计、监管体系和执政理念都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很多环境问题得到了阶段性的缓解,环保产业也在规模上实现了数量级的跨越。

  但其中也存在问题,一方面这一过程在一些地方、一些情况下是被动响应,而非主动作为,所谓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应对政策,而非全部地出于满足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一些地方在环保上的投资是吃力和不扎实的,由此就会出现持续投入乏力的情况,回款难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此,一直存在只不过在疫情下放大了。因此,持续投入乏力才是回款难和市场遇冷的深层原因。

  另一方面,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的量变并不意味着服务水准的质变,环保的很多领域并没有实质的变化,大部分企业的竞争力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但中间有更多的国央企、资源方、资本方进场,比如显著者如各省级环保集团等,如此即迅速加剧了环保产业的竞争,而上市公司是产业头部生态位的一部分,因此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是一部分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

  综上可知,环保产业这一波以上市企业业绩下滑为标志的寒潮,远不止是疫情所致这么简单,更有产业结构变革、经济周期震荡等方面的因素,后者是环保从业者更应该看到的。

  02逆袭的环保企业大都类似

  在逆境中溃退是常态,但也总有逆袭者,且逆袭的企业大都类似,总结下来逆袭的企业大都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知进退

  盲目扩张的弊端在2018年的债务危机中已经被充分体现,但这似乎是大多工程类环企无法摆脱的心魔。前些年,大量工程类企业为了冲规模不计代价,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十分普遍。去年以来,既不增收也不增利的情况开始增多,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扩散。现如今看来能够稳打稳扎、知道进退方为正道,而表现出色的环保企业,早在多年前就这么干了。“环保行业只要稳打稳扎、知道进退,企业就不会出现问题”,这句话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正确,只不过势头高涨时一般正确,而在寒潮来袭的时候无比正确。摊子铺得大不一定是错误的,但风险确实是高,最关键的是要有足够的驾驭能力。观察下来,环保企业大多有非常突出的进攻能力,但战略收缩的能力普遍较差。增长是企业的核心指标,追求增长是企业的要务,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增长是有效的增长,而在盲目扩张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无效增长,这类增长非但无益还会成为企业的负担。

  二、效率高

  环保企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个现象不只在上市公司中存在,而是在各领域、各规模企业群体中广泛存在。个中原因,除了行业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导致利润空间有限之外,还在于很多环保企业效率不高甚至压根儿就缺乏效率意识、或者不具备追求效率的机制。常说环保产业发展粗放,这种粗放除了体现在服务质量上还体现在对赚钱效率的追求和把控能力上。过去快速增长阶段,效率高带来的优势体现不出来,但在市场状况多变的时候,高效也就意味着过了一份胜算,这在本次研究分析中有明显的体现。环保产业的同质化竞争和低价竞争人所共知,在这样的市场中生存,效率几乎是最后的角逐高地,在这一意义上而言,提高效率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导向。

  三、管理精

  管理的概念每家企业都有,但并不见得每家企业都能做到位。假使“环保行业没有技术含量、准入门槛低”的言论暂时成立,那么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就是企业为数不多的竞争维度,尤其是大型企业、工程类企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往环保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充斥着过度的“唯资源关系论”,这导致很多企业在管理上意识不够、下得功夫不足,有的企业行情好的时候一时间能挣到钱,但一有波动就出状况,甚至有的企业在顺境下团队分崩离析,问题都出在管理上。也有企业管理的大方向没问题,但不够精细,即所谓的匪式管理,这种管理风格在产业发展的草莽时期确实有一定优势,但在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寒潮出现的时候就是大问题。坦白说,管理的精细化是企业实现效率、创新、扩张等等目标的基础,管理所能达到的精细程度与企业所能达到的高度和企业的生命成正比,未来会有大批的环保企业死于管理的粗糙。

  历史无数次证明,那些能够精打细算的企业或家庭更能度过困难期和走向富足。

  03环保企业穿越周期的力量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到环保产业尚未经历完整的周期,未来的局面是多变的,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坎坷,环保行业的终极较量绝对不是简单地以规模论高下。这就意味着企业要在更长远的未来规划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如此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如果就短期而言,企业之间的竞争只能是做无效的规模竞争,最终规模大的企业没有干掉对手,却干掉了自己。

  在逆境中,很多人把应对之策简单归结为三个字——活下去,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逃避态度。如果活下去只是苟且,那么迟早会被一次次的苟且革命,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高质量地活下去”,如此才有可能穿越周期。

  在过往的调研中,我们在一些优质的企业身上洞察到,有三种力量可以帮助企业穿越周期。

  一、聚焦的力量

  行行做不如一行精,环保产业竞争的加剧会促使各个赛道进入全新的阶段,而每一个赛道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对于大部分企业尤其是民企,毫无道理的四面出击只会让自己陷入平平无奇的境地,只有聚焦才会让企业某一个方向形成竞争力。对于绝大部分环保企业而言,必须要认清一个现实,即环保产业已经进入平台时代,这里的平台基本上等于国企,这种产业结构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存在。在这种产业结构中,民企更加适宜在专业方向做聚焦。

  二、深耕的力量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机会主义越来越行不通了。根据官方数据,环保行业经营存续时间不超过10年的企业占比70.5%,超过20 年的企业占比仅5.5%,但后者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占了较大比重。环保行业总体呈现出,成立时间越长、平均营业收入越大的特点。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这与真实状况高度匹配,因为存续时间长意味着企业在漫长的经营过程中找到了适宜的生存法则和企业的定位。事实上,观察存续时间在10年以上且稳步发展的企业就能发现,这类企业大概都有自身非常清晰的定位,且在战略方向上很笃定、不急不躁。因为这个年份的企业已经开始尝到深耕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三、高标准的力量

  常常能听到评论环保行业粗放、门槛低的言论,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内的企业全然如此。事实上,在每一个细分领域有优质的企业存在,而且这种优劣之差在同行互相之间有着比旁人更加深刻的认知。这类优质的环保企业有一个特征,即不管外部环境如何都能用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在劣币驱逐良币仍旧较为普遍的市场环境中,对自身发展设置高标准、严要求的企业或许在短期优势不明显,但长期看市场的未来一定在这些企业手上,甚至有时候同行都会这么认为。其实,能够逆袭和崛起的企业大概都是如此,即在行业状况不是很好的时候就开始坚持用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了。

  这三种力量的提炼源自青山研究院对各领域标杆企业、优质企业的观察研究,由于篇幅所限和为了更加直白地表达结果,本文暂时不做展开论述,在后面的文章中会针对各维度深度展开。

  04结 语

  2018年的债务危机影响了过去这几年的产业格局,而当下由疫情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产业状况将影响产业未来的走向,也就是说当下是环保企业需要审慎而为的关键时刻。很多企业拿到了“活下去”、“练内功”的药方子,但这只是句安慰的话语,不够深刻更无济于事。面对当前的产业格局,企业真正要思考的是培养过冬的能力,穿越周期的能力,因为未来要面对的不只一次寒潮、一个冬天。

  每一次寒潮都是考验,考验的本质是标杆留下、掉队的淘汰,所以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向标杆看齐,本文第2和第3部分均来自青山研究院对标杆企业的共同特点的提炼。事实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在这些能力维度的竞争,不管是顺境下的增长还是逆境下的求生,都应该回归到这些能力上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