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记者以曝光污染相要挟实施敲诈,究竟骗了谁?
假记者以曝光污染相要挟实施敲诈,究竟骗了谁?【讯】今日,有媒体报道了一起假记者团伙以曝光污染相要挟、实施敲诈勒索的刑事案件。目前,经河北省河间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9名被告已分别获刑
【讯】今日,有媒体报道了一起假记者团伙以曝光污染相要挟、实施敲诈勒索的刑事案件。目前,经河北省河间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9名被告已分别获刑。但是回顾这一事件,仍然发人深省。
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刘某等9人使用无人机拍摄多家砂石料场、搅拌站收集“证据”,然后冒充记者以曝光或举报相要挟,敲诈勒索74人94次,涉案十余万元。
近1年时间内作案近百次,之所以都能得手,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假记者发现了真问题。涉案砂石料场、搅拌站并非平白无故受到敲诈勒索,而是确实存在苫盖不到位导致扬尘污染等环境问题,由伤及皮毛的问题又逐步暴露出缺少手续等伤筋动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被敲诈勒索的不仅有小微企业负责人、工商业主,还包括了政府工作人员。据报道,在94次作案中,有29次有基层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参与,帮助企业“花钱平事”。
对于企业及其负责人而言,想要花点“封口费”“私了”,其代价要么小于接受处罚,要么强过停工停业整治。对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而言,问题曝光之后,由于失职失责导致的后果轻则批评检讨,重则问责免职,搞不好就丢了官帽,因此动了“破财免灾”的念头。
越是在基层,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得失越是捆绑在一起。正因为企业及企业所在地的基层政府担心因生态环境问题带来“麻烦”,这才成了被人利用的软肋。说到底,敲诈团伙盯上的,就是那些因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心虚,而又不愿直面问题的人。
这样的敲诈勒索事件并非偶发,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正在日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更加严格,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大大加强,体现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整体进步。但是,当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落到基层地方和具体实践中时,还可能存在落实不到位、跟不上管理进步的步伐等问题,一些地方对更加严格的环境管理要求在认识上还有失偏颇。
实际上,很多问题并不是“小事化了”就能解决的,并不是绕着走就能行得通的,也不是今天不曝光明天就不会被发现的。有些环境问题本来是小事,拖着就成了大事,总会露出马脚。不着手解决问题而想着规避问题,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欺欺人罢了。
其实惩罚并不是严格环境管理的目的,而是为了一方面推动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倒逼地方和企业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害怕暴露问题、不敢直面问题,就会因不愿意改变观念,而失去了生存进步和长远发展的机会。
花钱买不来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花钱消灾不如彻底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唯有真正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才能身正不怕影子斜,治好心虚的毛病,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上一篇:湖北出台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方案
-
青海黄南州生态环境局: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效能 助推山水黄南绿色发展2022-07-15
-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厅党组(扩大)会议召开2022-07-15
-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累计成交额近85亿 企业重点关注碳资产管理2022-07-15
-
9.68亿立方米!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2022年夏季行动圆满完成2022-07-14
-
苏州市吴江生态环境局公布2021年度环境违法典型案例2022-07-14
-
随意转移危废 企业和司机都要罚!2022-07-14
-
生态环境损害如何确定相关损失?2022-07-14
-
生态环境部:加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2022-07-14
-
许勤胡昌升会见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一行2022-07-14
-
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2022-07-14
-
空调噪声为何超标?生态环境部门以案释法2022-07-14
-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团体标准发布 8月1日起实施2022-07-14
-
江苏省公布2家纺织印染企业排污许可违法违规典型案例2022-07-13
-
碳服务“风云”起 1年内成立企业占比66.5%,超18000家2022-07-13
-
黄山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强化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监管2022-07-13